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与花木兰(下)

刘卫东

<p class="ql-block">昵称:刘卫东 美篇号:288810279 图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本文的"上"篇中,我提到了花木兰原本不姓"花",是后来有人给她设定为姓"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我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的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均田制、鼓励与汉人通婚等)后,使国力大增。鲜卑族属蒙古语系,在鲜卑语中,"木兰"是"富裕"、"富足"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后改姓名为元宏)</p> <p class="ql-block">在《木兰诗》(《木兰辞》)中,"木兰"只是主人公的代称,"木兰"是一个艺术形象,她并非姓木名兰,她也不是具有单一指向的人。</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是北魏时期产生的一首乐府民歌,作者为"佚名或无名氏"(不知名的人),由于它朗朗上口、生动感人,因此在民间流传很广。后来这首歌从北朝流传到了南朝,深受南朝各代人喜欢。在陈代时,被僧人智匠收录于他编辑的《古今乐录》中。</p> <p class="ql-block">该书作者智匠在介绍"木兰"时,特意标注:"木兰不知名",意思是说:"木兰"为虚构的人物代称,并不知道她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p> <p class="ql-block">隋文帝杨坚灭掉了南北朝,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隋唐时期,《木兰诗》更加广泛地流传。隋唐的文人们还不断地给《木兰诗》润色,最终形成了329个字。</p> <p class="ql-block">唐朝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并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建立了"木兰祠"(也叫木兰庙、孝烈将军祠、孝儿祠)。请注意:是"木兰祠",而不是"花木兰祠",因为这时"木兰"还不姓"花"。</p> <p class="ql-block">河南虞城《木兰祠》中,现存元代元统三年(1334年)所立的《孝烈将军祠像辨证》碑,碑文明确记载了唐朝对"木兰"的追封情况。</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另存一块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立的《孝烈将军祠辨证名记》碑,碑文记录了建祠的始末及立碑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这两块碑的碑文互为补充,为后人研究"木兰"的身世及祠堂的沿革,提供了实物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到了北宋元丰年间,官员郭茂倩(1041年- 1099年)将《木兰诗》收入他编纂的《乐府诗集》中,供人们阅读和配乐演唱。</p> <p class="ql-block">直到这时,"木兰"还不姓"花"。明朝时,出了一个大才子,叫徐渭,因为这个人的出现,"木兰"才有了"花"姓,从此"木兰"就被称为"花木兰"。</p> <p class="ql-block">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他与解缙(明初文学家、内阁首辅,刘宝瑞单口相声"谢学士"说的就是他)、杨慎(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并称"明代三才子"。</p> <p class="ql-block">徐渭的代表作主要有《四声猿》和《墨葡萄图》等。《四声猿》得名于《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书中包括《狂鼓吏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四部杂剧。</p> <p class="ql-block">《雌木兰替父从军》改编自《木兰诗》,描述"木兰"女扮男装、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杂剧不同于诗歌,因为剧中的人物要表演,每个人都需要有名有姓,要不然在表演中怎么互称对方呢?请你先看看《木兰诗》中,是不是木兰没有"花"姓、父母姐弟都没有名字。</p> <p class="ql-block">出于剧情及演出的需要,大才子徐渭就决定给"木兰"想个"姓"。姓什么合适呢?思来想去,他选中了"花"这个姓。因为"花"姓具有一定的美感、符合女性的特征,而且比较常见、大众化。</p> <p class="ql-block">徐渭给"木兰"设定了"花"姓后,又给木兰的家人们分别取了名:父亲叫花弧、母亲叫花袁氏、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从此,花木兰不但有了姓,而且全家人都有了名。</p> <p class="ql-block">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杂剧,对后世戏曲的影响极其深远,以后历朝历代很多剧种的《花木兰》均脱胎于此。</p> <p class="ql-block">《雌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梗概如下: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由于北方的柔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游牧政权,核心区位于今蒙古国。429年遭北魏重创后逐渐衰弱)屡次入侵骚扰、掠夺粮食财物,因此北魏可汗(鲜卑政权的最高首领)下令征兵抵御外敌,发来了军书十二卷,卷卷都点名让木兰的父亲应征。</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的父亲名花弧,平生好武能文,年轻时做过千夫长(古代统率千人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团级),但是他早已退役多年,目前年老多病、由老伴照料,无法应征。木兰没有哥哥,只有一个体弱的姐姐和一个年幼的弟弟,这二人均不能上阵杀敌。</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从小被父亲当男孩子养,父亲教她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并让她熟读兵书、学习战法,而且木兰还练就了一身好力气。</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具备从军的能力,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尽忠、为父尽孝。决心下定之后,她剪发易装、购置战马与装备,告别父母随军出征。途中历经艰辛(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在军中隐瞒身份,凭借着勇猛和智慧,屡立战功,晋升为将军。她参加过多次战役,曾智擒敌首、解救元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为避免暴露女性身份,以"营帐隔离"等很多理由,聪明地掩饰住女性特征,很不容易地与战友们同甘共苦了十二年。</p> <p class="ql-block">反侵略战争结束回朝后,天子(可汗)论功行赏,封花木兰高官厚禄、赐她金银财宝。但是花木兰拒绝高官厚禄、不要金银财宝,只求要一匹好马,以能快速回到家乡、侍奉父母双亲。</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归家后,脱下战袍盔甲,换上旧时女装并梳妆打扮。当她再次站在同归战友的面前时,昔日的战友们皆目瞪口呆、万分惊诧:共同生活战斗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郎!</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评剧、川剧和黄梅戏等二十多种,还有很多电视剧、电影等。就连美国迪士尼公司都耗巨资制作卡通片《花木兰》,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朝期间,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全国义演了180场豫剧《花木兰》,用募捐所得购买了一架飞机,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亲自到朝鲜战场演唱豫剧《花木兰》片段,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战士的士气。</p> <p class="ql-block">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河南省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2008年,"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22年,河南省虞城县木兰镇(原营郭镇)获批"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是个巾帼英雄、是个平民英雄,无论她是虚构的文艺形象,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花木兰已经成为忠孝节义的象征,她"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和精神,都会永远流传、永远滋养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