鸽飞沈阳

峰顶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日傍晚七点多,从大连奔赴沈阳的高铁穿梭过营口鲅鱼圈区,彼时暮色正温柔铺展——西天的夕阳正眷恋着人间,把云絮染成蜜橘色的糖霜,城市楼宇与乡野水泽都浸在暖融融的光里,风掠过车窗,把这帧夕阳西下的迷人身姿,悄悄镶进了旅途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昨天临时改变行程,从去沈阳的高铁上转道大连。因为大学同学杨班长、老孟和老马他们的东北游车队,今天才从丹东抵达沈阳。我便趁机先到大连玩了一天,今天赶回沈阳,和他们在东北再相见。</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们几个老同学总爱约着一起自驾出游。这次东北之行,他们仨——杨班长、老孟和老马,跟着一个自驾车队,比我早两天从哈尔滨出发,一路顺时针游玩了黑龙江和吉林,今天才到沈阳。</p><p class="ql-block"> 而我选择了逆时针的路线,独自驾车游览黑龙江。奇妙的是,6月23日我们竟然在漠河不期而遇,还开心地合了影。如今,我也从大连赶回沈阳,和他们胜利会师,为这次特别的东北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晚上8点26分,高铁准时到站。没想到出站口的出租车都不愿过来接客,等了好一阵子也没个着落。无奈之下,我只好拖着行李走了一段路,到另一条街上才终于坐上了车,直奔老孟他们预订的亚太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抵达酒店时已近深夜,大家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各自回房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八点,把早餐的热乎气儿揣进心里,我们几个一拍即合,决定先去少帅府瞧瞧。刚踏出亚太大酒店的门,一座气势沉甸甸的抚近门就撞进了视线里——这门可太有讲究了,老沈阳人也叫它“大东门”,是仿着古城东门的模样复建的。深蓝的城台敦实得像段旧时光,朱红廊柱把飞檐翘角衬得更精神,红灯笼在檐下晃着,门匾上“抚近门”三个鎏金字,亮得能映出老沈阳的城垣记忆。它不光是处好看的仿古建筑,更藏着沈阳古城的门道,如今周边还聚着不少老风味的铺子,倒像是把历史和烟火气都揉进了这扇门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少帅府(张氏帅府)离酒店不远,我们几个一路聊着天,没走多久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片景区可不简单,它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时的官邸与私宅,也被称作“大帅府”。院内既有中式四合院、小青楼这类充满老东北韵味的建筑,也有西式洋楼,藏着不少当年的生活痕迹与历史故事;门口那尊张学良将军的铜像,更让这片建筑群多了几分厚重感。如今这里已是了解近代东北历史、感受民国风云的重要场所,一砖一瓦都像在无声讲述着往昔的波澜岁月。</p> <p class="ql-block">  十点整,我们走进张学良旧居,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彩绘廊柱与灰砖地面都浸着历史的分量。对着那方“张学良旧居”的文保碑,我们仨摆好姿势打卡合影,可镜头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老孟没来成,他之前来过这儿,加上下午得赶回去处理托运行李的事儿,只能错过这次旧居同游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先走入一进院,这是帅府的“门面担当”,大门进来就能瞧见仪门和照壁,左右还排布着账房、传达室这些功能房,当年是府里处理日常杂务、迎来送往的地方,灰砖灰瓦间藏着老官邸的规矩感</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就到了核心的四合院区域,正房、东西厢房齐齐整整,房檐下的彩绘还留着鲜亮底色,这儿曾是张作霖办公和起居的地方,屋里的布局、陈设都能让人摸到当年东北当家人的生活脉络。</p> <p class="ql-block">  三进院则更添了几分生活气,是张学良年轻时居住的地方,建筑风格里混着些洋派细节,比如窗户的样式、室内的装饰,能看出少帅那代人对新事物的接纳,院子里的草木也像是把岁月的故事悄悄藏进了光影里。</p> <p class="ql-block">  这处建筑是张氏帅府内的大青楼,也是当年震惊中外的“杨常事件”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青楼是帅府里最显眼的西式洋楼,外观雕饰精美,内部装潢奢华。而关于杀人故事,指的就是1929年,张学良在此楼内下令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当时东北军内部权力博弈激烈,杨、常二人的行事引发张学良不满,最终在大青楼的会客厅等地,张学良命人将他们处决,这一事件也成了东北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  这处是赵一荻故居,就在张氏帅府的范围内。故居的建筑被满墙翠绿的藤蔓包裹着,红褐墙面配着红瓦屋顶,看着格外雅致。这里曾是赵一荻(赵四小姐)在沈阳时的居所,屋里的布置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能让人感受到她与张学良之间那段跨越岁月的情感印记,如今也成了帅府景区里讲述民国人物故事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点半,我们回到亚太大酒店,在大堂那幅“敬谨亲王府”的布景前,和老孟兄弟俩拍下了这张合影。那会儿他们正忙着收拾行李,马上就要离开沈阳了。其实心里一直盼着能和老孟在沈阳故宫门前也合张影,可惜这想法到底没能成真,多少有点小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老孟笑着道别后,我们朝着沈阳故宫走去。抬头还能看见现代高楼的玻璃幕墙,和故宫那抹厚重的红墙在蓝天底下奇妙地呼应着,脚步也因这古今交融的景致,变得格外轻快。</p> <p class="ql-block">  等走到故宫门前,只见朱红大门衬着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门楣上“沈阳故宫”的牌匾格外醒目。往里走,红墙夹道间,一座座古建错落排布,彩绘梁枋、飞檐翘角都藏着清代早期宫廷建筑的精巧心思,连游客们的谈笑声,都像是和百年前的时光撞了个满怀,让人一下子就沉进了这段历史里</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位于辽宁沈阳。它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营建的皇宫,后经康熙、乾隆时期扩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上,它融合了满、汉、蒙等民族特色,比如东路的大政殿(八角攒尖式建筑)和十王亭,体现了满族早期军政体制;</p> <p class="ql-block">中路的崇政殿、凤凰楼等,则兼具汉族宫殿的对称规整与东北建筑的粗犷大气。</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藏着诸多珍贵文物,像清代的宫廷器物、书画典籍等,能让人们直观了解清初的政治、文化与生活风貌,如今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是感受东北历史与清代早期宫廷文化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西路建筑,是乾隆时期增建的,主要包含文溯阁、仰熙斋、嘉荫堂等建筑,功能上偏向文化与休闲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中文溯阁最具代表性,它是仿照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藏书楼,专门用于珍藏《四库全书》等典籍,建筑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黑色象征水,寓意防火),外观古雅庄重,内部藏书空间的设计也极具科学性;嘉荫堂是宴饮、会客的场所,仰熙斋则作为文溯阁的配殿,整体西路建筑群既丰富了沈阳故宫的功能布局,也体现了乾隆时期对文化典籍收藏与文化活动空间的重视,让故宫的建筑体系更趋完整多元</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沈阳故宫,红墙黄瓦的庄重还在心里晃着,杨班长和老马就凑在一辆小黄车旁,低着头认真找起清真饭店——毕竟老马是回民,吃饭得挑对地方。这边小燕早被旁边店里挂着的那些绣着花的红裙子、渐变色长褂子勾了魂,一头扎进去把各种布料摸了个遍。</p> <p class="ql-block">  等太阳把影子晒得更短些,我们总算在一家飘着羊肉香气的清真店落了座,热气腾腾的铜锅端上来,肥牛卷、青菜往里头一涮,配着店里的凉拌菜和脆香的炸物,这顿团圆饭吃得心里暖乎乎的,倒像是把故宫逛出的倦意都涮没了</p> <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后回酒店“充了会儿电”,下午四点咱几个又雄赳赳地扎进沈阳街头。正溜达着呢,嘿,那古色古香又排场十足的刘老根大舞台突然就撞进眼里——可不就是赵本山老爷子把二人转招牌打得震天响的地界儿嘛!得,赶紧掏手机,高低得跟这“响当当”的场面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沈阳当地不是有句玩笑话嘛,“宁可顿顿啃馒头,也得凑钱看二人转”!真到了这儿,别说四五百,感觉为了这场演出,哪怕勒紧裤腰带也值当啊!你猜怎么着?我们四人二话不说,直接把二楼一排的票拿下,就等着进场感受这东北特色演出的魅力咯!</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简单了,找个地方吃饭,边吃边等开场。老马特懂事儿,让我们自己去觅食,他说随便逛逛就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在一个大商场里,我竟然瞅见了“海南椰子鸡”的招牌!这可太亲切了,必须请班长尝尝咱海南特色。至于椰子是泰国的,鸡是不是正宗文昌鸡,这会儿都不重要了——关键是在沈阳能吃上这一口,感觉特别奇妙!</p> <p class="ql-block">  演出时间一到,咱麻溜儿钻进刘老根大舞台里——嚯,满场的东北红直晃眼!木梁上坠着的红灯笼、带花布纹的中式吊灯,还有那红得透亮的展示格,把东北味儿衬得浓得化不开,感觉下一秒就能听见唢呐和快板响起来!</p> <p class="ql-block">  刚一坐下,舞台灯“啪”地亮起来,先是几个穿花布衫的演员踩着秧歌步蹦出来,手绢甩得比风车还快;紧接着说口的段子像连珠炮,把全场逗得前仰后合,连旁边桌东北大爷的笑声都快把房顶掀了。最绝的是绝活环节,演员拿大顶还能唱《小看戏》,那亮堂堂的精气神,把东北人骨子里的热乎劲儿全甩舞台上了,咱四个眼睛都舍不得眨,生怕漏了哪个热闹场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眼瞅着全体演员呼啦啦涌上舞台,花衬衫的主持人大嗓门一喊,这场热热闹闹的二人转才算正式落了幕。演员们有的挥着手绢,有的拍着大腿,把东北人那股子敞亮劲儿全撒在舞台上,咱坐在台下,感觉心里也跟着敞亮得不行,这趟沈阳看二人转的经历,算是值回票价又赚着乐子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酒店一抬眼,嘿,那抚正门在夜里亮得跟块大宝石似的!三层楼阁挂满红灯笼,檐角的灯把飞檐翘角衬得金闪闪,底下的拱门还漏着车流的光,活脱脱把沈阳的古劲儿和热闹劲儿全装里头了——得,这下算明白沈阳啥模样了,就是老城楼配着新灯光,热热闹闹又敞敞亮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7月4日,班长和老马先后离开沈阳。我们将在下午五点离开沈阳。临行前,我特意安排了早上去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些年,一批批志愿军烈士遗骸从南朝鲜归来,长眠于此。抗美援朝战争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我的父亲正是因此参军报国。无数英雄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课文里那些赞美他们的句子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来到沈阳,一定要来这里看看他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半,我们打上车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去。车窗外的风里还带着清晨的凉,心里却先沉甸甸落了分量。</p><p class="ql-block"> 走进陵园,青柏把阳光滤得格外静,台阶尽头的纪念碑沉默立着,像英雄们从未变过的模样。园里的花,一簇簇开得鲜亮,倒叫人懂了:英雄们守着的,从来都是这样鲜活又温暖的人间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的碑前,眼睛盯着烫金的字。碑顶的战士雕像握着枪,好像还在守着祖国的山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撞见一对父母带着孩子站在“英灵永垂不朽”的碑前。爸妈蹲下身,指着碑身的字迹慢慢讲:“当年这些叔叔阿姨去打仗,是为了让咱们能好好过日子。”孩子手里攥着向日葵,仰着头听得眼睛发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往墓园深处走,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的墓碑在松树下静立着。阳光透过枝叶,在“黄继光之墓”的碑身上晃出碎金似的光斑,我把花轻轻放在墓前,想起课本里他堵枪眼的画面——原来英雄的名字不是印在纸上的铅字,是真的会被风吹过的松针一遍遍念着,被后来人的脚步一次次记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杨根思烈士墓前,撞见那一家人正把向日葵轻轻放在墓石上。爸妈半蹲着,指着墓碑上的字慢慢讲当年的故事,孩子仰着头,小手指小心碰了碰碑身的红五星。</p><p class="ql-block"> 忽然就觉得鼻子发酸——原来英雄的故事从不是书本里冰冷的段落,是能被父母的声音、孩子的目光,一点点焐成心里发烫的印记。这对父母以这样的方式把勇气和敬意传给孩子,倒让陵园里的风都好像温柔了些。</p> <p class="ql-block">  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最先撞进眼里的是那句“最可爱的人祖国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的铜像泛着旧铜色的光,有的握着枪,有的举着旗,好像还带着当年的硝烟气。</p> <p class="ql-block">  转到另一处,看见群鸽造型的雕塑在灯光下亮得晃眼,那组群鸽造型的雕塑立刻攫住了目光——金属的羽翼在顶灯红光里泛着暖亮的光泽,鸽群盘桓向上的姿态,像把无数英雄的心愿都托在了半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往展厅深处走,那些握着枪的铜像、印着硝烟痕迹的旧物旁,始终绕着“和平”的影子。再看那组群鸽雕塑,就会明白:当年英雄们把身体挡在炮火前,原来就是想让这样的鸽群,能永远在没有硝烟的风里飞。英雄们总说“打仗是为了不打仗”,今天在这光线下,才算把这话的分量接住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光把群鸽雕塑照得格外亮,亮得让人想起课本里写的“最可爱的人”——他们没能亲眼见着这满室和平的模样,倒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把这份光亮揣得更紧了。</p> <p class="ql-block">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参观完纪念馆,再想起彭总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心里忽然沉甸甸的。展厅里那些带着硝烟痕迹的展品、群鸽雕塑折射的光,好像都成了这句话的注脚——当年英雄们把身体挡在炮火前,今天我们站在和平的风里,才算把“中国再也不是任人欺负的模样”,刻进了骨头里。</p> <p class="ql-block">  从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回酒店的路上,车窗外忽然晃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外墙——那些刻着1931年印记的砖石,和刚才在陵园里见到的群鸽雕塑猛地叠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沈阳这座城,好像总把“和平”两个字揣得格外重。一边是抗美援朝烈士们用热血护着的安宁,一边是九一八印记里警钟长鸣的警醒。我懂了,那些在陵园里看见的和平鸽、那些英雄们拼了命要守的日子,原来早就和这座城的筋骨长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带着陵园松针的清苦和城市街道的烟火气,倒叫人忽然觉得,我们今天能安心看鸽子飞、能踏实走在沈阳的街上,都是因为有人把黑暗和恐惧,永远挡在了昨天。</p> <p class="ql-block">  十七天的东北漫游画上句点,带着满满的回忆与不舍,向沈阳告别,也向这片豪爽热情的黑土地暂别。旅程虽短,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9.28草于海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