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七国游(16)(埃托沙国家公园之一)

lawry97

2024年10月4日<div>上午驱车前往纳米比亚北部的埃托沙国家公园(Etosha National Park)。</div> 从鲸鱼湾到埃托沙国家公园有380千米,车程大约5小时。途中首先在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停车休息。 这是斯瓦科普蒙德市的鸟瞰图(摄影者:Olga Ernst & Hp.Baumeler)。市内规划整齐,主干道横平竖直。<div>据查,该市人口25,000多人。为纳米比亚第四大城市。是一个受欢迎的海滨度假胜地,以19世纪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为特色。该市始建于1892年,是德属西南非洲的主要港口。</div><div>该市2026年6月举办过首届非洲传统体育及运动会。</div> 海滨有一座长桥。 海滨公园 海面上漂浮着一条半潜式石油钻井船(semi-submersible drill ship)。看来该国海洋油气勘探活动还很活跃。 换个位置拍的钻井船更显其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作业的雄姿。 很少见到一行红鹤展翅飞越海面。 在这里我们巧遇一批中学生,他们对我们很好奇,主动打招呼,我就和他们击掌握手。 市内街角有一栋颇具德国建筑风格的房屋。<div>据查,1990年纳米比亚脱离南非独立后,这里许多街道名称从原来的德语(有时是南非语)改为南非语,以纪念纳米比亚人。然而,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本身就源于德文。</div> 路边的一家康复健康中心说明该国经济发展和卫生健康水平不低。 距离斯瓦科普蒙德70千米处发现了世界最大的露天铀矿,极大地影响了斯瓦科普蒙德生活的方方面面。<div>惊喜地发现,中国公司已在此立足开采铀矿。</div> 这是中国铀矿企业入门标志墩和国旗。 一排排独门独院的小屋闪过车窗外。这里应该是富人区。 当地普通百姓的住房即使这样,居住条件在非洲各国中也算很好的了。 路旁一座小教堂 路旁这是啥?<div>它是白蚁堆起的土堆。白蚁可谓是“建筑行家”。据查,它们在寻找食物和建巢过程中,用其排泄物、分泌物、泥土和木屑混合筑成这样的土堆,用于保湿和避免光线影响,并作为运送食物的通道。</div> 这里的白蚁土堆更多。 中午时分抵达埃托沙国家公园。这是公园的导览图。<div>据查,公园中间大片的水域是埃托沙盐湖(Etosha Pan),又称埃托沙盐池、埃托河盐池。它是喀拉哈里沙漠中一片广大的内流盐湖。干燥的湖床最大长度为120千米。该公园占地22,270平方千米。埃托沙作为纳米比亚第二大的野生动物园,受到纳米比亚政府的保护。在湖南端的莫便尼树生长区,聚集了很大的象群。</div> 进入公园内首先看到黑斑羚(impala)。 长颈鹿对着汽车说:咱俩谁高啊? 来一张近景照片 公园内人工保持了一些水池,供动物饮水。 <p class="ql-block">这棵金合欢树上挂着一个群居织巢鸟的鸟巢。请见《非洲七国游(13)》关于这种鸟巢的详述。这是该文的链接: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5giy8jmu&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from=mine&back=jp</p> 两只汤姆森瞪羚中间站着一只灰颈鹭鸨(kori bustard)。 灰颈鹭鸨近景 大象是这个公园的主角。 角马群 黑斑羚 鸵鸟也不少 一头黑犀牛突然出现在路旁,让大家的长枪短跑好一阵轰炸。 黑犀牛(black rhinoceros)近景 这是网上搜到的白犀牛照片(White rhinoceros;学名:<i>Ceratotherium simum</i><i></i>)(图片来源:African Conservation网页)<div>区分黑、白两种犀牛的方法是看其嘴形:黑犀牛的嘴向前凸起,比较尖;白犀牛的嘴宽厚,呈方形。</div> 斑马当然也刷存在感。 非洲剑羚 一只非洲鬣狗在四处寻找目标。除此之外,当天未见其他猛兽。 无论在何处,夕阳总是美的。 我们酒店院外有一个水塘,夜晚动物经常来此饮水。恰巧看到一头犀牛泡在水里。 这是我们的酒店。<div><br></div><div>(未完待续)</div> <br><br><br><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