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要是穿越回古代跟人聊“国庆”,保准能把古人聊懵——你说的七天长假、高速堵车、景区人挤人,在他们眼里,那可是皇帝专属的“生日派对VIP门票”,普通人顶多算凑个热闹的路人甲。</p><p class="ql-block"> “国庆”这俩字,最早可不是给咱全国人民放假用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章里写“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国庆二字第一次入史书,然而此国庆非彼国庆,那会儿的“国庆”,说白了就是皇帝家有大喜事,比如新皇帝登基、老皇帝过寿,跟老百姓没啥直接关系,顶多能蹭个“取消宵禁”的福利,晚上不用黑灯瞎火躲家里了。</p> <p class="ql-block"> 真正把“皇帝生日”搞成全国性节日的,是唐代皇帝唐玄宗。这位爱折腾的皇帝,在开元十七年拍板:把自己农历八月初五的生日定为“千秋节”,全国放假三天!这操作放现在,相当于老板说“我生日,全公司放假三天还发红包”,搁谁不乐意?更绝的是,还允许民间狂欢,这下老百姓终于有理由光明正大嗨皮,古代版“国庆黄金周”算正式上线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国庆”的名字,跟皇帝的心思一样善变。唐朝后来改成“天长节”,宋代更夸张,每个皇帝都给自己的生日起新名,什么“长春节”“寿宁节”“承天节”,光听名字都能凑一桌宫廷宴席。而且宋代的庆祝场面,比唐代还奢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的生日寿宴,那排场简直是古代版“春晚”,珍馐美味堆成山,歌舞表演连轴转,就是跟老百姓没啥关系,顶多能听听宫里传来的丝竹声。</p> <p class="ql-block"> 其实,宋朝有个皇帝也搞了一次与现代版类似的“国庆节”。宋徽宗,徽宗皇帝硬是把爷爷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日子,搞成了全国版“开基节”,论给祖宗“刷排面”,这位艺术家皇帝是认真的。</p><p class="ql-block"> 事情得从正月四日说起,本来大宋正式建国是正月五日,但徽宗拍板:不行,得从根上算!我爷爷赵匡胤在陈桥驿被手下“强行”披上黄袍,这才开启了大宋江山,正月初四这一天,才是王朝的“起点高光时刻”!于是大笔一挥,定这天为“开基节”,相当于宋朝的“建国纪念日”,还立下规矩:全国所有州府宫殿,都得给太祖的牌位上香,场面必须庄重,仪式感拉满。</p><p class="ql-block"> 这操作放在现在,就像把“公司成立前一天的筹备会”定为“周年庆”,虽然差了一天,但架不住老板(徽宗)觉得“这个日子更有故事感”。而且徽宗可不是只喊口号,为了让“开基节”有存在感,估计还会让官府搞点仪式:比如官员们穿正装祭拜,民间或许能蹭个小假期,不用上班干活,说不定还能看场街头杂耍——毕竟这位皇帝爱热闹,连自己生日都要办得奢华,爷爷的“开国纪念日”,怎么也得让老百姓跟着乐呵乐呵。</p><p class="ql-block"> 更有意思的是,这“开基节”跟现代国庆节的思路意外合拍:都是为了纪念王朝/国家的“起点”,用一个固定节日凝聚人心。只不过现代是全民放假看阅兵、游山河、走亲串友,宋朝是州府上香忆太祖,顺便让百姓感受“咱大宋的根基有多稳”。徽宗大概没想到,自己为了尊崇祖宗搞的节日,居然跟千百年后的“国庆逻辑”撞了车,要是知道现在国庆有七天长假,说不定还会吐槽:“朕当年怎么没想着多放几天假?”但单说这“给建国定个纪念日”的想法,徽宗也算是古代版“节日策划小能手”了,至少让宋朝人也体验了一把“过建国节”的滋味,比那些只给皇帝过寿的朝代,多了点“全民参与”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琢磨着:自己打下了大明江山,生日也得有点排面,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于是定下规矩,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天寿圣节”。这名字一听就霸气,“天寿”寓意着受上天庇佑,“圣节”直接把生日抬到了国家层面,相当于给皇帝生日发了“官方认证”。不过老朱刚开始还比较克制,没立刻搞全国放假,更像是先把“节日名分”定下来,打个基础。</p><p class="ql-block"> 后来天寿圣节改名“万寿节”,真正让“万寿节”变成“全国法定假日”的,是明永乐皇帝。这位皇帝一上台,直接把万寿节写进了法令:全国放假三天!这波操作在古代,简直比现在通知“国庆多放两天假”还让人激动。更详细的规矩还在后头:官员们得穿最正式的吉服上朝祝贺,跟皇帝说“生日快乐”;民间则停止屠宰和审案子,不能在这么喜庆的日子搞“不开心的事”。</p><p class="ql-block"> 这下,皇帝的生日彻底从“宫里的小派对”变成了“朝野同欢”的大日子。官员们虽然要早起上朝贺寿,但能放三天假也值了;老百姓不用干活,还能看街头的庆祝表演,偶尔说不定还能蹭到官府发的小福利,就算不能杀猪宰羊,吃几天素换个热闹,也觉得划算。</p><p class="ql-block"> 从唐玄宗的“千秋节”到永乐朝定型的“万寿节”,古代皇帝们用了几百年,终于把自己的生日玩成了“全国统一活动”。要是朱元璋知道现在的人过生日只会吹蜡烛、切蛋糕,说不定会摇头:“格局小了!生日就得全国放假、全民同庆,这才叫排面!”</p><p class="ql-block"> 这“国庆”似的万寿节一直延续至清朝。</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万寿节”跟元旦、冬至并列为三大节日,排场拉满。虽然依旧节日期间不能杀猪宰羊,官府也不审案子,说是要“为皇帝祈福”。可老百姓哪管这些,只要能有戏曲表演看,偶尔还能盼到皇帝“减免赋税”的好事,就跟着凑个热闹,毕竟能少交几两银子,比看皇帝的生日派对实在多了。</p><p class="ql-block"> 要是把清朝时期北京的节日排个“热闹程度榜”,万寿节绝对能稳坐前排,毕竟这可是给皇帝庆生的大日子,连空气里都飘着点“喜庆PLUS”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那会儿一到万寿节,北京的街道简直像被按了“美颜滤镜”,还是专属中国红的那种。不管是开绸缎庄的大老板,还是卖糖葫芦的小摊贩,家家户户都跟约好了似的,门口齐刷刷挂上红布。那红布飘起来的样子,活像整条街都穿上了喜庆的红棉袄,连路过的小猫小狗,都像是沾了点喜气,走路都带风。</p><p class="ql-block"> 最让老百姓开心的,还得是朝廷推出的“福利套餐”。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皇帝一高兴就会下令减免赋税。这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的高兴劲儿比看十场杂耍还足。要知道,平时交完赋税,家里的米缸都得瘦一圈,这下好了,能多存点粮、多给孩子扯块新布,连说话的嗓门都大了不少。说不定有人会摸着刚到手的“减税通知”,笑着跟街坊说:“得,今年万寿节,皇帝不仅自己过生日,还帮咱们‘减负’了,这日子过得,比吃了蜜还甜!”</p><p class="ql-block"> 瞧瞧这万寿节的北京街,有红布添喜,有热闹凑趣,还有实惠福利,怪不得连老北京都念叨:“盼完中秋盼重阳,最盼还是万寿节,日子过得有奔头,心里踏实!”</p> <p class="ql-block"> 只是清朝的好日子到慈禧老太太那年代,由于倭寇搅局,搞得排场碎一地。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掐着日子盼六十大寿,早早就放出话要搞个“全民狂欢套餐”——御道得铺红毡,车队得排到通州,沿途百姓按人头练三呼“万岁”,菜单从满汉全席到民间小吃得凑够一百零八道,力求让全天下都知道“老佛爷的生日,比过年还热闹”。</p><p class="ql-block"> 结果没等红毡裁好,东边的倭寇先闹了幺蛾子,边疆战事一天三封急报,军费都快凑不齐了,再搞大排场,别说百姓不答应,满朝文武都得集体“哭穷”。慈禧捏着奏折翻来覆去看,心里跟揣了个热烙铁似的:一边是“朕的生日必须风光,普天同庆”的老规矩,一边是“再铺张就没人干活了”的现实,最后狠狠一拍桌子——“减!都给我减!”于是乎,原定的“皇家巡游车队”直接砍成了“宫内小范围移动”,从颐和园到紫禁城,就坐个轿子,连护卫都比平时少了一半;计划中的“万民跪迎”更别提了,改成“王公大臣内部贺寿”,连宫外的百姓都没机会见着老佛爷的面;最惨的是宴席,满汉全席缩水成“精简版家宴”,菜品少了三分之二,连慈禧最爱的“烤乳猪”都只上了半只,美其名曰“节俭助军”。</p><p class="ql-block"> 开席时,慈禧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没几道菜的桌子,再想想往年贺寿时山珍海味堆成山、大臣们磕头磕得此起彼伏的场面,瞬间没了往日的威风。往日里谁要是敢在她面前小声说话,她能瞪着眼让人把人拖出去,今儿个却盯着酒杯发呆,连太监给她布菜都忘了摆手。旁边的光绪帝小心翼翼递话:“皇爸爸,菜还合口吗?”慈禧叹口气:“合口不合口的,先顾着边关吧。”</p><p class="ql-block"> 这场生日宴,没了鼓乐喧天,没了万人朝拜,活像个普通地主家的寿宴,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餐具还带着龙纹。慈禧心里门儿清:不是不想风光,是倭寇不答应,战事不允许。往日骄横跋扈的劲儿早被急报磨没了,剩下的只有满心忧愁——这生日过不痛快事小,要是边疆守不住,下次能不能过七十大寿,都还难说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哈,国家必须强大,国家不强大,做啥事都是浮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直到武昌起义一声枪响,</span>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多的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改朝换代了。辛亥革命纪念日是每年公历10月10日,故民国政府特定该日为“国庆节”,也称为“双十节”。“国庆”此时也变形了:皇帝下岗,双十“出道”。在民国以前,“国庆”这事儿多少带点“皇家限定”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皇帝家的大日子,老百姓凑个热闹、跪个安,顶天了能瞅见个皇家仪仗队,哪有什么“参与感”可言?这事儿才算彻底翻了篇——“国庆”终于跟皇帝脱了钩,换上“双十节”的新名头,开始走“全民路线”了。</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的双十节,才算有了点“过节”的热闹劲儿。各地不像以前只围着皇宫转,而是卯足了劲办集会、开酒会。大街上挂着五色旗,商户门口贴个“庆祝双十”的红纸条,连小贩都能借着热闹多卖两串糖葫芦。男人们穿长衫、女人们着旗袍,挤在广场上听演讲,虽然多半听不懂啥高深理论,但跟着喊两句“共和万岁”,就觉得自己跟国家大事沾上了边,那股子新鲜劲儿,比过年吃顿肉还让人兴奋。</p><p class="ql-block"> 不过话说回来,民国的“国庆”可没现在的黄金周这么“实在”。别指望能连休七天去游山玩水,大概率就放一天假。上班族不用去衙门打卡,学生不用背《论语》,顶多就是全家凑一起,吃顿比平时丰盛点的饭,再去街上凑个热闹,听几句口号,这节就算过完了。要是碰上个好天气,能瞅见几支学生队伍举着小旗子游行,那就算是“顶配”的庆祝了。</p><p class="ql-block"> 比起现在动不动就堵车的黄金周,民国的双十节简单得像碗清汤面,但胜在新鲜——毕竟这是头一回,老百姓不用对着龙椅行礼,而是能以“国民”的身份,为自己的国家过个节。哪怕只是喊两句口号、吃顿好的,那股子“咱也是国家一份子”的劲儿,比啥都实在。</p> <p class="ql-block"> 直到1949年,“国庆”终于熬成“国民款”,皇帝看了都羡慕。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国庆”这事儿总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要么是皇帝的生日派对,要么是军阀时代的临时凑数,老百姓顶多算个“围观群众”。直到天安门城楼上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一喊,咱的国庆节才算真正“转正”,彻底告别了“皇家限定”,成了全国人民都能上桌的“团圆席”。</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国庆节,那待遇与旧时期相比,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别的不说,光那七天黄金周就够让人幸福感爆棚——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放一天假只能逛个街、喊两句口号,现在能揣着攻略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看着国旗顺着旗杆往上飘,连鸡皮疙瘩都带着自豪感;也能开着车带家人自驾游,哪怕高速上堵得跟“停车场”似的,一家人在车里唠唠嗑、吃点零食,也觉得热闹;就算去景区看“人山人海”,拍张照片全是后脑勺,吐槽两句“还不如在家躺平”,转头还是会对着朋友圈里的风景照傻笑——毕竟这才是普通人的国庆:不用端着、不用拘谨,想玩就玩,想歇就歇。就连那穷穷的小山沟,人们见到国旗升起,国歌响起,都会肃然起敬,满满的爱国感。</p><p class="ql-block"> 要是古代皇帝知道现在的国庆,估计得馋得直拍龙椅。他们当年过个生日,无非是收收贡品、听听赞歌,老百姓连宫门都进不去;现在咱们过国庆,能带着爸妈吃大餐,能陪孩子去游乐园,就算堵在路上、景区涨价,那也是“甜蜜的烦恼”。毕竟啊,能跟家人一起享受假期的快乐,可比皇帝一个人坐在龙椅上孤单地过节,幸福多啦!</p> <p class="ql-block"> 《喜迎国庆》</p><p class="ql-block"> 金风送爽桂飘香,</p><p class="ql-block"> 举国欢腾庆盛章。</p><p class="ql-block"> 七十六秋凝伟力,</p><p class="ql-block"> 山河万里谱新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