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古祠藏春秋(五)

留存岁月〈李敏)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49069</p><p class="ql-block">作者:留存岁月(李敏)</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山西运城的阴雨终于在返程前日停歇,天虽阴郁,但必竟摆脱了湿冷的不快。我因行程不同只能先行脱离旅行“大部队”,正惋惜未能尽兴,生于运城的大学同学义堂兄提议:“离天黑还有俩钟头,去万荣后土祠逛逛怎么样,‘黄天厚土’的‘厚土’,说的就是这儿,历代皇帝都往这儿跑呢!于是”半小时后,我驾驶义堂兄的车子,驶出市区五十公里,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古祠轮廓,已在前方渐次清晰。</p><p class="ql-block"> 尚未近身,便被山门处数十级高耸的石阶震撼。拾级而上时,义堂兄的话匣子彻底打开:“这可不是普通祠堂,是现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娲与后土神的场所,据传说,后土掌管土地与生育,对靠农耕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说,就是‘国之根本’。从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开始,往后数千年,来这儿的皇帝能排成长队,其中汉武帝最夸张,一生六次巡幸河东(运城),三次专程来这儿祭拜,还在这儿写下了《秋风辞》。你看前面那座秋风楼,楼里藏的就是记录这事的古碑。”</p> <p class="ql-block">  跨入厚土祠院内,中轴线两侧的钟鼓楼先入眼帘。两座仿古建筑飞檐翘角,虽非古建原物,却与祠内氛围浑然一体。钟鼓楼前的清代石旗杆虽有残损,柱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镌刻仍清晰可辨,这八个字,恰是历代帝王祭祀后土的核心诉求:祈求土地肥沃、百姓安居,江山方能稳固。义堂兄说,宋真宗赵恒曾带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来此,不仅举行盛大祭典,还亲自撰写《汾阴二圣配飨铭》,把这份“敬土”之心刻在碑上,如今那碑就藏在秋风楼里,成了研究宋代礼制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沿中轴线向北,三座呈“品”字排列的戏台堪称奇观。山门背面的过路戏台最是巧妙,平日卸去台板可容人穿行,庙会时搭上台板便成舞台,戏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道尽其妙。其后东西并立的“春雪台”与“歌舞楼”,连脊共檐却各成院落。“这三台戏台可不只是演戏用的,”义堂兄指着台基上的雕花,“皇帝祭祀时,这里会演《封神》《八仙》这类吉祥戏,一来是给后土神‘献乐’,二来是向百姓传递‘天人和谐’的理念——敬土就是敬天,敬天就是保民。”檐下木雕纹样繁复精细,牡丹象征富贵、松柏寓意长青,清代工匠的巧思里,藏着最朴素的民生期盼。</p> <p class="ql-block">  穿过戏台间的甬道登上祭坛,1.4米高的方台正合“天圆地方”之说,上方的圆形祭坛祭天,下方的方形台基祀地,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智慧,全凝在这方建筑里。绕至正殿后方,秋风楼骤然出现在眼前。这座明代遗构高32.6米,三层砖木结构架于高大台基之上,十字歇山顶覆着琉璃瓦,在夕阳下流光溢彩。楼身四面回廊环绕,一二层凸出于主体的龟须座造型别致,檐下斗拱层层叠叠,古朴中透着劲秀之气。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秋风楼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这楼可是后土祠的灵魂。”义堂兄拉着我凑近楼内,元至元八年的《秋风辞》碑静静矗立,碑上“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诗句,虽历经七百余年风雨,字迹仍苍劲有力。“汉武帝当年祭拜完后土,泛舟汾河时写下这诗,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有对天下苍生的牵挂。”楼内另一侧,宋真宗的《汾阴二圣配飨铭》碑同样引人注目,碑文里“惟土为大,万物是生”的句子,道破了后土祠的深层内涵:土地是万物之母,敬畏土地,便是敬畏生命、敬畏民生。最令人称奇的是楼侧28根吊柱,象征汉武帝云台28将;上层36个挑角对应瓦岗寨36兄弟,每个挑角的琉璃武将共108个,恰如梁山好汉聚义,这不仅是建筑装饰,更暗含“君臣同心、共护社稷”的寓意,与祭祀后土的“保民”初心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从秋风楼西侧下行,有一条拱形甬道,穿过去就秦地。据说这便是张仪小道。相传战国时张仪曾在此游说诸侯,推行“连横”之策,小道由青石条砖铺就,踏上去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这里也称朱德小道,又多了几分红色记忆,1937年朱德同志曾由此路过,带领八路军抗击日寇。如今路面已重新修缮,却仍保留着当年的古朴形制。两条小道一古一今,却有着相似的内核:无论是古代诸侯谋国,还是近代先辈救国,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p><p class="ql-block"> 夕阳为祠内建筑镀上暖金,琉璃饰件在余晖中更显夺目。回望秋风楼的剪影,品字台的飞檐,还有钟鼓楼的轮廓,那些碑刻上的文字、戏台上的楹联、石阶上的苔痕,都在无声诉说着“皇天后土”的厚重。义堂兄指着远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这里是农耕文化的根脉,皇帝来祭拜,拜的不只是神,更是‘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是‘江山就是人民’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踏上归途时,暮色已浓。这场临时起意的探访,虽仅有两小时,却让我读懂了“黄天厚土”的深意,后土祠不只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中国人“敬土、爱人、守初心”的精神图腾。那些藏在砖瓦碑刻里的历史与智慧,成了运城之行最意外、也最珍贵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