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春晚,红色幕布在山风里轻轻晃动,像一团不灭的火。我站在台下,看着台上那个穿深色西装的麻栗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发英举起麦克风,声音穿过气球与灯光,落在每个人耳朵里。“振兴垮土我有责”,她说得坚定,而台下的掌声像春雷滚过梯田。那一刻,我知道这不只是场晚会,是一粒种子落进了土里,等着发芽。</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常想起那天在村口看见的那群人,他们围在一起,说话的声音不大,但眼神亮得惊人。绿色的标志牌上画着山和人,像某种古老誓言的图腾。“垮土瑶寨”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光,仿佛在提醒我们:这里是瑶寨,是根扎在石头缝里也能长出树来的地方。他们不喊口号,只是低头做事,把路铺平,把茶种好,把孩子送去读书——振兴,原来就藏在这些不声不响的坚持里。</p> <p class="ql-block">村子的地图挂在活动室的墙上,像一幅山水画,却比画更真实。每一处产业点都用颜色标出来,像是给大山点穴。谁家做银饰,谁家管茶园,谁负责接待游客,清清楚楚。我曾蹲在图前看了好久,忽然明白,“一锅一锤”不是比喻,是实打实的日子——一锅茶炒出蜜韵滋味,一锤银打出光亮,村里人用这两样东西,把穷日子砸碎了。</p> <p class="ql-block">墙上贴满了奖状,卫生村、先进党支部、科普服务站……一张张红底金字的证书排成队,像是在列队敬礼。可最让我动容的,是角落里那张泛黄的照片:几个老人坐在古树下采茶,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领导来过的照片不少,但真正让村子站起来的,不是那些瞬间,而是日复一日有人愿意守在这里,采一片叶,锻一块银,把“垮土”这个名字,慢慢变成值得骄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一锅好茶,一锤定银。”海报挂在村道旁,风吹日晒也不褪色。左边是茶农弯腰采青的画面,右手是匠人抡锤敲打银片的瞬间。我曾跟着村民走进茶厂,看茶叶在锅里翻炒,香气扑鼻;也蹲在银坊外,听那叮叮当当的锤声,像节拍器一样稳。他们说,茶要炒七道,银要锻百锤,急不得。幸福哪有捷径?不过是把一件事做足了功夫,做到别人挑不出毛病。</p> <p class="ql-block">党建栏里贴着党员开会的照片,文化墙上挂着瑶族歌舞的演出照。有人在教孩子写毛笔字,有人在排练“盘王节”的舞蹈。最底下那张“军民鱼水情”的合影,几个老兵和村民坐在院子里喝苞谷酒,笑得像一家人。我忽然懂了,“文化强村”不是唱唱歌跳跳舞,而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该往哪儿走。根扎得深,树才不会歪。</p> <p class="ql-block">培土大舞台就搭在大梁顶山的山脚,背后是连绵的青山,墙上画着云雾缭绕的山水,还有挑担的农人、采茶的姑娘。每逢节庆,这里就热闹起来,老人唱瑶歌,孩子跳竹竿舞,连外来的游客也跟着拍手。那幅画不只是装饰,是村子的梦——把生活过成画,把日子唱成歌。舞台虽小,却装得下整个瑶寨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我翻过那本《瑶族文化全景志》,纸页间仿佛有风穿过山林。度戒的庄严、婚嫁的红伞、祭祀的铜鼓声……一页页读下来,像走了一遍祖先的路。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红色传承”那一章——当年边疆烽火里,瑶族儿女也曾扛枪守土。如今和平了,我们拿的不是枪,是茶篓和铁锤。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那股子血性:宁可一锤一锤敲,也不肯低头认命。</p> <p class="ql-block">走进茶坪山的那一刻,木牌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古树体验采茶”“一锅好茶”“云雾茶瑶银饰坊”……像是在召唤。路边的野花开着,蜜蜂嗡嗡地绕着花转,远处传来炒茶的沙沙声。我跟着村民爬上坡,采下一片嫩芽,放进竹篓。她说:“这树比你爷爷年纪还大。”我笑了,心里却一颤——原来我们捧在手里的,不只是茶叶,是一代代人活过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活动村口的绿牌子立得笔直,“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几个字被太阳照得发亮。卡通人物举着茶叶跳舞,太阳能板在屋顶闪着光,树下的红灯笼随风轻晃。我站在这儿回头看,梯田如链,山色如画,几缕炊烟从寨子里升起。这里没有高楼,没有车水马龙,但有茶香,有锤声,有笑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锅一锤,一茶一银,一村一人——幸福,原来就这么简单地,长在了土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