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半島北部吉打州短遊記

马来纪事

  近日,馬來亞半島北部吉打州舉行書展,學者劉寶軍在參加書展的同時也考察了該州的許多老地方。<br>  以前鄭和來的時候,吉打州在古書中被稱呼為狼牙修,馬來古語稱呼這裏為Lanka suka,為梵語,即世外桃源的之意。   吉打州離泰國邊界約100公里,此州在歷史上曾多次被割讓給泰國,有些地方是單音字的地名,應該是受到了泰國的影響。   阿羅斯打為吉打州之首府,這裏有華族古老學校,以古老經典的“禮義廉恥”為校訓。   馬來精英領袖、前首相馬哈迪閣下的出生地也在吉打州。20世紀90年代,國家博物館將馬哈迪出生地舊址修繕為現代的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參觀。   在唐人街上一路可以看到華人的社團大樓,一座樓房為一個社團所建。   社團大樓下麵為商店出租,形成以店養會的格局,從源頭上就為後人解決了經濟收入問題。   在吉打州,劉寶軍看到馬來人陵園裏有一座墓碑為華文的。正面用華文描述逝者姓名為任鐸,其祖籍為中國東北遼寧,出生於1898年,後來下南洋在這個米都居住發展,為當地華社著名人物。後經劉寶軍考證,任鐸於1917年即其19歲時從東北下南洋,後期開設酒廠,也擔任當地華校的教師,是吉打州中華商會的發起人之一。任鐸後期與從國內來的回族學者馬天英結識,關係密切。任鐸後皈依伊斯蘭教,故葬於此。碑文後面也有馬來爪夷文,簡述其生平。同時,此碑文立於1955年,後面落款為馬天英。任鐸後期與北方老鄉馬天英在此地成立碾米廠,因為此地為南洋魚米之鄉。後工廠因為管理不佳就解散了。   任鐸的墓碑為玉石材質,是馬天英為北方老友安排的,而題字人為南京回民仝道章。仝道章也是早期下南洋的著名文人,曾擔任新加坡的南洋商報總編輯,在1989年出版過從英語翻譯的《古蘭經》,後來移民美國。   吉打州也是毛荔枝的盛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