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永远的铁兵魂 云海参观铁道兵纪念馆随感

咸阳马金良

<p class="ql-block">古稀已过,步履虽缓,心却仍系秦巴蜀水。当铁道兵纪念馆的门扉推开,展厅里的旧钢钎、泛黄照片与褪色的工装,瞬间将我拉回半个多世纪前的陕南群山——那是属于襄渝铁路、属于青春与热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群山深处的青春誓言</p><p class="ql-block"> 1970年,豆蔻年华的云海随同学奔赴到陕西南部山区,与铁道兵战友并肩投入襄渝铁路建设。这条由毛主席亲笔规划的战备大动脉,横亘在秦岭与大巴山的崇山峻岭之间,915.6公里的路程,要凿通400多座隧道、架起700多座桥梁。没有先进器械,战士们就腰系绳索吊在绝壁上凿岩;物资运不上山,我们便和铁兵一起,手拉肩扛,山道崎岖不平,又没有公路,军民携手往返几十公里运送建材是常事。“铁路每推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的悲壮,至今仍在耳畔回响。两年零八个月的日夜苦战,我们用汗水、甚至鲜血,践行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展品无声,铁魂有痕</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展柜里,每一件物件都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磨得发亮的钢钎上,还留着凿岩时的凹痕;褪色的军用挎包里,装着战士们用过的搪瓷缸与笔记本;黑白影像里,铁兵们黝黑的脸庞上挂着汗珠,却笑得格外灿烂。站在复刻的隧道施工场景前,仿佛又听见了风枪的轰鸣、战友的呐喊。那些一起啃干粮、一起抗风雨、一起盼铁路通车的日子,早已将“战友情”三个字刻进骨血。这份经历,成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厚重的底色,无论时隔多久,一想起便热血翻涌。</p> <p class="ql-block">  从“铁龙穿山”到“领跑世界”</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窗外的高铁呼啸而过——当年我们用双手铺就的“铁龙”,如今已进化成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速度”。从襄渝铁路的艰难开拓,到中国高铁联通全国、走向世界;从“肩挑背扛”的艰辛,到“智能建造”的突破,变的是铁路的速度与技术,不变的是铁道兵“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再看铁道兵纪念馆,看祖国铁路屡创佳绩、领跑全球,心中满是骄傲与感动。当年我们为之奋斗的“强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趟旅程,不仅是对青春的回望,更是对铁兵精神的致敬——它永远鲜活,永远照亮祖国的铁路荣光。</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姑娘用小提琴在这寂静的山谷中奏响了《天路》,悠扬的琴声把铁兵的事迹传向四面八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