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山 岱 庙

定龙

<p class="ql-block">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泰山岱庙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清单。</p><p class="ql-block"> 岱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2019年5月曾经和同学一起游览过,前几天再次有幸游览,上次游览路线是从北门到南门,这次游览路线是从南门至北门。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p> <p class="ql-block">岱庙游览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 ,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p> <p class="ql-block">  岱庙遥参亭。遥参亭其实是一个二进院落。据说在唐代的时候这儿只有一个门叫“草参门”,到了宋代的时候就在这筑台建亭了,便改为“草参亭”,明代又进行了扩建,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完整的院落。《泰山道里记》载:“北为遥参亭,亭一名草参,凡有事于岳者,拜于亭而后入,是为入庙之始。”也就是说历代帝王将相有事来泰山祭拜的时候,都要先到这儿来举行遥祭参拜之礼,所以称为遥参亭。</p> <p class="ql-block">  《禁止舍身碑》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泰安州同张奇逢为破除善男信女到岱顶舍身崖上跳崖舍身的陋俗而亲自撰文派人刻立的。</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六年十月,泰安州同张奇逢在岱顶目睹三人先后跳崖舍身。面对愈演愈烈的跳崖舍身陋俗,张深感痛心疾首,先后采取三项措施劝阻百姓不要再做陈规旧俗的牺牲品。三项措施是:第一,捐出自己的俸禄在舍身崖原何起鸣筑墙处又筑墙三十丈,历时半年竣工,以阻挡绝路;第二,雇更夫轮流值班巡查,以便及时发现、劝阻、解救那些执迷不悟者;第三,撰写"禁止舍身"文章并立碑以警示世人。虽然此后仍有人想跳崖舍身,但都被值班巡查的更夫及时发现并救起。撰文最后,张又谦虚地写道"今勒禁止舍身示于前,并述筑墙始末于后,非敢自以为功也……不揣鄙陋,谨跋以公同志云尔。《禁止舍身碑》仍有其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  穿过遥参亭坊,就是岱庙坊。</p> <p class="ql-block">  岱庙坊,又名玲珑坊,位于遥参亭与 岱庙之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泰山脚下有个青年农民叫松山,其母久病不愈,无钱治病。松山每日叩头烧香,祈求泰山娘娘显灵。一天夜里,泰山娘娘托梦于他,说只要于九月初九从东海运九块玲珑石奉献于她,既可除灾消患。松山赶着九辆大车,千里迢迢到东海边装了九块玲珑石,谁知在归途中遇到大雨,车轮陷入泥坑,正在为难之际,飘飘然来了一位少女,姿容艳丽,自称是扶桑过人,她让松山闭上眼睛,挽着他围每辆大车左右各转三圈,说也奇怪,人来了精神,马也有了力气,车轮也转了起来,不一会就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柏,摸一摸,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  岱庙既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落,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庙中古树遍院,绿荫满庭,百年以上的古树二百余株,其中有近二十株为千年古柏,粗壮盘曲、英姿不老。汉柏院中的五株古柏,传为汉武帝所植,已有二千余年的树龄,其树干老皮鳞裂,但枝蔓苍翠流绿。古人赞曰:“古柏千年依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清静观”。</p> <p class="ql-block">  石幢又叫“经幢”,为圆柱形,高约两丈,上面刻有“西番莲”之类的佛教建筑纹饰,雕工极为精致。现存的石幢,多系唐宋时期之物。这座石幢由于年代久远,所刻文字已被风雨剥蚀无存,难以考证修建年代。</p> <p class="ql-block">  游完了“石幢”我们又来到汉柏院。汉柏在岱庙的炳灵门内,相传为汉武帝元年封泰山时所栽植,现仅存五株,老枝权丫苍劲挺拔,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是岱庙又一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p> <p class="ql-block">  乾隆登泰山留下了大量的书刻、诗作。留有咏颂泰山的诗篇170余首,御笔碑碣130多快,抒发了一代帝王对泰山的崇敬之情。乾隆皇帝来泰山所留御书碑刻多集中在汉柏院内,在汉柏连理树旁更有乾隆皇帝的“御制汉柏图”碑。据了解,汉柏连理传为汉武帝亲自栽植,双干连理、同根同生,显示出生命不可遏止的生机和热情。乾隆皇帝游岱庙看到这株汉柏盘根相系,举枝相连,感叹万分,留下了“御制汉柏图”。</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米芾在汉柏院第一山》题词。</p> <p class="ql-block">  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并篆额。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p> <p class="ql-block">  唐槐院内槐树遍植,有唐槐而得名。唐槐院内现有唐槐抱子、槐香池、古槐荫山、百碑墙及清乾隆唐槐诗碑等景观。槐树有1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御制诗碑</p> <p class="ql-block">  在泰山岱庙雨花道院中,就有一幅宋代石刻捶丸图,就是当时捶丸盛行的有力证据。画面上一个童子分腿而立,右手持球,左手持捧上举。乍一看,活脱脱就是一副打高尔夫球的架势。</p> <p class="ql-block">  秦《泰山刻石》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个字。现存十个残字,是泰山最早的刻碑。</p> <p class="ql-block">  岱庙的第一道门是正阳门,它是岱庙南面的正门,门通高20米,其上有城楼五间,高11米,为九脊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檐下施彩绘,悬“岱庙”匾额,门正中书“正阳门”。整座建筑形体宏大,是岱庙建筑群中仅低于主体殿堂天贶殿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岱庙第二道门配天门。取孔子语 “德配天地”而名。帝王来岱庙祭祀时,于此门前降舆,入门内黄帷少憩,并净手而入仁安门。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旧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两侧配殿,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殿。</p> <p class="ql-block">  岱庙第三道门,其名取意于《论语·里仁篇》中的“仁者安人”。仁安门始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灾,后屡有重修。建筑为九脊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门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仁安门旧有环廊与天贶殿相接,形成以大殿为中心的庙中庙、院中院的封闭式庭院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岱庙天贶殿前的孤忠柏 --- 岱庙天贶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树,其向南的一侧有一疤痕,据说,围着前面的扶桑石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再往北去摸此柏树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则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则得子,祈福则得福,想发财的则可发大财。但是游人多不能摸准。此柏虽然其貌不扬,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却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传说,自从武则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进宫后,逐渐得宠,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由武则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无能,上朝不能决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议,然后由他恩准。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却精通文史,御人有术,她当了皇后以后,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p><p class="ql-block"> 太子显逐渐长成以后,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屡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召至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为了表示对太子的忠心,他拔剑剖腹而自杀,以示对武皇后的不满。石忠死后,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面见泰山神,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要求山神惩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侍立殿前,日夜守护着山神,赐名'孤忠柏'。如今游人所见树南面的疤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p> <p class="ql-block">  扶桑石 ---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为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亭内竖立的是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露台下一条笔直的甬道向南延伸,两旁有古柏相夹,中间一块玲珑石卓然而立,称为扶桑石。另扶桑石还有一个俗名为“迷糊石”。</p><p class="ql-block"> 传说扶桑女帮助松山运回了玲珑石,治好了松山母的病,并与松山接了婚。扶桑女有个小圆桶,里面盛满了谷米,做饭时只需放上一粒,熟了就是满满一锅,那桶里的米怎么也拿不完。后来扶桑女和松山把这些米送给了全村的穷苦人。破烂村变成了福运村。农民有了吃的,就不租种地主的地了,地主暴跳如雷,就告到了皇帝那里,正巧九月九日那天,扶桑女与松山上岱庙奉献玲珑石,被游泰山的皇帝捉拿,以“妖女骚扰民心,动乱天下”为名,欲给二人定死罪。一位大臣上前谏阻,皇帝反说那大臣同谋于妖女,存心不良。那大臣一气之下,跪在天贶殿前,剖腹掏心,以示纯正。大臣死后立时变成了一株柏树,后人称“孤忠柏”。扶桑女和松山抱头痛哭,他们哭着哭着,竟变成了一块石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扶桑女,于是就取名为“扶桑石”。后人就把这块石头当成幸福的象征,凡来泰山的人,都愿来摸摸扶桑石,互相祝福。</p> <p class="ql-block">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庙内存有秦朝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宋天贶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泰安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即天赐的意思。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p><p class="ql-block"> 整座大殿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殿主祀东岳大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p> <p class="ql-block">古银杏树,树龄340年。</p> <p class="ql-block">  自峻极殿后门出后,通过植有李树的庭院,就后了后寝宫。此殿奉祀东岳大帝的夫人,有大帝及夫人的神像,墙壁上有描绘后宫妇女生活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东岳淑明后,东岳大帝的后妃。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先加封五岳帝号,接着加封五岳后号。宫东西各有一殿,都供奉着东岳夫人的神像,面容涂金,各有侍女二人相随。东岳淑明后,坐像高约 2.5 米,头戴凤冠绣袍、霞帔。后有两宫女执日月扇,前有两童女,一人手捧镜,一人手捧巾。'</p> <p class="ql-block">  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收藏着三件被称为"泰山三宝"的文物,分别是:温凉玉圭,沉香狮子,黄釉青花葫芦瓶 。这三件宝物,都是清乾隆皇帝御赐给泰山的,它们不但都是绝世珍品,而且每一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八仙桌上中间有一块清乾隆“”温凉玉圭”。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被视为权力的象征。温凉玉圭是乾隆皇帝为恭贺母亲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太后寿辰,于1771年东巡泰山时御赐岱庙的。这块玉圭色白微青,上半截浮雕标有"日月星辰"和"海水江崖"纹饰,下半截阴刻四字楷书---乾隆年制。 这块玉圭非常有趣,若是用手摸上去,上半截玉圭手感凉爽,而下半截玉则手感温和。也就是说,若是用双手握住玉圭的两端,两只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一头冰凉,另一头暖和。正是这种半暖半寒的神奇感觉,才有了"温凉玉圭"的美称。清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乾隆皇帝登临泰山,为了给人民祈福,乾隆皇帝将心爱的珍宝葫芦瓶御赐泰山岱庙。</p> <p class="ql-block">  那对调皮可爱的沉香狮子在东御座大殿。它们后腿蜷坐于地上,尾巴高高翘起,双目圆睁,微微启口,显得生动、可爱,树根的自然造型将狮子描绘得形神兼备。这两只狮子是用沉香木的树疙瘩精心镌刻黏合而成的,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狮子的卷毛,造型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民间传说,讲述这对材质格外的沉香狮子背后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据传,乾隆皇帝有一个妃子是维吾尔族女子,称为香妃。进宫多年却一直思念家乡,闷闷不乐。一次,香妃在集市上看到舞狮献技却嫣然一笑,从此乾隆皇帝也就对狮子情有独钟了。没过几个月,乾隆皇帝登临泰山便御赐了这一对沉香狮子,其造型与舞狮中的狮子造型如出一辙,借用舞狮的祯祥寓意,期盼自己如狮子滚绣球,功德在后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书房案桌上用玻璃罩着的</span>明嘉靖黄釉青花葫芦瓶,在葫芦瓶底,题有"大明嘉靖年制"的楷书青花款,说明它是规范的明嘉靖时期景德镇御窑制品。虽然白地青花的瓷器在当时很盛行,但黄釉青花却少之又少,而黄釉如五爪的龙一样的黄釉青花瓶,更是象征着皇权。据记录,葫芦瓶是清乾隆天子的心爱收藏。葫芦取谐音,寓意"福禄",瓶上通体满绘缠枝莲纹,莲花怒放在缠枝上,寓意"寿意绵延"。</p> <p class="ql-block">  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p> <p class="ql-block">  岱庙后花园中的千余盆树桩盆景,有的自明、清就入盆培植。岱庙盆景多取材于泰山松、柏、榆等树种,尤以泰山黑松最得神韵。其中“小六朝松”,以普照寺六朝古松为本,巧取其形,得意于三尺方盆之中。据传这棵松自明洪武时就入盆培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它如“一品大夫松”、“望人松”、“紫云劲松”、“岱岩叠翠”等盆景佳作,亦得岱岭秀色,为鲁派盆景的代表作。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泰山松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为这古老的庙宇又增添了万种风情。</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  铜亭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为重檐歇山式,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p> <p class="ql-block">  铁塔,明嘉靖年间铸造,原为13级,全高约12米。因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p> <p class="ql-block">岱庙城墙</p> <p class="ql-block">  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p> <p class="ql-block">  岱庙北门,也称望岳楼。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p><p class="ql-block"> 当我走出岱庙北门,仰望北门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广场,转首又看到对面当年帝王的登山道路已经过了很好的修缮保护,远处的泰山在阳光照耀下显示出了更加雄伟壮丽迷人景色,心里由衷感觉到中国国力雄厚,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保护的非常棒,作为炎黄子孙我自豪,我骄傲!</p> <p class="ql-block"><b> 2025年9月28号于上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