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煤痕忆百年

曲仁(红工)家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墨染煤痕忆百年</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读曲仁煤矿开采110周年征文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葛 明</font></div><br> 十月的韶关,正酝酿着一场与时光的对话——曲仁煤矿开采历史11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将如约而至。而在这场盛会启幕之前,一场持续三个月的征文活动,早已用笔墨为这段厚重历史铺就了苍凉但不失温度的底色。笔者阅读了已发表的大部分征文作品,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品类繁盛,颇有感触。这场征文,不仅是纪念活动的“前序章”,更是一次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斑斓璀璨,让我们在文字里读懂:曲仁的故事、曲仁的精神,从不会因企业建制的消亡和时光流逝而褪色。<br><br> 最感人的,是征文里“可触摸的往事”,字里行间都刻着岁月年轮和充满质朴的美感——或许是代表煤矿工人,象征顽强旺盛生命力、朴实无华的《山稔花的故事》(唐桂生),为我们带来对昔日熟悉热土的眷念:或许是《那些带着煤屑味的70年代记忆》(李雁辉),乡愁依依,让我们体会了《人间有味是清欢》(卢宽萍、卢建成);或许是《“家属工”在煤矿生产中艰辛与功劳》(彭良武),成为《矿山生活的回忆与眷念》(郭熙兴)。这些细碎的记忆,本是矿区平凡生活里的片段,却在笔端汇聚成矿山的“活历史”。我们忽然懂得,“往事可忆”从不是一句空泛的感慨,而是当亲历者把彼此的思念、牵挂写进文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便更有了炽热温度,能让未曾亲历的人也心生共鸣。这便是文字的魔力,让沉睡的往事醒来,让后来者得以循着墨痕,触摸到矿山最真实的过往。 更难得的,是征文里“以小见大”的智慧情怀。《矿山二三事》(肖玉平)、《一次难忘的采编经历》(卢炳辉)、《计划经济年代的五次调薪经历》(刘石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小切口”里的大情怀。这些“小事”,恰似煤山里的颗粒,看似微小,却串联起煤矿发展的脉络、矿工精神的传承。原来,历史从不是遥远的“大事记”,而是由无数个“小我”的故事构成。一篇篇征文用“小”故事讲透“大”历史,让我们看见:曲仁煤矿的110年,不仅是开采量的累积,更是一代代人“爱矿如家”的信念传递。 而贯穿始终的,是“藏不住的情感”与“擦出火花的思想”。征文里的情感溢于言表:《“红工”之名的诞生和变迁》(李光华)、《曲仁茶山矿关闭前后述略》(陈立能),《云顶矿井下抢运伤员纪实》(段辉明),话题沉重,字里行间都倾诉着难忘的历史和铭刻印记的岁月年轮;林友则关于《河源新丰江库区三个移民队遗留问题的概述》,既对移民特殊群体对国家、对曲仁发展所作的贡献的褒扬,又对矿区变迁给他们造成的影响而深感遗憾;而丘炳新《煤城蝶变记》、刘粤明《暖居》描述的则是今日“曲仁园”棚户区改造的艰辛历程和让矿工家属安居乐业发自内心的欣慰与自豪。当然,还有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张明彪对矿二代、矿三代的殷殷期许,《寄语曲仁后生》言简意赅、饱含深情、催人奋进。这些情感不刻意煽情,却最能打动人——因为它源于真实的经历,是矿山人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眷恋。 与此同时,不同经历的作者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李韶文的《一张来自1989年的报纸》,是让人们别忘了当年夺煤大会战的火红年代和“矿山铁人”曹庭顺的“矿魂”形象;陈继敏的《曲仁矿务局,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记忆》、黄丽萍的《寒冬里点燃的一束光》,是要告诉我们“不是猛龙不过江”,有煤矿的阅历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好样的;张建平、王玉萍抒写的《用青春拥抱时代》、《青春常驻,情意常存》,是对“共青团在曲仁”实践的深情回顾和重温。这种碰撞带来思想的升华,让“曲仁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口号,而是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生长,始终鲜活。 这场征文能如此精彩,离不开两位“幕后英雄”的付出。唐桂生先生用业余时间挑起编辑、传播的重担,汇集、筛选稿件、核对细节、打磨文字,配图配乐,每一篇征文的发表,都藏着他深夜伏案的身影。他没有把这当成“任务”,而是视作对矿山的一份心意——用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让每一个矿山故事都能好好“说话”。还有林友则先生,作为曲仁“压轴”局领导班子成员之一,了解企业的兴衰过程,加上有学校任教的专业功底和视角,虽为古稀之年,仍不辞辛劳为每篇征文作品写下精彩“读评”。他的读评从不是简单的“赞美”,而是能精准点出文章的“魂”:或许是一句话点透故事背后的精神,或许是一个视角拓宽文章的深度,让原本就动人的文字更添“点睛之笔”,也让读者能更透彻地读懂文章里的矿山情怀。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这些矿山故事得以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矿友面前。<br> 如今,征文活动圆满收官,为即将到来的110周年纪念活动筑牢了情感根基,是对曲仁110年开采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也为矿山历史留存了珍贵的文字素材,更是对未来的一次热烈期许,让更多人读懂了“曲仁精神”的内核——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坚守,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信念。墨香未尽,矿魂永续。随着110周年纪念活动的启幕,“曲仁精神”将继续传递下去,矿山的故事,将在时光里永远闪亮。<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9月29日于深圳</div> <font color="#ed2308">友则【读后感】:</font>本次征文活动,文稿来自五湖四海,参与者情绪高涨,欢欣踊跃,其情其景如若一台触动心弦的交响乐,太感人了。<br><br><div> 新周伊始,葛局的《墨染煤痕忆百年》一文也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一篇后记式综述,笔力纵横大气,一眼便知如椽大笔;文采翩若惊鸿,文风沉稳严谨,文气有底蕴,也有时尚气息。仰止于此,方晓葛局笔风至臻,文采炳焕。<br><br></div><div> 葛局是我师者,多才多艺,大凡交往者无不赞其逸群之才,每读他的文章,当能窥见他之才气。 <br><br></div><div> 本次活动起始,葛局既是发起人,也是组织者。从早期亲自制订方案到具体落实实施,自始至终亲力亲为或把关督阵。在与体制有关部门、社会各个阶层加强沟通和衔接过程中,不厌其烦,力主本活动的社会意义以及众多乡里乡亲的合理要求,经多方努力,取得了包括老领导在内的各方认可和赞许,确保本次活动运作有条不紊顺利推进。当然功不可没者离不开唐桂生的执行力与创造力,很多具体事宜、决定因素非他莫属。言于此,需要插言提及的,对于诸如原则问题,敏感话题一律都按规矩严格遵守,尽其所力克制患得患失。葛局在这方面一直十分重视,态度明确,善始善终。<br><br></div><div> 综上感言落笔之际,又及:葛、唐带头表率,他俩做到了,我有榜样相携,自然有了动力,劳怨弗辞便有了担当。<br><br></div><div> 书毕于此,谨向葛局、桂生以及所有征文撰稿者致以深切的敬意!同时预祝曲仁煤矿开采110周年纪念活动圆满成功!<br><br></div><div> 曲仁精神永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