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月中旬,随旅行团到太行山一游。行程中安排了红旗渠景点。</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响彻中华大地的伟大功程,记得年轻时每次看电影,影片正式放映前会播放《新闻简报》,其中少不了《红旗渠》的新闻。凌空排险的勇士在太行山悬崖飞跃腾挪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今天能登上红旗渠,一睹工程的风彩,心里还是蛮激动的。自力更生、不畏艰险、战天斗地、顽强抗争的精神,是红旗渠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如今,林州人饮用的是南水北调的丹江口水,但红旗渠水依然浇灌滋润林县大地。红旗渠改变了山河面貌,红旗渠精神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性格!</p><p class="ql-block">“世界第八奇迹”红旗渠永远是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p><p class="ql-block">参观途中与旅友交谈中提到都江堰。都江堰是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一项伟大工程,至今仍守护浇灌成都平原。红旗渠与之相比,各有千秋。都江堰设计精巧,分流排沙清淤科学巧妙几千年有效。但就其施工难度而言,红旗渠远在其上。太行山的花岗岩石硬度高,劈山凿渠艰辛可知。</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曾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拿都江堰与红旗渠相提并论毫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生平展览馆</p><p class="ql-block">带您全面了解林县杨贵老书记与红旗渠的那些事</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1日,杨贵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毛主席的专列上汇报工作,毛主席亲切的握着杨贵的手,和蔼的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有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支持与鼓励,按照毛主席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的精神。县委书记杨贵决心寻找水源,解决林县人民缺水和旱情严重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杨贵同志简介</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28日—2018年4月10)</p><p class="ql-block">杨贵,汉族,男,中共党员,曾用名杨绍青,河南省卫辉市罗圈村人,红旗渠总设计师。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组织山区人民进行“抗粮斗争”。</p><p class="ql-block">1943年6月,被选为汲县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45年,任淇县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同年10月,任淇县五区区长。</p><p class="ql-block">1948年任淇县二区区长,同年6月任淇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p><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任中共汤阴县委宣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58年,任新乡地委委员、林县第一书记兼县武装部政委。</p><p class="ql-block">1960年,任红旗渠建设指挥部政委、林县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1968年,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并继续组织建设红旗渠配套工程。</p><p class="ql-block">1969年7月,任洛阳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任安阳地委书记、林县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1973年,任河南省委常委,协助省委书记抓全面工作。同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入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p><p class="ql-block">1973年,任公安部负责人并主持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1982年,调任农业部任、“三西”办公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86年,任国家扶贫办公室顾问。</p><p class="ql-block">杨贵同志主持修建的红旗渠是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杨贵同志高度评价。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诞生的“红旗渠精神”载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观光索道是河南省第一条往复式索道,经过国家安全部门验收合格,索道下站位于景区中段,从空中越过红旗渠总干渠,上站位于景区王牌景点(华北最长跨谷悬索桥)北端的玉皇顶峰,每个吊厢可乘8人,是最佳观光代步工具。乘索道平稳舒适、安全可靠,红旗渠索道公司全体员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宾客至上、热情周到的服务宗旨,为您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乘坐索道会给您带来无限欢乐,留下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景区是新党员入党宣誓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眺望闻名遐耳的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眺望闻名遐耳的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简介</p><p class="ql-block">青年洞是红旗乐组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縣任村镇虚家拐村,徒地势除思。石童坚硬的大行山腰穿遇,间長616米,高5米,定02米,縱坡高5000,没针流量23六分米抄。相王石方19400三方外。继投工13萬個款工程勤工于1960年2月,店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濟团難,组幹渠被迫停工。爲子日將泽河水引人林睬,建渠幹部群来提出“掌厢苦就,不短苦数”,开批了300名青年组成突紧啄,座持缮續施工。潘時每人每天祇有一雨程食,爲了填的肚子,就上山拉野菜,下泽河榜问草无做,很多人得了泽雁病,仍坚持戟门在工地。以思公移山精神,终日找山不止。他們創</p><p class="ql-block">三角炮</p><p class="ql-block">“民缸宇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工准度由每a03米提写到2米多。经没一千冬五间月的香戳,经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黎通,爲纪念青年们银子香门的黄线,将此泊命名房“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靠委會副委員长郭味若高比工程职律题高了洞名</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一年四月立</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的漳河水在林县的水渠中缓缓流动</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题词“山碑”</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词“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青年洞景区,驱车近半小时来到红旗渠分水闸景区。</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AAAAA红旗渠分水闸景区。</p> <p class="ql-block">拼出来 ,干出来,拿命换来的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p><p class="ql-block">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蜓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十易春秋寒暑,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她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历程。</p><p class="ql-block">这是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林州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红旗渠畔拓荒创业的火热激情照亮了每段平凡的岁月,激励着这里的人们执着地守望精神家园,续航梦想,书写传奇。</p><p class="ql-block">修建红旗渠纪念馆,是为了让历史告诉未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p><p class="ql-block">——习近平</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p><p class="ql-block">——习近平</p><p class="ql-block">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千年旱魔,世代抗争</p><p class="ql-block">“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目夜愁。”</p><p class="ql-block">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436 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 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解放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取水的村就有307个。旱魃为虐造成的饥谨引发了对生命的摧残。</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从元朝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自发地修过18条引水渠,但是,一遇连年大旱,水源枯竭,渠道无水可引,仍然摆脱不了水的制约。</p><p class="ql-block">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屡败屡战,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甘屈服地与干渴的旧山川进行着持续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深井提水</p><p class="ql-block">稚嫩的肩上挑着全家人的企盼</p> <p class="ql-block">远道取水</p> <p class="ql-block">河顺镇塔子驼村塔珠山旱灾碑</p><p class="ql-block">划红线文字——</p> <p class="ql-block">民国31年至32年(1942-1943年),据统计,当时全县逃荒外出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口人,占总人数的4.3‰。赵老庵村41户,就有31户背井离乡逃荒外出。马鞍山村500口人,饿死280口人。土门村王秋保一家6口饿死5口。</p> <p class="ql-block">旱魃为虐</p><p class="ql-block">民国初,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民国九年(1920年)大早,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他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婚儿媳的尸体,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p><p class="ql-block">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p><p class="ql-block">承受的灾难,这就是千百年来旧林县缺水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的人们打早井、引山泉、修水塘,与缺水的命运不屈地进行着持续的抗争。元代修建了天平渠,明朝修建了谢公渠,清代修建7条引水渠。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府修建了抗日渠、爱民渠和荷花渠。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18条引水渠。解放后,党领导人民治山治水,到1959年,先后修建了淇南渠、洪北渠、英雄渠、天桥渠等大型引水渠和要街、弓上、南谷洞三座中型水库。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州人民一往直前地追寻着、奋斗着,就是要在绝望的大山上开拓出希望的长渠。</p> <p class="ql-block">石头井口、木桶、麻绳</p> <p class="ql-block">林县引漳人林总指揮部向全县人民發出</p><p class="ql-block">引漳入林动員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天的划时代的引流入林工程,定于明日(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一日)正式开工。</p><p class="ql-block">引漳入林是彻底改变林县面貌的决战工程,这一工程建成将有二至二十五个水的流量,象一条运河一样,沿涂地流入我县全境。从河的南片,到祺河两岸,从太行山的牢上田,到达东倒、河脑、横水、采桑、东能,山区丘陵盆地,到处要成为清水遍地流,渠道网山头,使千年万代的早地变为水田,无数荒山秃岭变为美丽果园,沟沟有渔塘,山坡种稻田,一年可种两三季,农业产是副上再加备。从山匹到坟头岭,从攻买到合测,从坟头到河顺,来往行都可乘船,从此龙王大权就拿探在人們的手里了。不仅用渠水浇地,还能用它发电。从坟头岭开始,沿渠都能建筑大大小小的水力发电站,共发电一万八千个庭,有四千个庭的电供全县所有农口照明,其于电力可以全部投入工农业生产,到累时,拼地、精地、做能、至都将由电来代替人的劳力。</p><p class="ql-block">引流入林是一桩很观巨的工程,集首将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村下段起,经过崔察拐、老种郊、青草凹、克求、白楊坡入我县南平村,再卢豪拐、木家庄、盘阳、赵所、榻耳庄、所篇、石界、白家庄这露水河,模回山街。从西坡、南荒、桑耳庄、至坟头岭,全是九万余公尺,中間要程过几段悬崖的壁,架龄很多桥梁、银恺許多酒洞,这是第一期工程。以后这一渠道将有坟头岭一分数个支渠,并网全县各村,因而它是我县水利建设史上的最大工程。</p><p class="ql-block">举办这样大的工程,我们以具备了充足的条件,首先由党中央、毛丰席 英明 正确的铃导,有省委、地委的积极支持和鼓舞,县委已作了許许多多的工作,再加上中共山西省委和平武县各极党委的无私友谊的帮助,更加坚定了全党和全体人民的胜利信心,奠定了不管任何情况下不动搐、不畏缩、勇往直前的领导基础。引漳入林是全县群众的迫切要求,一九五二年党即向群众提出要领导开办这一工程,因此在群众思想上影响很深,酝酸也非常成熟。现在开工,群众无不欢迎,人人都以作好了一切准备,个个摩拳擦掌,从很久等到今春,早已盼望有这样一日,只要一声号合,成千上万的英雄健将就会如潮如涌的奔上工地,任何力量都压抑不住群众这种凌云壮志。经过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大跃进,大搞群众运动、大办水利、各级领导和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建設经验,培养了无数的技术人材,树立了敢拼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再加上我县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志气高昂,与太行山作对早已成为每个人的拿手戏,现在进行北水南调,什么万丈悬崖、什么架桥馈洞,再险要再复杂的工程也吓不倒我們的水利英雄。轻过反右倾、鼓干劲、社会主义 总路线 再致實,干部和群众觉悟大大提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协作风向更加树立,叫到那里就到那里,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已成为每个普通群众的政治品德,因而百战百胜、所向无敌。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大法宝,不仅在政治上有了保征,而且在经济上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只要我们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再加上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漳河水一定会服服贴贴的听人呼唤与使用。</p> <p class="ql-block">成立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和工地党委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省委给山西省委的信</p><p class="ql-block">(1960年1月27日)</p><p class="ql-block">中共山西省委:</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林县系山区,水源很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都很困难,现在林县要求在平顺县辛安附近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的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和平顺县修建电站有矛盾,我们意见,平顺县最好在引水渠道上修建发电站,解决这个问题,具体事宜,由林县王才书同志前去汇报,请接洽。</p><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省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山西省委王谦、刘开基同志</p><p class="ql-block">给史向生同志的复信</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3日)</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就引漳入心一事,给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来函,并转来2月3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刘开基关于引漆入林工程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的复信.</p><p class="ql-block">王谦,刘开基给史向生的来信,同意林县兴建引源入林工程,“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侵壁断下引水,按此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3日《林县报》</p><p class="ql-block">数万英雄顯身手</p><p class="ql-block">威風凛凛战漳河</p><p class="ql-block">引漳入林工程动工</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县委主要领导杨贵、李贵等走在修渠大军的前列 摄影/鸡德忠</p> <p class="ql-block">劈开太行千层岭</p><p class="ql-block">吃住睡都在悬崖峭壁的工地上</p> <p class="ql-block">中共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召开扩大会议</p><p class="ql-block">召开民工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盘阳会议</p><p class="ql-block">引漳入林工程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展开,37000人摆在70公里的渠线上,战线太长,劳力跟不上,物资跟不上,技术跟不上,领导跟不上,有的工段来了人找不到渠线,有的工段画好了渠线没人开山,有的民工连队打了炮眼等不来炸药,有的连队把渠底当作渠岸给崩了,很多地段的渠线产生了严重偏差。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太行山上只留下了一些坑坑窝窝,通水的日子看来遥遥无期。在工程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林县县委敏锐地发现,当初的设想不适应现实情况,必须当机立断,找出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1960年3月6日到10日,林县县委在漳河岸边的任村公社盘阳村连续召开了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和修渠民工代表会议。</p><p class="ql-block">会议决定:一、树立长远作战思想,拿出思公移山精神,渠不修成决不收兵;二、调整部署,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把总干渠分为四期,先把山西段20公里的第一期工程拿下来;三是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要高举红旗前进。</p> <p class="ql-block">凌空除险。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当年《新闻简报》中最令人震撼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摄影/魏德中</p><p class="ql-block">任羊成</p><p class="ql-block">红旗渠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穿过,不时有松动的岩石滚落,影响施工。为了保证民工安全,加快工程进度,共产党员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长,带领12名除险队员,腰系绳索,凌空飞荡,用勾撬除去一块块险石,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在一次除险中任羊成被一块悬崖上掉下的石头砸在嘴上,三颗门牙横在口里,他吐掉碎牙,除险不止。</p><p class="ql-block">右上图——青年突击队</p><p class="ql-block">男的要学“孙占元”,女的要学“刘胡兰”。在修渠工地上男青年组成了“孙占元”突击队,女青年组成了“刘胡兰”突击队,展开劳动竞赛。</p><p class="ql-block">孙占元是林州市临淇镇占元村人。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中,担任排长的孙占元在双腿被炸断,子弹打光的情况下,拉响手榴弹与7名敌人同归于尽。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授子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子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和国英雄”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p> <p class="ql-block">左下图——吴祖太(1933—1960),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1958年调林县水利工作。他参与红旗渠工程的勘测和设计,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精心设计,拿出了《林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红旗渠工程动工,他担任工程股副股长,夜以继日地工作,依据数据,绘制每项工程施工图纸,成功解决了青、白家庄空心坝、王家庄隧洞等施工难题。年3月28日,在察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洞顶不幸牺牲,年仅27岁。根据吴祖太同志生前在水利建设上作出的林县县委追认他为中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右下图——罐车运输队</p><p class="ql-block">李茂德(1914-1960),陵阳镇北陵阳村人,中共党员,原任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1960年2月,他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负责姚村分指挥部医疗和安全工作。在红旗渠工地上,他不仅为修渠民工看病治伤,还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服务,被当地群众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1960年3月28日,他和吴祖太到王家庄隧洞察看施工险情时,因遭遇塌方而牺牲,</p><p class="ql-block">终年46岁。他与吴祖太起成为修建红旗渠工程首批烈士。</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建设的领导力量</p><p class="ql-block">三角炮作业法</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建设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定叫山河换新装》——</p><p class="ql-block">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歌</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开闸放水现场</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渠通水</p><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并表彰了74名劳动模范。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政委杨贵满怀喜悦和激情,高声宣布:“开闸放水!”霎那间,红旗渠水从闸门奔泄而出,流进了林县的村村寨寨,流进了人民心里。</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p class="ql-block">——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引来幸福水,一切都活了。有了水,粮食产量由通水前的亩产几十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有了水,由过去的耐早的秋作物为主转变为以夏季小麦为主,由单一的粮食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多种经济作物同时并举。有了水,开始种植水稻,林州人从此吃上了大来饭,“糠菜半年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有了水,万年的荒山裁上了树,生态林、经济林同步发展,形成了“松柏林盖(山)顶,用材林缠(山)腰,经济林铺(山)底”的林茂粮丰的立体绿色景象。花椒、核桃、柿子、山楂、板栗等经济林为林州人民创造着新的财富,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名、优、特商品生产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p><p class="ql-block">有了水,为发展畜牧养殖业创造了条件。奶牛场、养猪场、养鸡场等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如今已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林州人民充分利用蓄满红旗渠水的水库、池塘养鱼、养鸭、养鹅,谱写了一曲“太行渔歌”。</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太行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美太行</p> <p class="ql-block">长渠如歌,高山是碑。</p><p class="ql-block">林州人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证明: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p><p class="ql-block">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到“难面不惧、富面不感、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她的形成、发展和光大的过程,就是林州人民构筑一个又一个进步里程碑的过程。这种支撑林州人民脊梁、融入林州人民血脉、历经岁月积淀和风雨磨砺的精神,是中国精神见诸于实践的典范,是林州当之无愧的“立市之本”。</p><p class="ql-block">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红族渠精神高度评价和赞扬:从省到市、县,各级党委在不同的历史时,都作出了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号召和决定。红旗渠精神在全国巡回展出,更是引起了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种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历史不仅承载过去,更饱含启示未来的智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追测岁月的长河,审视红旗渠精神,更使人们认识到,时间可以流逝,大地可以荒老,只要人类社会还要水续发展,红族渠精神就水远值得珍情和传承。</p><p class="ql-block">岁月向后,梦想在前,追梦的道路注定不是途。实现中国梦既需要显形的外在物质力量,更雪要无形的内在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大放异彩,而且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红旗渠精神青春永驻,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新切关怀 巨大鼓舞</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分水闸考察。</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渠水</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一干渠</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一干渠</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二干渠</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碑——彭冲题词</p> <p class="ql-block">水利是农业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红旗渠精神永在</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红旗渠就是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红旗渠源</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青年洞</p><p class="ql-block">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上最长的隧洞,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1960年2月动工,1961年7月15日凿通。此洞由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施工修建,故名“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总干渠分水闸</p><p class="ql-block">位于任村镇234国道分水岭,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1965年3月修建。分水闸以上是防洪矩形明渠和分水岭双孔隧洞。三干渠分水闸在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空心坝</p><p class="ql-block">位于任村镇白家庄村西,坝长166米,底宽20.3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该工程设计洪水从坝顶跨过,渠水从坝中穿流,是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1960年2月动工,1964年4月5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南谷洞渡槽</p><p class="ql-block">南谷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长130米,宽11.42米,高11.4米,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曙光渡槽</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岗村东部4公里丁冶岭上,是三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5.4米,顶宽3.5米,共20孔,石拱结构。1969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曙光洞</p><p class="ql-block">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1964年11月17日动工,1966年4月5日凿通。</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夺丰渡槽</p><p class="ql-block">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1965年12月1日动工,1966年4月5日竣工。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红英汇流</p><p class="ql-block">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合涧镇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红旗渠一干渠竣工通水,与英雄渠汇合,称为红英汇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十大工程——桃园渡桥</p><p class="ql-block">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是一个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的“三用”渡槽。1965年9月25日动工,1966年4月1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金博学长</p><p class="ql-block">文学博主</p><p class="ql-block">浙江杭州</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关注这个帐号,带你走进红旗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