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p><p class="ql-block">地点:海口实验中学五楼录播室</p><p class="ql-block">主题:2025年海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开题论证会</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唐丽妮</p><p class="ql-block">聘请专家:王浩、翁文津、邱桂兰</p><p class="ql-block">汇报人:孙静</p><p class="ql-block">参与人:课题组成员及其他学科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0月,海口实验中学初中地理组的2025年海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闭环设计与实证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初中部五楼录播室举行。本次论证会由初中教研室副主任唐丽妮主持,课题组孙静老师进行开题论证报告,最后专家评议指导,全体地理组教师和部分学科老师参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开题论证会聘请的专家分别是:王浩副校长、翁文津副校长、邱桂兰主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浩,中共党员,海口实验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高级教师,海南省物理学科带头人,海南省骨干教师,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家、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校外导师,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外指导教师,海南自贸港E类人才,海口市责任督学、海口市王浩物理工作坊坊主,海口市首届中小学科研骨干、主持过省级科研课题获得良好。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开题聘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翁文津,海口实验中学原副校长,现任海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全国语文优秀教师、海南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8-2021年海南省拔尖人才、2021-2026年海南省自由贸易港D类人才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邱桂兰,中共党员,中学历史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家,海南省邱桂兰中学历史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海南省2025——2027年度中小学教研指导专家,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海南省“国培计划”授课教师。参与和主持《海口地区青年历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史料实证在课堂教学中的的呈现与目标达成》、《中学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培养的创新实践》、《双新背景下历史多元思维培养之有效路径》、《普通高中选科走班的实践研究》多项省级重点、专项教育教学课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题主持人孙静老师从 六个核心维度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一、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改要求 “课标、教材、教学、评价” 协同,但目前初中地理教学里,“目标模糊不好测、教和评对不上” 的问题挺常见;而且地理新课标强调培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等核心素养,想落实这些要求,构建 “教 - 学 - 评” 闭环是关键 —— 这就是我们做课题的初衷!</p><p class="ql-block">二、研究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绕 “教 - 学 - 评” 一致,我们主要做这些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目标:用 “ABCD 法”(受众、行为、条件、标准)写可测量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活动:按地理特点设计,比如区域地理用 “情境模拟”,确保活动紧扣目标;</p><p class="ql-block">做评价:开发课堂观察量表,搞 “过程评 + 结果评”“定量 + 定性” 结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搭模型:梳理 “目标→活动→评价→改进” 的闭环,用课例验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评效果:靠问卷、访谈、测试收数据,找问题再优化。</p><p class="ql-block">三、我们想达成什么目标? 5 个 “提升”:</p><p class="ql-block">✅ 提升教学针对性(让目标紧扣课标);</p><p class="ql-block">✅ 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地理能力,激发学习热情);</p><p class="ql-block">✅ 提升评价实用性(不仅看分数,还能诊断问题);</p><p class="ql-block">✅ 提升教师能力(帮老师形成 “实践 - 反思 - 改进” 的成长闭环);</p><p class="ql-block">✅ 出可复制的模型(给更多地理老师参考)。</p><p class="ql-block">四、用什么方法做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查文献:梳理泰勒目标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等理论,打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调研:前期问卷(50-80 名地理老师)摸现状,后期问卷 + 访谈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试课堂:按 “计划→上课→观察→改方案” 循环,边教边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析课例:选 3-5 个典型课例(自然 / 人文 / 区域地理),深扒 “目标 - 活动 - 评价” 匹配度。</p><p class="ql-block">五、研究步骤:分阶段推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从 2025 年 10 月到 2026 年 9 月,每步都明确分工。</p><p class="ql-block">六、能产出什么成果?</p><p class="ql-block">理论类:研究总报告、文献综述、闭环框架;</p><p class="ql-block">实践类:5-8 个课例集、《评价手册》;</p><p class="ql-block">工具类:可复用的目标模板、观察量表;</p><p class="ql-block">应用类: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兴趣和素养改善(有数据验证)。</p> <p class="ql-block">课题汇报专家建议核心梳理</p><p class="ql-block">专家围绕课题研究定位与内容优化两大维度提出关键建议,核心聚焦研究目标、核心概念、参考文献三大方向,为课题完善提供明确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p><p class="ql-block">一、研究目标:调整优先级,契合教研定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题核心指向教师教研方向(非直接面向学生),需遵循“教师成长→课堂转型→质量提升→成果固化”的逻辑,重新排序研究目标,具体优先级如下:</p><p class="ql-block">1. 优先目标:教师专业发展</p><p class="ql-block">首位目标定为“帮助教师明晰地理课标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为研究落地夯实核心基础。</p><p class="ql-block">2. 次要目标:课堂模式转型</p><p class="ql-block">推动课堂转向“教-学-评”一致性模型,构建适配的教学闭环。</p><p class="ql-block">3. 推进目标:质量与素养提升</p><p class="ql-block">在课堂转型基础上,实现“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发展”。</p><p class="ql-block">4. 最终目标:成果物化固化</p><p class="ql-block">形成可落地的“教-学-评”一致性闭环模型(如操作手册等),确保研究成果可复用。</p><p class="ql-block">二、核心概念:完善“教-学-评”内涵,明确逻辑关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教-学-评”的概念界定,需补充细节以强化科学性,明确各环节核心内涵与逻辑关联:</p><p class="ql-block"> “教”:突出逆向设计逻辑</p><p class="ql-block">明确“教”需以“学”为导向,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先定学习结果,再设计教学与评价),而非单一强调“基于课标学情制定目标”。</p><p class="ql-block"> “学”:涵盖过程与内容</p><p class="ql-block">“学”不仅包含“学习结果”,还需纳入“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完整体现学生学习的全流程。</p><p class="ql-block"> “评”:明确评价维度</p><p class="ql-block">强调“评”需覆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大维度,突出评价对教学的诊断与改进功能。</p><p class="ql-block">三、参考文献:补充权威来源,拓宽理论视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避免理论单一化,需在现有“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研究基础上,补充教育部官方权威成果,具体建议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点参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刘月霞团队的“深度学习”系列研究(含相关专著、论文)。其核心逻辑“为何学→如何学→学得怎样”与“教-学-评”一致性高度契合,可确保研究方向贴合教育部政策导向,避免依赖“一家之言”。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后续可结合上述三大方向优化课题内容,使研究更贴合教研实际需求、更具理论深度与科学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初中地理 “教 - 学 - 评” 一致性课题开题论证会,是我校地理教研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在孙静老师的课题汇报与专家组的专业点拨下,课题的研究定位更精准、路径更清晰 —— 既锚定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需求,又紧扣初中地理教学 “素养导向” 的改革方向,为后续研究筑牢了根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专家组的建议为课题优化指明了关键方向:明确 “教师理念转变优先、课堂模式转型紧跟、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提升为果、成果雾化固化收尾” 的研究逻辑,完善 “教 - 学 - 评” 核心概念内涵,补充教育部刘月霞团队 “深度学习” 系列等权威理论支撑,让课题既扎根地理教学实际,又贴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导向,避免理论单一化、实践碎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信课题组能以初中地理教学的真实痛点为导向,将专家建议融入研究方案优化:以 “明晰课标要求、转变教学理念” 夯实教师专业基础,以 “教 - 学 - 评” 一致性闭环模型推动地理课堂转型,最终让课堂不仅成为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阵地,更成为培育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载体,切实破解 “目标模糊、教评脱节” 的地理教学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期待课题组在后续实证研究中,让 “教 - 学 - 评” 一致性闭环真正落地课堂,既助力地理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明晰方向,更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学得如何”,在素养培育与能力提升的阶梯上稳步前行,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与教学质量的双重突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