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915山西游—广胜寺(下寺)

桂增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下寺是广胜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现存建筑主要为元代遗存,以独特的元代建筑艺术和珍贵壁画闻名,其核心特色包括前殿的人字斜梁结构、后殿的元代彩塑及被盗卖的壁画残迹,并与水神庙共同构成“广胜三绝”之一的文化遗产。‌下寺在宋金时期毁于兵火,元代重建,现存建筑主要为元至大二年(1309年)遗构,明清虽有修缮,但整体保留了元代风格。1928年,下寺后殿壁画被盗卖至美国,仅存山墙残片,成为近代文物流失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中华龙,由辽宁省鞍山市的岫岩玉雕刻而成。作品上的56条龙,是中华56个民族精诚团结的意象。它是2012年洪洞县一位企业家捐赠,价值3000余万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下寺建筑群由山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大雄宝殿)、垛殿及水神庙组成。</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山门,亦称天王殿,因原有四大天王像而得名。建筑年代不详,但从结构、用材上看,当属元遗构。</p> <p class="ql-block">前佛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前佛殿、建筑年代不祥,从木构手法看,当属元代遗物,明清多次重修,殿内人字斜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实物孤例。该殿原为弥陀殿,抗日时期,成为培养爱国人士的“太岳中学”教室。殿东西两山墙处建有十字歇山钟鼓楼。 </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后大殿、亦称后佛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一三0九年),面宽七间, 进深四间,悬山顶。木结构使用大横额、减柱移柱等手法,形成了跨度大、空间大,外观雄伟等特点。殿内主像为三世佛,四壁原有大幅元代壁画,解放前被盗卖至国外,现陈列在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壁画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霍泉水神庙,届于风俗性祭祀庙宇,是用来祭祀霍泉水神明应王的祀祠。明应王殿创建于唐市元年间(785-805年),元中统元年(1260年)重建,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损毁,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殿内四周墙壁绘满了元代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 共十三幅近200平方米,是我国古代庙宇中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完整的囊括十多个方面内容的艺术珍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南壁东侧的戏剧壁画“</span>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剧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珍稀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一绝。1998年这幅戏剧壁画和本殿西壁的打球图一起入编《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网红萌宠-元朝时期的石狮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9.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