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老区携手打造“家风传习书艺廊”,红色文化与优良家风在此交融生辉

福歌

<p class="ql-block">历经半年精心筹备,一座由湖北省红安县与深圳市宝安区两地文联、妇联及太平桥镇党委镇政府等单位联合打造、爱心人士襄助的“家风传习书艺廊”——红色及优良家风公益书法长廊,于烈士纪念日前夕在红安县紫潭河红色公园庄严落成。这不仅是一处崭新的文化地标,更是一所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家风传习与研学实践的生动课堂。</p><p class="ql-block">一、内容篇:红色血脉与千年家训,铸就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这座书艺廊根植于一片英雄的沃土。其所在的红色主题公园,核心是纪念被誉为“大别山刘胡兰”的林清芝与她的母亲冯正觉、父亲林正祥。在宝印山刑场上,英雄母女相互护慰、宁死不屈;而在此之前,参加红军的林正祥已血洒疆场。“一门三英烈”的感人事迹,正是“家风”与“信仰”最深刻的诠释。长廊的八根横梁因而被赋予深刻寓意:一面镌刻着红安这片热土孕育的八例红色家风,另一面则展示了林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八条优良家训。尤为重要的是,林氏家训中有四条本身即是红色家风的典范,二者在此水乳交融,共同诠释了红色家风对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继承与升华。</p><p class="ql-block">红安红色家风的选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代谱系:</p><p class="ql-block">· 元勋风范:董必武(“朴诚勇毅”)、李先念(“我是国家的副总理,不是红安副总理嘛!”)、郑位三(“胜利勿忘烈士功”)。</p><p class="ql-block">· 将星闪耀:开国上将王建安、开国中将徐深吉、开国少将程悦长(上将、中将、少将各一)。</p><p class="ql-block">· 本色初心:回乡务农、隐瞒功名的红军团长方和明,以及伟大的革命母亲徐正修。</p><p class="ql-block">林氏优良家风的序列,则是一部跨越时代的英杰谱:</p><p class="ql-block">1. 林则徐(民族英雄):“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p><p class="ql-block">2. 林仁山(教育先驱):重视教育,倾力创办家塾。</p><p class="ql-block">3. 林伯渠(无产阶级革命家):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代表。</p><p class="ql-block">4. 林觉民(黄花岗烈士):以《与妻书》诠释家国大爱。</p><p class="ql-block">5. 林祥谦(工运领袖):京汉铁路大罢工的领导者。</p><p class="ql-block">6. 林语堂(文化大师):学贯中西的文化使者。</p><p class="ql-block">7. 林徽因(建筑学家):中国首位女建筑学家。</p><p class="ql-block">8. 冯正觉、林清芝(英雄母女):就义前“革命总是有牺牲的”的豪迈气概。</p><p class="ql-block">每条家风内容的遴选都极为精到,聚焦于如“杨震却金”般具有标识性、故事性的典型事例,配以掷地有声的原创箴言,短小精悍,各有侧重,共同组成了一部可读、可感、可思的家风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大别山的刘胡兰”林清芝油画</p> <p class="ql-block">英雄母女冯正觉、林清芝在刑场上的油画(两幅油画,出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暨黄麻起义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二、艺术篇:两地名家与非遗工艺,承载时代匠心</p><p class="ql-block">这16条家风内容,由来自全国五个省市自治区的16位书法家倾情公益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半数书法家来自作为“书法重镇”的深圳宝安区,这不仅是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更是特区与老区文化携手的具体体现。书写者阵容本身,就蕴含着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董必武“朴诚勇毅”的家风,由其长孙、湖北省董必武研究会董绍壬会长亲自书写,血脉相连的传承意味尤为浓厚。</p><p class="ql-block">· 郑位三的家风,则由在红安度过难忘少儿时光的书法家刘勇书写,笔端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程悦长将军的家风,通过广东省对口援疆办公室联系,特邀新疆建设兵团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朝军书写,体现了跨越地域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徐深吉将军的家风,由知名艺术家林帝浣(小林) 书写,为革命家风注入了清新的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家风传习书艺廊”匾额,更由西泠印社名家、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陈浩先生题写,奠定了整个长廊的艺术格调。</p><p class="ql-block">诸位书法家对家风内容反复酝酿,数易其稿,力求以最精湛的艺术形式传达最深刻的精神内涵。而这些笔墨瑰宝,最终经由工艺精湛的东阳木雕非遗技艺刻于廊上,使得书法艺术的神韵与木雕工艺的质感相映成趣,成就了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三、体验篇:历史空间与现代科技,营造沉浸课堂</p><p class="ql-block">书艺廊本身的设计也极具巧思。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公园内的山水林田、长桥祠堂融为一体。朝晖夕阴,春花夏木,优美的自然景致与厚重的历史氛围相得益彰。因支持武汉六环建设迁葬于此的英雄母女合葬墓及文采斐然的《墓志铭》,连同兼具取景框和纪念功能的廊下镌刻《紫潭河村烈士铭文并序》,更为空间增添了文学的厚度与历史的凝重。</p><p class="ql-block">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长廊柱子上设置的二维码,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之门”。游客与学子只需轻松扫描,即可获取精美的电子画册,并聆听由红安融媒体专业制作的精彩音频讲解。这一贴心设计,让静态的书法木雕“活”了起来,变得可看、可听、可感,实现了革命历史与家风传承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与沉浸体验。</p><p class="ql-block">这座由特区与老区携手奉献的“家风传习书艺廊”,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实践。它让红色的根脉与优良的传统,在笔墨雕琢与数字脉动中生生不息,焕发出照亮未来的持久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