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河文学社核心成员速写之三乡土作家赵言强

故园记事(150720709)

<p class="ql-block">一个村庄的记忆,究竟是靠什么留下来的?是斑驳的老墙?是蜿蜒的小路?还是老人口中那些断断续续的往事?在徐台村,答案或许就藏在乡土作家赵言强的笔记本里。那本子边角卷起,纸页泛黄,密密麻麻写满了走访记录——当初建青龙井有几户人家?哪户人家祖上传下柳编的独门手艺?徐家粮台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他不写宏大叙事,只记细碎点滴,可正是这些碎片,拼出了一个村庄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他常骑着那辆旧自行车穿行在村道上,车后座绑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笔、本子,还有一包香烟。他说,和老人家聊天,得先上一支烟,话匣子才能更好打开。有一次,他为了核实牛郎织女传说在徐台,连续三天去一位九十多岁老爷爷家听他讲童年记忆。老爷爷也是听他奶奶讲述的,说很早很早之前,织女来不老河里洗澡,牛郎看织女美丽,拿走了挂在岸上树梢上的衣服,织女没法,只有同意留在人间,和他一起过日子。于是一篇发生在不老河边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徐台的神话故事在他笔下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不老河静静流淌,像一条银线穿起沿岸的村落。赵言强是喝不老河水长大的,把不老河比作母亲河,他认为不老河不仅仅滋养两岸的庄稼,还有人的精神根脉。在他的笔下,青龙井不再只是一口老井,而是传说中龙王落泪化成的泉眼,每逢干旱,村民仍会来此祈雨;柳编也不只是手艺,而是百年前灾年里,人们用河滩柳条编筐换粮活命的生存智慧。他让传说有了温度,也让历史有了呼吸。</p><p class="ql-block">我曾问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写这些没人看老掉牙的故事?他笑了笑,指着不老河边一棵老柳树说:“你看那树,年轮一圈圈长,没人天天盯着看,可它一直在那儿,记录着风雨。我们这些人,就是给村子记年轮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赵言强写的不只是文章,而是一代代人未曾说出的记忆。他用笔做犁,翻动的是时间的土壤,播种的是文化的根。</p><p class="ql-block">如今,徐台村的“牛郎故乡”品牌渐渐打响,不老河畔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神牛塑像,青龙井成了打卡点,柳编手艺也走进了非遗展。可赵言强依旧每天骑着他的旧自行车,穿梭在巷陌之间。他深深知道,真正的传承,是在老人颤抖的声音里,是在孩子好奇的眼神中,是在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听一段老故事的人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言强不是那种一鸣惊人的作家,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锋芒,却有份量;他的身材不高大,却很踏实和坚韧。他是不老河文学社的核心成员之一,最近写的一部长达万字的《徐台旧事》,更让他成为徐台村历史的记忆守护者。在这个快速遗忘的时代,他选择记住——用最朴素的方式,做最深情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