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是生命之源,滋养着人间烟火,也孕育着万物生长。在那火红的年代,水也滋润了边海防当兵人不畏艰苦、关心集体、友爱战友的思想情怀。</p><p class="ql-block">         那时,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守备二连用不上干净且方便的自来水,河水、井水、山泉水便先后成为连队的生活用水,而每个驻地的生活水源里,都珍藏了代代战友们以苦为乐的难忘记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前,我们守备二连驻防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射阳县大喇叭(地名),营区周边是大片盐碱地,河水味咸略涩,在建连初期曾是指战员们的主要饮用水源。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我们全副武装住入前沿坑道一级战备时,也饮用了河水近两月。</p><p class="ql-block">        记不得是连队驻防后的哪一年,上级为连队打了口井,结束了饮用河水的历史。记忆中,这口水井深约三四米,一根直径20公分左右的无缝钢管沿结实的井壁通入地下100多米处,清澈甘甜、冬暖夏凉的地下水从钢管近顶部侧面开口处缓缓流入坚固的井底,当水位升至一定高度时,钢管便不再向井内注水。</p><p class="ql-block">        这眼水井是全连108名指战员唯一能够长期饮用的优质淡水源,每位战友都十分爱惜这一生命之泉。我每轮到天明前的那班哨,总要到井台上转上几圈。在晨曦微露之际,憩息了一夜的井水像是取了天、地之精华一般,显得更加清澈、纯洁和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        新兵下连后都要学会用吊桶打井水,不掌握一定技巧,只能是“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了。城市兵还要学会挑水,会挑水了,才能去做好人好事、求得进步。</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个排的宿舍后面10多米处都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蓄的水用于洗漱和洗衣。战友们争着到百余米外的井台上挑水补满水缸,有的战友于起床号声响起前,就悄悄给班里每人打来洗漱水并给牙刷挤上牙膏。食堂里用水量大,不少战友主动帮厨,为灶旁水缸挑满水、打扫井台卫生,并一吊桶一吊桶打井水注入井台旁水槽上端的五六个连体在一起的水泥储水池。每个储水池下端有一铜质水龙头可拨开流水洗碗,这是我连食堂那时最先进的生活卫生设施了。每次轮到我们指挥排清洗水井时,战友们都干得生龙活虎,争着用绳索吊至已清光井水的井底洗刷,突显了当兵人不怕吃苦、敢于争先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连队的老井迎来一批又一批新兵,又送走一批又一批老兵,记载了二连代代老兵们的光荣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我们守备一团移防至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东海前线,我连的炮二排、步一班接防瑞安县齿头岛,连部同其余班、排驻于瑞安县城草堂巷营区。那时,瑞安县城已通自来水,连队伙房不大的后院里还有一口老井。这时,连队的生活用水升格为井水加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我连进驻瑞安县后不久便进入夏季,浙南气候比起苏北热的早些且逐渐异常炎热,随之而来的是自来水供应断断续续,居民用水高峰时,水龙头半天滴不满半盆水。可能是夏季干旱的原因,连队的水井井底至清晨才能蓄上50厘米上下的泥浆水。于是各班轮流步行到几公里外东山的守备一连拖水供食堂和战友们使用。为节约用水,战友们自觉地减少喝水、洗衣次数。我班宿舍紧挨伙房,晚上打一脸盆泥浆井水沉淀,次日起床后每人用于刷牙洗脸,晚饭后则用一脸盆凉水冲洗一下。遇到下雨天,我们则穿条短裤站在门外用雨“淋浴”。对此,战友们毫无怨言,艰苦而快乐的度过了一个缺水的夏天。</p><p class="ql-block">         那年六、七月间,我们指挥排曾登上我连的齿头岛驻训。齿头岛面积虽仅一平方公里,但战略位置显要,风景也十分秀丽。岛上生活用品依靠陆上供应,不缺的就是海风、涛声和岩石缝里流淌出来的水。原驻军在山脚下避风海湾处、设在岛的第一层面上的食堂旁各建有大的蓄水池和蓄水井,确保了驻岛指战员的日常生活用水。位于岛上所有层面的各排宿舍也建有蓄水池,用于日常的洗漱等。我排居住的营房顶上安装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个引流槽,让雨水流入墙角的水缸和蓄水池,这是全排人员主要用水源。房</span>屋后的山边有一筑好的不规则小石坑,坑里蓄有从山缝里流出的清水,我们用它洗漱,训练和打球后也会取之喝上一茶缸解渴。我们驻训期间,遇有天降大雨,就将脸盆置于屋檐下接水。每每雨天接水时,傍晚的雨声交织着脸盆的滴答声、海涛的撞击声、渔轮的汽笛声、室内的乐器声很是悦耳,像是大自然给缺少文艺生活的驻岛指战员们演奏着一场动听的交响乐。雨后观海、拾级漫步、沙滩捡贝,也给年轻的小伙子们增添了无穷乐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1975年12月,我们守备一营移防至浙江与福建两省交界的苍南县马站区(现为马站镇),是原南京军区最南端的前线海防驻军。我们守备二连驻防于马站镇几公里外岱岭的山坡上,营区的山上没有河流、池塘,两三公里外的山岙里有一小型水库和水电站,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原驻防连队因地制宜,建了个引水设施,即用劈开的半圆毛竹固定于竹杆做成的三角支撑架上,一节节从山上石缝的流水处连接到营区,食堂等处也相应建有蓄水设施。那时,我们二连的生活用水又成为山泉水。</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的岱岭山林郁郁葱葱,山间没有太多民居,山坡上只有一些农民耕种的梯田,山泉水干净可口。浙南的冬季气候温和,没有冰冻,早晚略有寒冷,中午却较暖和,可以于屋后的太阳下用热水擦身。为此,天然的自来水可以四季湍流不息地淌至营区。在瑞安城里时,我们夏天望水兴叹;至岱岭营区后,山间竹槽流水潺潺。于是,战友们对岱岭增添了几分友爱。</p><p class="ql-block">        连队驻防岱岭后,各班使出驻防黄海之滨时的本领,开辟出块块小菜地种植蔬菜。训练、学习之余,战友们拎水浇灌菜地、打扫卫生,使空旷出近一年的营区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并保障了蔬菜的自种自给。</p><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我退役离开岱岭时,吃的最后一顿早餐是连队用山泉水煮的饯行饺子。用酷似元宝的水饺给退役老兵饯行,这是连队的优良传统。让老兵们吃饺子离队意义深远,寓意着老兵们在新的人生之路上弯弯顺和吉祥如意。老兵们吃上鲜美的水饺、喝上山泉水煮的饺子汤、带着连队生活用水里的美好故事奔上了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裁军后,老二连所驻防过的营房就已逐步退役,现今有的已不复存在,但老二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储存在生活用水里的美好记忆是永存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唐明兵</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标题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