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圣斯蒂芬:维也纳的信仰与艺术之旅

老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也纳的秋日傍晚,音乐与信仰交织成诗。从金色大厅的余韵中走出,我匆匆踏向城市的心跳之地——圣斯蒂芬大教堂。这座始建于14世纪的哥特式杰作,在斜阳下泛着浅黄石材的温润光泽,双塔参差耸立,南侧高耸的主尖塔直指苍穹,仿佛在诉说哈布斯堡王朝昔日的荣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前广场上人影往来,信徒与游客在此交汇。阳光洒在石板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彩色玻璃窗在夕照中如火焰般燃烧。我步入其中,高耸的拱顶与斑斓光影瞬间将尘世隔绝。祭坛金饰熠熠,管风琴巍然矗立,一盏古灯静静垂落,照亮了雕刻繁复的圣像与壁画。我在烛台前驻足,点燃一支蜡烛,火光摇曳中,听见内心的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圣斯蒂芬大教堂是欧洲各种古典风格建筑的混合体,始建于12世纪,初为罗马式风格,南塔为尖顶挺拔的哥特式风格,北塔为文艺复兴风格,18世纪又以巴洛克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是建筑艺术互相包容、折中调和、兼收并蓄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南塔高137米,为现存世界第三高教堂。</p> <p class="ql-block">北塔因资金短缺,仅68米。与南塔形成不对称结构。据说,南塔北塔都可以通过电梯或楼梯达顶,俯瞰维也纳城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内部的空间语言令人屏息。彩窗投下的光斑随时间游走,雕塑与浮雕讲述着千年信仰。我在一处铁艺大门前停留,其纹样精巧如藤蔓缠绕,墙上浮雕隐约可见圣经故事。一位讲解者引领游客,手势沉稳,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上帝会保佑眷顾每一个善良的人,包括乞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教堂时夜幕初降,顺路行至</span>维也纳城市公园内,这里有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镀金青铜雕像,为纪念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而建。雕像描绘了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演奏小提琴的姿态,</span>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地标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刚经修缮,金色的音乐之王仿佛正随风起舞,周围花团锦簇,晚风轻拂林梢。施特劳斯金像拉着小提琴,白色拱形门浮雕人物凝神倾听,宛如一场永不落幕的露天音乐会。</span>雕像于1921年落成,落成典礼上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蓝色多瑙河》,现已成为音乐之都的象征,吸引全球游客瞻仰。</p> <p class="ql-block">在城堡花园里的莫扎特纪念碑雕像。</p><p class="ql-block">勃拉姆斯曾戏言:“在维也纳行走需谨慎,以免踏破地上的音符。”这幽默之语,源于奥地利地图酷似一把小提琴的巧妙构思。在维也纳,音乐家的雕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每一座,都在静静地诉说着音乐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