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6日,听永定摄友骆驼等人说福建永定初溪土楼那里有晒秋活动非常漂亮,我便与摄友何方、疯子、老左二哥、文艺、广哥、松木、严秘、欣然等,美侣凌云、温园、白翠、珊珊等人相约一起去那里采风拍摄。在土楼偶遇潮州摄友林文强、福建福州摄友严俊及王工、福州美女等人。下面是此次所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土楼的瓦檐上,整个村落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里。我们一行人沿着石板路缓缓走进初溪土楼群,远远就看见那座巨大的圆形土楼像一枚古朴的印章,稳稳地盖在青山绿水之间。屋顶一圈圈铺满了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竹匾整齐排列,像是大地写给秋天的情书。中央庭院里那棵老树静静伫立,枝叶轻摇,仿佛在低语着百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俯瞰,整座土楼如同一幅天然的丰收图卷。阳光穿过云层,将屋顶的晾晒物照得通透发亮,红与黄交织成环,层层叠叠,宛如年轮,记录着又一个丰年。土墙斑驳却坚固,沉默地承载着岁月与烟火。远处山峦起伏,蓝天如洗,几缕白云悠然飘过,仿佛也被这人间烟火气所吸引,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楼中横幅写着“福建土楼(永定)晒金秋”,字迹虽未定稿,却已透出满满的喜庆。庭院里几位村民正弯腰整理竹筛,动作娴熟而从容。一位阿婆笑着对我们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秋收之后,要把最好的颜色晒给天看。”我心头一动——原来晒秋不只是晾晒作物,更是晾晒希望,是人与天地之间最朴素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大家在土楼前聚拢合影。有人穿着休闲装,也有人特意换上了民族服饰,笑容灿烂,毫无隔阂。土黄色的外墙映着阳光,门上的红对联随风轻摆,那一刻,镜头定格的不只是风景,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我们来自不同城市,却因同一片土地、同一场秋色而相聚,像极了这土楼的结构——各自独立,却又紧紧相依。</p> <p class="ql-block">午后,走到一处竹棚下歇脚。棚架上挂满玉米和辣椒,横幅写着“梯田叠金·季秋实”,字字铿锵。凌云坐在长椅上,穿白外套黑裙,安静如画。她没有看我们,只是望着远处的山,仿佛在等一阵风,或是一段回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采风,不只是拍下美景,更是捕捉那些藏在光影里的静谧时刻。</p> <p class="ql-block">登上观景台,视野豁然开朗。青山如屏,村庄错落,土楼或圆或方,像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蘑菇。梯田层层叠叠,稻浪翻涌,仿佛大地的呼吸。天空湛蓝,几朵白云懒懒地浮着,像是也被这宁静的日子熏得不想走。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景,本就不该用快门去抢,而该用眼睛去记,用心去留。</p> <p class="ql-block">大家站在一起,笑声在土墙间回荡。那扇厚重的木门仿佛成了时间的入口,把我们这群匆匆过客,也短暂地纳入了这个百年村落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身着客家装的温园站在古建筑前,手持编织篮,身后灯笼高挂,桌上摆满干果与糕点。她不说话,只是微微笑着,却让整个场景活了起来。那不是表演,而是一种生活的真实流露——节日未到,喜气已至。传统从不曾远去,它就藏在这一盏灯、一串辣椒、一声笑语里。</p> <p class="ql-block">红衣女子珊珊撑着黄油纸伞站在高处,背影映着青山与村落。炊烟袅袅升起,田野在余晖中泛着金光。她不回头,也不说话,却像一幅行走的诗。我悄悄按下快门,心里却想:有些画面,拍下来是为了忘记,因为真正的美,从来不在相纸上,而在那一刻的心动里。</p> <p class="ql-block">回望土楼,灯笼次第亮起,像星星落在了人间。白天晒着的玉米和辣椒依旧铺展在屋顶,只是颜色在暮色中变得更深、更暖。这一场“晒秋”,晒的是收成,也是文化,是客家人对土地最深情的告白。而我们这些外来的旅人,不过是恰好路过了一场延续千年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车行出村,山路蜿蜒。我靠在窗边,脑海里仍是那圈圈叠叠的土楼,和那一片片如画的晾晒场景。原来所谓“采风”,不是带走多少照片,而是让某些瞬间,悄悄住进心里。这个秋天,初溪土楼晒出的不只是金黄与火红,还有一份久违的宁静与归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