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锡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要有一个包括主题活动词、工作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等内容组成的系统完整的文案,让组织执行者与受众对象都目标明确、做法明确,有条不紊地推进活动按计划遂行。这也是组织、发动、宣传及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活动开展情况的“四梁八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这里提出的建议,只能算作“想定草案”或“桌面推演”,作为教育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组织该项活动的针对性、受众范围与重点及具体实施的分工等细节。而这些,都要经过调研方可确定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9月19日上理工附中老战士与青少年“金秋对话会”上,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发现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毅力等方面的种种心理阴影。这些心理健康上的不同表现,严重程度与形成原因千差万别,不能用“厌学”这二个字来作出以偏概全的概括,而应遵循不伤及学生自尊、进行正面教育疏导和易被学生接受的原则加以提炼概括。将这些表现进行概括,需要对它产生与形成的原由进行客观、精细、全面的剖析与综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高中教育阶段一个核心且普遍的特点,就是与初中课程相比,呈跳跃式加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知识属性的根本变化:初中课程,更多是描述性和记忆性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具体,与生活经验联系较多。例如,物理讲光的直线传播、化学背元素周期表、历史叙述事件经过。而高中课程(尤其高二),转向理解性、抽象性和系统性。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形成了复杂的网络,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数学,从具体的函数、方程进入非常抽象的导数、数列、立体几何,这些概念本身就需要用极限思想来理解。再如物理,从力学现象进入电磁学,电场、磁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需要建立物理模型。还如化学,从无机化学进入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需要理解微观反应机理和空间结构。再如语文/英语,从字词句篇的理解上升到对文本深层意蕴、作者思想情感和批判性思维的考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是 高二的“分水岭”效应: 高一是初高中的衔接和适应期,虽然难度已提升,但很多知识是对初中的扩展。而高二开始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全新的、更高阶的知识模块,与初中知识的直接关联性减弱,思维层级要求有质的飞跃,因此学生会明显感到“跳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就是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学生的要求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和“怎么用”。不仅要知道结论,更要理解推导过程,并能将多个知识点融合起来解决复杂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上述综合性变化,学生普遍遭遇学业发展性挑战,具体表现为:成绩分化加剧,高二通常是学生成绩出现显著分化的时期。适应了这种思维转变的学生能跟上节奏,而仍用初中学习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不总结)的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成绩可能大幅下滑;心理压力增大,面对突然增加的难度和竞争压力,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挫败感和自我怀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这种对课程“跳跃式加深”的感受因人而异。对于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适应快的学生来说,挑战是可控的;而对于基础薄弱或适应慢的学生,冲击会非常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表现在学科差异上,文科(如历史、政治)的“加深”可能更多体现在对材料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上;而理科(数理化)的“跳跃”则更体现在概念抽象和逻辑链条的复杂性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加上高考的导向作用。高中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高考的选拔性决定的。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题目设计本身就要求有区分度,这必然倒逼高中教学向深度和难度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与初中课程相比较,高中课程特别从高二开始,深度呈跳跃式加深,从而使高中学生遭受学业发展挑战,因这样那样原因一时适应不了、跟不上的学生,便产生了现实思想及行为上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述这个基本认知的统一,对教师,提出了对学生强化观察分析、因材施教、精细讲授、重视释疑解惑及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等要求;对家长,提出了知晓教学规律、理解孩子的专长兴趣及苦衷、合理调整期望值、给孩子温暖鼓励的要求;对学校,提出了组织家校社联手开展“成长新启航”赋能行动的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这里提出学校组织“赋能行动”的五条建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确立一个切合育人目标、体现正向引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主题与分主题框架体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贯彻好工作指导思想与原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构建“思想引领与心理赋能”双轨并进的育人机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明确实施范围与重点,建立分层协同的责任机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做好“成长新起航”赋能行动先期四层次准备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9月2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