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拍之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及龙亭上河园云台山

周德峰

河南的省会是郑州,郑州向西一个半小时车程是洛阳,洛阳的牡丹花天下有名,花开时明丽堂皇硕大无比,谓之“国色天香”。<br> 每年的四月是牡丹的盛花期,那五颜六色的花朵成片开放,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兴致勃勃地前来观赏。 <p class="ql-block">  家长所在的国画班在老师的带领下齐集洛阳国际牡丹园采风写生,俺也随同沾光。</p> 进了园区,先看到的是块刻字立石,上书“国色天香”,落款为华国锋,他曾经担任过国家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这四个颜体字是1995年为洛阳牡丹节题。2014年春,园区将题词勒石以作纪念。 在华老题词的前一年,全国园林界开展国花评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牡丹位列群芳之首,被选为国花。 其实,远在唐代,牡丹就闻名遐迩,词人骚客纷纷诵咏,留下很多传之后代的佳句。 当时朝廷最高文书部门的中书省,有个文官职务是中书舍人,名字叫李正封,他写了首《牡丹诗》,诗中有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把牡丹的高贵艳丽渲染的淋漓尽致。 人们取诗句的头两字“国色”和“天香”作为对牡丹的嘉尚,从此“国色天香”一词便流传了1200多年,到今天仍是牡丹喜爱者津津乐道的话由。 据园中标牌上的介绍,牡丹花分为红黄白紫绿黑粉蓝和复色等九种颜色。 每种颜色又各有细分。 真可谓万紫千红色彩斑斓。 牡丹园里全都是按颜色分片种植。 黄一片,红一片,紫一片,白一片,一片一种颜色。 诺大的园区,看了一色又一色,转了一片又一片。 半天只转了园子的一个角, 牡丹园实在是太大了,半天根本转不过来,也看不齐九种颜色。 在园子一角有几株尚未完全开放的绿牡丹,名叫“豆绿”,据说是黄河岸边一位花农培育的。 绿颜色的牡丹很少见,人群围住争相观赏,我也挤进去抢了个镜头。 花谢了,留下的花蕊迎风挺立,拍下来也别有风韵。<br> 牡丹花开忙坏了摄影人,从各地前来的“长枪短炮”一起上阵。<br> 模特扮成戏曲人物,摄影师在花丛中为她拍摄,戏装人物和牡丹花海相映成趣。 女主播站在花前开机播送,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领略洛阳牡丹花节的热闹。 更多的是老百姓,用手机拍下牡丹的倩影。<br> 既是采风写生,国画班当然不会错过学画牡丹的好机会,在被称为“牡丹画第一村”的洛阳孟津开平村组织现场教学。 老师们谆谆教导一丝不苟, 学员们认真求教虚心好学。 每个学员都创作了自己的牡丹画作,人人收获良多。 孟津村以牡丹作画为基础,发展出许多的文旅产品。 牡丹画及衍生的文旅产品,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人家学画我没事,在楼外广场上看了场送戏下乡的豫剧。 剧团的演员们演得尽心尽力,唱念做打十分精彩。 观赏完牡丹后,我们在“真不同饭店”品尝了顿很有特色的午餐——洛阳水席。 导游说这是武则天当皇帝时享用过的宴席,后来流传到民间,因上菜时一道接着一道像流水一般,遂取名水席。 真不同饭店做水席最有名气,获得过许多国家级的表扬称号,听说菜单都是唐代传下来的,第一道菜就叫“牡丹燕菜”,鸡鸭鱼肉都带有牡丹味(笑)。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以洛阳为都,留下许多传说。 洛阳还修建了武则天临朝视政的宫殿和住宿的寝宫,说是照原样重建的。 时间过去了一千好几百年,武则天住过的宫殿早已灰飞烟灭,究竟是啥样今天的人谁也没见过,所谓原样重建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能看到原样的不是洛阳城里的宫殿,而是30公里外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与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并列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493年)开始修凿石窟雕凿石像,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时间长达1500多年。 尤以唐代修的最大最好最引人注目,数量也最多,约占全部雕刻的五分之三。 最具代表性是奉先寺的庐舍那大佛,17.14米高的佛像在高大石窟里端坐着,气势磅礴,雕刻精湛,给人以雍容大度圆润尊贵的感觉,是所有石窟雕像中最大最美的一尊,成为盛唐雕像的代表作和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传说当时武则天想要登基做皇帝,就按着她的样貌造石像,她还拿出了自己的两万贯脂粉钱,朝廷官僚也纷纷捐助,为女皇登基大造声势。 如今这尊石像前人流如潮,游客都想要一睹女皇帝的“芳容”。 龙门石窟共有窟龛2345个,雕琢的各种造像有10万余尊。 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分布在两岸山坡石窟中,像密布的蜂巢一样满山都是。 造像都雕刻的非常生动,像守门的力士个个是雄赳赳地孔武有力。 飞天的形象,舒展袍袖,飘逸高升。 石窟对岸的山上有座香山寺,是为纪念诗人白居易而建,听说当年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曾来此住过,建国后我军的将领杨得志等也住过。 河南还有个城市,历史也非常悠久,曾作过战国时魏国、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金朝的都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就是开封。 开封最早建城时叫启封,是春秋时期郑国(约前806年)的一个边城,后郑国为韩国所灭;战国时,韩国和魏国赵国“三家分晋”后,魏国迁都大梁(约前364年),大梁就是原先的启封,作为古都首次出现在历史上。 到了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封就改名开封,沿用到现在。 开封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建立的都城,人口超百万,“富丽天下无”,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惟独此家,不是之一。 那时开封又称“东京”或“汴梁”,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一共有过九个皇帝,这九帝均在开封的“龙亭”办公。 封建社会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他住的地方就是龙亭。<br> 龙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屡遭破坏,现在富丽堂皇的建筑是建国后照清晚期摸样重建的。<br> 这些年见过不少的古代王宫,龙亭在其中是很独特的,它拔地而起高高在上,有72级台阶直通其顶,台阶中间铺设着龙的雕刻。 现在龙亭每天有演员扮演皇帝皇后,表演天子出巡的场面。 随着假太监模仿的狐假虎威地一声吆喝, 穿着宽袖大袍的假皇帝耀武扬威地出现在龙亭上,旁边的假皇后则装作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 盛装的宫女,载歌载舞在台阶上迎接。 文武百官穿着朝服,恭恭敬敬地陪同皇上出巡。 还有女官在前面引导,一群喽喽啰啰的虾兵蟹将充当守卫。 那架势,那气派,那场面,真好像赵匡胤成了天之娇子下凡到人间巡视。 今天的龙亭早已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成了大众的游览胜地。 龙亭前方的广场上,有对石狮子,一雄一雌,狮口大张,狮目圆睁。 狮身的石质已经斑驳,据传为宋朝故宫的遗物。 在雄狮颈下,刻有“睡狮猛醒,勿伤我种”,字迹清晰可辨,上世纪20年代日寇侵华野心日益彰显,是时主豫的冯玉祥愤慨于国民党政府的懦弱和不抵抗,命人刻下此八个字,以期唤醒民众挽救民族于危亡之机。 北宋时开封出了个大画家张择端,他画了幅非常有名的画《清明上河图》。 比着张择端的画,开封建了个“清明上河园”。 园子里有山有水,有桥有船,有亭台楼阁,还有城墙城楼,面积600多亩。 要是慢慢逛的话,没有个几天是逛不完的。 在园子里,表演了宋朝军队抗击金兵入侵水城的场景。 宋军同仇敌忾,杀得金兵一败涂地。 看完打仗的场景,坐船游览了清明上河园。 船工一摇一晃地摇着船撸。 小木船慢悠悠地,载着游人饱览两岸风光。 一座大木桥,高高地拱起桥背。 《清明上河图》里画了这座桥,看过画的人都认识。 能开能闭开合自如的桥,听说是模仿世界上最早的开闭桥建造的。 桥上建廊成为廊桥,天气不好时为过桥人遮风避雨。 木船做桥墩,搭起了长长的浮桥。 一座吊桥,长长的悬索吊着桥面,不知是不是宋代就有了如此钢缆? 七孔发券的石拱桥,石质曲线连结成桥梁,夕阳下显现出优美线条。 岸边的各色房屋,更是美丽好看。 古色古香的红瓦红墙,透着皇家气派。 现代的建成个圆球型,不知是做什么用的。 上船时来了位黑人外宾,穿着中国服装由中国友人陪伴着,憨厚乐呵地和我们同坐一条船。 更有意思的是有条船与我们相对而过,船上有位眼尖的美女看见笔者相机曾掠过她,下船后便和男伴在码头等着,笔者一靠岸就过来讨要相片。 你别说,这位女子美颜天成,妆扮得真像是唐宋仕女;早知如此,一定会多拍些镜头,尽可能地拍得美丽些,不枉人家等船等照片的真心实意。 园区里有个城门叫上善门。 城门洞里模仿古代官衙张贴的“海捕文书”,还有付枷锁,真有人自愿戴这枷锁,笑嘻嘻地扮作被捕的囚犯,边上的女伴给这位“囚犯”照相,观者无不大笑。 扮演的衙役,腰悬能发出声响的铜锣和竹梆,胸前有个大大的“更”字,背着手煞有其事地满街巡走吆喝,履行打梆值更的职责。 街头上表演那时的生活场景,商贩挑着担子卖酒卖水果。<br> 村妇打着伞在街头跳舞。 姑娘盛装出演,还戴着一朵大红花。<br> 游客团团围着他们看热闹。 天黑了,酒肆茶楼饭庄酒馆灯火辉煌。 铁花的故意洒出火星在水面四溅。 人物造型立在水柱上,手中的火球玩出种种杂耍。 夜晚的清明上河园,被打造得宛如不夜之城。 河南还有个古老的县,在殷商时称“宁邑”,武王伐纣时遭遇大雨军队难行,就于此驻扎练兵习武,遂改县名“修武”,到了秦朝其设立的36个郡县中有它,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据史书载,在三千多年的县史上,有39个皇帝君王、48个宰相三公等到过此县。 修武县现归焦作市管辖,在省会郑州北面,如今出名是因为有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云台山。 被修武人自豪地称作“太行之魂”云台山,地广50平方公里,是以太行山脉丰富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云台山有红石峡等8个景点,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景色荟萃各不相同。<br> 红石峡是主要的景点,又名温盘峡峪,集秀幽雄险于一身,泉瀑溪潭于一谷,素来有“盆景峡谷”的美誉。 红色的石英砂岩厚150米,是红石峡岩石的主体,砂岩的红色是铁质成分氧化,含铁不匀均使颜色深浅不一,构造了各种图案。 石英砂岩是12亿年前后滨海沙滩形成的,随着海平面的潮起潮落,时而沉入海底,时而露出水面,因此岩石中保留了交错层理及波痕、泥裂等构造遗迹。 在山脉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断层和风化作用,使断层面露出地表,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开了一扇赤壁丹崖的天窗。 整个红石峡长两公里,深达百余米,上下台阶近千个。 游人走的道路,都是从石质砂岩上开凿的。 崖高坡陡路险,游人都走得小心翼翼。 谷底溪水流淌,绿水映照青山分外明丽。 遇有沟坎,流水跌下,瀑布声哗哗作响。 在岩壁上有块巨石凸起,像张神态安详相貌慈祥的人脸,颇有点像如来佛,于是起名叫“玉面佛”。 下到了峡谷底部后,又开始向上攀爬。 抬头仰望,只见高高的岩石缝隙里,不知何处飞来的种子, 在其中发芽、生根、长叶,生成树苗,小树苗牢牢地扎根石上, 顽强的抵御四周岩石的挤压,蓬蓬勃勃地茁壮生长。 穿过架设在头顶的大坝,不断向上攀爬,终于爬出了深邃的峡谷。 一丛杜鹃花灿烂怒放在拐弯处,好似迎接疲惫不堪的游人。 游完红石峡,国画班师生去了小寨沟景区写生作画。 吃完饭导游指给大家看,后面的石山像张仰面朝天的人脸,鼻子是向上的山尖,下颚突出形成悬崖,当地老百姓都叫为“阎王鼻”。 河南是中原腹地,在黄天厚土中既有云台山那样的崇山峻岭, 也孕育了洛阳牡丹龙门石窟清明上河等祖先传下来的文明。 这趟旅行河南,由郑州到洛阳到焦作修武到开封,再回郑州返程,正好走了个三角形,路程不多时间不长可收获颇丰。 <p class="ql-block"> (2025.9.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