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

陌上花开

<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冬学段老年大学公益课讲稿</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老干部局张高阳主任</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5年9月26日</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们,在这“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伴人飞”的美好时刻,今天我们齐聚在这充满智慧和温馨的老年大学共同分享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分享的题目是《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一、何谓“马背上的诗人”?‌特指在戎马生涯中即兴创作的诗人,其诗作写于颠簸的马背上,艰难的行军中,战斗的简隙中,简陋的军营里,带有极强的即时性与纪实感‌,反映了诗人军旅生涯中的具体见闻和真实感受。</p><p class="ql-block">‌ 二、毛泽东为何被称为“马背上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诗人,是毛泽东一生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耀眼的一个,但他却是毛泽东一生戎马生涯的光辉写照。</p><p class="ql-block"> 1,据考证,毛主席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诗词,这些诗词大多创作于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举个例子就是在危机重重,九死一生的长征中就写下了十首气吞山河的诗词,这些诗词是毛主席以马背为案,以战场为纸,以硝烟为笔,书写了昂扬的革命斗志,坚韧的革命信仰,辉煌的革命战争,是真正的战地笔记,因此毛泽东被誉为马上打天下,马上写天下的马背诗人。</p><p class="ql-block"> 2,1955年毛泽东在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谈起自己的诗,曾感慨说道:“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我回想那些日子,还觉得留恋。”</p><p class="ql-block"> 3,文学巨匠郭沫若曾这样赞誉毛主席诗词的:“词总是‘哼’出来的。有的是从书斋中哼出来的,有的是从田园里哼出来的,有的是在工厂里哼出来的,毛主席的诗词则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这句话是毛主席被称为马背上的诗人最好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三:从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2年戎马倥偬,毛泽东不仅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马背诗人”。</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马背诗作是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完美结合,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的真实记录。在毛主席诗作中有两首诗词堪称是马背诗作的典范,也是长征精神的双壁,一首是写于1935年2月的《忆秦娥娄山关》,一首是写于1935年10月的《清平乐六盘山》。这两首诗词创作虽然仅仅相隔八个月,却代表红军长征从绝境最暗时刻的转折,到黎明曙光初显的完整历程,这两首诗一悲壮一豪迈,一凝重一轻快,大气磅礴,雄奇瑰丽,被称为是毛主席马背诗词的典范。这两首诗就像长征路上的两座丰碑,一座镌刻着低谷中的奋起,一首铭刻着胜利中的清醒,时刻召示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䟗砺前行,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 (一)我们先来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诗〔小视频〕</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忆秦娥·娄山关》是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后毛主席所作的,实际上娄山关战役打了两次,第一次战役是在1935年1月9月红军攻克了娄山关,占领了遵义市,保证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第二次战役是在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带领红军二渡赤水后,遇到敌军的重重包围,毛主席决定杀个回马枪,回师再次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目的就是跳出敌军的包围圈,此战役打得异常激烈,红军战士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时分才胜利结束,整整歼灭了敌军4个团,红军不仅打了个漂亮仗,而且意义特别重大,一是因为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后取得的首次大捷。也是红军长征的第一次大胜仗,二是打破了国民党妄想全歼红军的计划,拉开了红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但是毛主席在这首诗里没有直白的描写这场残烈的战役,而是通过战后急行军,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红军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伟人的这首词,虽然离他的创作己过去近百年了,但现在就这么轻轻的一读,那种悲壮,凝重,豪放之情就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赏析</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篇幅虽短,仅仅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形象的勾画出了一幅红军冬夜行军图,这首词上阕写景烘托出紧张悲壮的氛围,下阕忬情展现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特别是意象的精妙和语言凝练达到了诗词的巅峰,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上阕写景。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烈三个字,干净利索,特别是一个烈字把当时环境恶劣程度表达的淋漓尽致,又暗指革命形势的严峻。因为大家都知道西风一般指什么?指反动势力。这凛冽呼啸的寒风,再配上长空、雁叫、清晨,寒霜、冷月,这几种景物共同营造了一种凝重,紧张,压抑,悲壮的气氛,又传递出战士们压抑中勃发的斗志。“马蹄声碎”,碎‌:指细碎,急而快。这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红军行军的急迫和速度之快‌。</p><p class="ql-block">‌ 咽‌:表示呜咽,低沉。这个词语这个词语不仅描绘了喇叭声音的低沉,主要是暗示了战斗的残烈。</p><p class="ql-block"> 上阕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了红军拂晓行军的真实场景。而下阕抒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这首词的精华,它是一句铿锵有力的战斗宣言,它是一句豪情万丈的荡气抒怀,表明了红军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词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不仅仅是说景色夕阳红如血,更是说战斗打的异常残烈,红军战士鲜血都染红了夕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主席后来回忆说这句词是他在多年的战争环境中看到的景色,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得出来的,说明红军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这样残烈的战斗!这8个字即是写景,但是景中寓情,即表现了长征的艰险,又表达了红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诗意: 这首词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血战娄山关后的冬夜行军,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凝练传神的语言,表达了毛主席面对困难和失利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在低沉中勇于奋起的钢铁意志,体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正像《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歌词所写,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毛主席这首马背诗词不仅是一首革命战斗的诗词,更是一曲红军英雄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写作特色:</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以凝练的语言、雄浑的意象和悲壮的情怀,通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生动画面,将自然景观与革命豪情融为一体,既彰显了毛主席那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淡定自若的指挥才能,同时又反映出了红军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达到了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相成的诗词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二〕学习《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 写作背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1935年10月的六盘山,此时红军已跨越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即将抵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 六盘山,是在甘肃省东部,它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所以六盘山也被称做胜利之山。 〔小视频〕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以非凡毅力跨越岷山草地,顺利进入甘肃南部。10月7日,红军于宁夏六盘山青石嘴击溃敌方骑兵团的阻击,彻底扫清前行障碍,摆脱追兵纠缠,并于当日下午一鼓作气登上了六盘山。这首词正是毛泽东主席在此次翻越六盘山过程中的抒怀之作。</p><p class="ql-block">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p><p class="ql-block">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p><p class="ql-block">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首词和上首词相同的是都是写景抒怀,不同的是这首词上下阕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我们来看第一句写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紧扣秋天的景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大雁南飞。</p><p class="ql-block"> “望断南飞雁”涵义丰富,寄意尤深。为什么毛主席在这里有望断南飞雁的神态呢,因为中央苏区的军民在南方,因为故乡的父老乡亲在南方。这望断南飞雁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浓浓的深情和无限的思念。这两句虽为写景,却以景寄情,将自然之景与家国之景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这句抒情句是这首诗的精华。长城:是借代,不单指长城,而是借指长征的目的地陕北,也指北上抗日。屈指:弯着手指头。两万:用两万这个精确精准的数字,不仅说明红军长征走了多少路,而且表达了红军长征是全中国,全世界的行军史上的奇迹。此句气势雄壮,豪情万丈,不到达目的地就不算英雄,特别是诗人在在“行程二万”前面巧妙地冠以“屈指”二字,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细小的动作,把毛主席那种豪迈,豪放,霸气的王者风范表现的是淋漓尽致同时也赞扬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和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p><p class="ql-block"> 下阕也是上句写景下句抒情</p><p class="ql-block">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六盘山点明题意,并告诉读者,作者是在六盘山高峰之上。然后写景,这个景物很特别:“红旗漫卷西风”</p><p class="ql-block"> 漫卷,翻卷舒展。红旗指什么,革命武装。西风指什么,反动势力。</p><p class="ql-block"> 这句词即烘托出了红军战士胜利后的英姿,也包含革命的武装力量正在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p class="ql-block"> 长缨: 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p><p class="ql-block"> 缚住,梱住,捉住。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用一个反问句直接抒情,肯定的说长征即将胜利,革命的武装已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缚住苍龙”那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p><p class="ql-block"> 诗意: 这首词大气磅礴,雄浑豪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决心;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翻卷舒展,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最后抒发了彻底消天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强决心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p><p class="ql-block"> 写作特色:</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写作特色一是上阕写远景和回顾,下阕写近景和展望,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在内涵上思想鲜明,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二是这首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即有生动的画面又有豪情的抒发,达到了情景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的妙境。</p><p class="ql-block"> 四,总结:</p><p class="ql-block"> 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将枪杆子和笔杆子的完美最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颠簸的马背上挥洒了千古绝唱,在战火的硝烟中谱写了绝世佳作,它的诗词之所以历久弥新可以穿越时空,经历风雨却依然光采照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他的诗词真实展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那惊心动魄的一件件,一幕幕,他的诗词是我们共产党人中国精神的永久记忆和铁血见证,他的诗词是人民军队的成长史,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史。知名学者高亨在《读毛主席诗词有感》中写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焰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用来评价毛泽东的马背诗词,可谓恰如其分,一语中的,再贴切不过了。</span></p><p class="ql-block"> 五,启示:</p><p class="ql-block"> 我和大家共同学习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不仅仅是让大家知道毛主席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是一位独领风骚的马背诗人,更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从马背上的诗人毛主席的诗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感悟人生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比如今天我们学习马背上的诗人毛主席的这两首诗词,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两句话,十八个字”:</p><p class="ql-block"> 逆境中找出路,不僵化!</p><p class="ql-block"> 顺境中找新路,不陶醉!</p><p class="ql-block"> 释意: </p><p class="ql-block"> 面对逆境,困难时,不灰心,不消沉,不退缩,不僵化,而要保持清醒,寻找新的方法,突破困境找到出路;面对顺境,胜利时,不傲气,不陶醉,不洋洋自得,而要居安思危,谋划新发展,探索更高更新目标。</p><p class="ql-block"> 我和大家 说句心里话,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来说,这个启示的核心就是我们遇到困境时,要做到不躺平不灰心失望;要振作,保持积极心态,千方百计来解决问题,争取早日走出困境;在顺境中,要做到不闲着,要找事情去做,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要相信那句俗语: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如果我们这样生活,我们心态就不会老,身体就不会垮!让我们以逆境中找出路,顺境中找新路为镜子,让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愿各位老同志,老朋友们,在时光的流转中:</p><p class="ql-block"> 步履生花,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漫漫前路,抬头依然是星辰满天;</p><p class="ql-block"> 漫漫长路,低头依然是灯火可亲!</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老年大学公益课我给大家分享了《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整节课学员们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让我很感动,特别是课后十几位老同志精彩的评课,让我深受启发,特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赞王明珠讲课</p><p class="ql-block">高级教师王明珠</p><p class="ql-block">讲课总是显特殊</p><p class="ql-block">层次分明条理清</p><p class="ql-block">視覚独特令人服</p><p class="ql-block">马背创作条件殊</p><p class="ql-block">挖掘深刻细节处</p><p class="ql-block">遂句遂字细讲解</p><p class="ql-block">记忆犹新感悟透</p><p class="ql-block">乙巳年孟秋于陋室</p><p class="ql-block">董同占</p> <p class="ql-block">  为苳孟学书记,董院长,毛跃光局长,陈振南老師,幸福老人老師,李宝莲老师,安支书,铿锵玫瑰团长,祁校长等同志对王明珠省级特级教师对毛主席的诗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奌大赞! ——平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