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着小调游天蒙

秋树

<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文艺作品,如果能影响几代人,并被赞扬传诵,在中国历史上也没多少吧?有首歌,我想无论天南地北中国人,都能哼上几句,它的旋律歌词很简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沂蒙山小调》,传唱至今有85年了。我不知道同时代的哪一首歌传唱到今天,还广为人知并喜爱有加?</p><p class="ql-block">我不会唱歌,但无论什么乐器,只要奏响这首小调的旋律,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并油然产生一种分外亲切的感觉——我不是沂蒙人,与那里也无特别的过往——它却就像是在唱我的家乡和往日的生活。每每多哼唱几遍,往往会眼眶盈盈。</p><p class="ql-block">一首看似普通的民歌怎么这么厉害?能把人的情感从深处掏出来,弄得心潮澎湃,情不自禁。这首歌的艺术魅力经住了时光的淘洗和验证。所以,我一直觉得这首歌的创作非常成功。</p><p class="ql-block">此回来蒙山,除了想看看那些自然造物外,最想去看的,就是这首歌的原发地。我想知道,这首传世民歌蓬勃的生命,究竟是从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开始的?又是怎么传唱数十载不衰成为经典的?当我打听到临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就是它的诞生地时,便立即驾车前往。</p><p class="ql-block">连续几日阴雨,这天大晴,碧蓝如洗,无一丝云彩,阳光毫无遮拦地在照在蒙山和四野。我从平邑县柏林镇走乡间路转到费县薛庄镇,在白石屋村外停好车,就坐上电瓶摆渡车进了村。</p><p class="ql-block">原来这是个沂蒙山区很普通的小山村,它倚靠的那座山峰叫“天蒙山”,是蒙山第三高峰,山顶有座高大的楼,叫“望海楼”。白石屋村就在“天蒙山”的半山间,三面环山,像被大山的臂膀环抱着。虽然它也属于蒙山的一部分,值得看的地方挺多,也不知站在“望海楼”上能否看见海?我却不好奇,只想看“沂蒙小调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走到村口,正逢文旅演出,从游客里临时选来的演员,穿上八路军的服装,在现场主持的调度指挥下演绎那个时代的故事。让游客观众切身体验烽火岁月的艰辛与激情。</p><p class="ql-block">我绕过土戏台继续往山上走,村旁的山岗上,矗立着当年的文工团长袁成隆书写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一块巨大的黑色山石上刻着“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那是小调词作者阮若珊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回访故地时题写的。</p><p class="ql-block">村旁有一条山涧,哗哗流淌着清冽的山泉水,想象当年那些文艺战士与村里的大娘小媳妇们,唱着小调,在这里用山泉水洗衣濯菜;现在看,它当然是生态清幽、野趣频生的美妙去处。可是,倒回去85年,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p><p class="ql-block">忽然戏台那边传来悠扬的歌声,正是《沂蒙山小调》,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显然是游客观众们都参与了歌唱。此时正走到一块牌子前,上写着“唱着小调游天蒙”——哎呀,怎么像在给我这个远来的游客伴行、提示?如此恰到好处,合乎步点。于是,我在弯曲的山道上一边走一边也唱起了小调。顿时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山村,成了一个“活态博物馆”,那些抗战时期就有的山路、老树、院落、石屋,以及擦肩而过、穿着八路军服装、背着枪候场的演员……将我一下子拉回当年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1940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岁月,为配合主力部队打击当地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住在白石屋村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阮若珊作词、李林作曲创作了一首歌,叫《反对黄沙会》,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当地百姓都听得懂,很快传唱起来。有一次文工团为群众演出后,当场就激发了300多名青壮村民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p><p class="ql-block">阮若珊女士最初创作的歌词大致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人人那个都说哎咳哎,沂蒙山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青山那个绿水哎咳哎,多好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自从那个起了哎咳哎,黄沙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家家那个户户,遭了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牛角那个一吹哎咳哎,嘟嘟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强逼那个青年,上山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硬说俺的肉身子哎咳哎,能挡枪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装神那个弄鬼哎咳哎,把人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烧香那个磕头,骗钱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八路那个神兵哎咳哎,从天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要把那些害人虫哎咳哎,消灭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沂蒙山的人民哎咳哎,得解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男女那个老少哎咳哎,喜洋洋。</b></p> <p class="ql-block">歌词较长,但她借用沂蒙山区民众耳熟能详的曲调填词演唱,民众十分喜欢。</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才建立不久,以国民党临沂专署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在东蒙山扶持地主土顽武装和道会门“黄沙会”,散布谣言,抢劫民众粮食财产,杀害抗日干部,阻挠八路军发展武装力量,破坏抗日根据地建设。</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上旬,为扫除抗日障碍,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巩固发展根据地,当时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为武器,配合武装行动,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方势力。在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的带领下,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一面深入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开展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由此产生了《反对黄沙会》这首歌。</p><p class="ql-block">1940年8中旬,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又对《反对黄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保留了前两段歌词,将反对黄沙会的段落改为抗日的内容,并易名为《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中。在垛庄战斗祝捷大会上演出,阮若珊将刚改编的《沂蒙小调》以独唱形式为军民演出,受到热烈反响。从此,《沂蒙小调》迅速从蒙山脚下传至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等抗日根据地,随即又传到华北、东北等各大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53年秋,山东军区文工团要到青岛、烟台巡回演出,在准备演出曲目时,时任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再对歌曲进行了改编,在一个删节版本的基础上,保留了前两段歌词,续写了后两段歌词,并重新记谱,并在歌曲名的中间加了一个“山”字,三人改编本首次署名“山东军区文工团整理”。从此《沂蒙山小调》这个的歌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一晃85年了,这首歌几经修改调整,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歌词内容和曲调有所变化,但主体风格旋律始终保持了原作沂蒙山花鼓调,并融合山东民歌特色。浓郁的民歌风,让人每当唱起时,眼前都会浮现出沂蒙山区绵延葱茏的山地风光和淳朴善良的沂蒙山民。</p> <p class="ql-block">就像《诗经》一样,源自民间,整理而成,已找不到最初原创者,只署“佚名”;历史上许多民歌也大多未署词曲作者名,只署地名加民歌二字。《沂蒙山小调》则不同,虽曲调源自民间,但加工整理创作改编流传等等,确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李林和阮若珊是这首歌的最初原创者,是没有疑问的。因此有必要说一说两位原创者——</p><p class="ql-block">词作者叫阮若珊,1921年4月出生在河北怀安柴沟堡镇。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奔赴太行山,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翌年毕业分配至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任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随校部从太行山东迁至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此后七年一直在沂蒙山区从事抗战文艺宣传工作。参加多幕话剧《李秀成之死》《阿Q 正传》演出,在小调剧《亲家母顶嘴》《抗属真光荣》《双喜临门》及独幕话剧《过关》等剧中,她扮演的农村大嫂、妇救会长等角色深受军民喜爱。此期间还创作了小话剧《一双鞋》《彭大娘》等小型文艺作品。</p><p class="ql-block">1945年随部队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任辽东军区文工团教导员兼演员,参加大型话剧《李闯王》《气壮山河》等剧及节目的演出。</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创作舞剧《母亲在召唤》并组织慰问志愿军演出。‌‌1954年调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参演《战斗里成长》《曙光照耀莫斯科》等剧,创作舞剧《母亲在召唤》,组织演出《杨根思》等剧目,培养了陶玉玲、李传弟等许多优秀演员。‌‌1957年与黄宗江结婚。1958年转业至中央戏剧学院,任导演系教师、副院长,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为戏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曾获国家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86年离休,2001年11月18日于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曲作者叫李林,原名李森林,1917年生于辽宁沈阳 。1937年4月赴山西加入“牺盟会”、“青年抗敌决死队”;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先后在八路军115师688团、晋东南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任干事、文化教员、创作股长 ;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他随部队来到沂蒙抗日根据地,任编审股长。除了与阮若珊共同创作了《沂蒙小调》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歌曲和戏剧,如《垛庄战斗组歌》,改编民歌《十二月调》为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斗志;也创作了大型话剧《过关》、多幕话剧《复仇》等作品。 曾任山东文协京剧团、实验剧团、山东军区文工团指导员、科长、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李林曾任湖南省军区文工团团长,海军政治部文化部第二副部长等职。1957年7月转业到上海歌剧院,先后任编剧、顾问,1985年12月离休。1998年6月30日在上海病逝。</p> <p class="ql-block">在抗战期间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苗得雨,是临沂沂南县人。他从1951年起就研究《沂蒙山小调》,他说自己痴迷音乐胜于诗歌,“战争时期,我在家乡沂蒙山学唱了200多首歌曲,有一首只能哼唱的,我觉得是半拉歌,就是这首小调,但我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曲调后来成了闻名天下、代表沂蒙山革命文化的民歌小调。”他说:“那时,我在战时一本东北民歌集子上,发现一首叫《绣灯笼》的民歌,极像《沂蒙山小调》的原型。”</p><p class="ql-block">李林在1984年6月给山东音乐工作者锐云的信上也说:“那支小调是我童年在沈阳听山东逃荒艺人唱的,影影绰绰记得一点轮廓,我把它慢慢记下来,再经过整理,就成为后来那支《沂蒙山小调》。唱词是我和阮若珊同志合写的,写成后由我们在台上向群众演唱。”</p><p class="ql-block">经许多研究者证明, 《沂蒙山小调》的曲调在数百年前就已在当地的花鼓调中流行。苗得雨先生认为:民歌在文学上指民间歌谣,艺术上指民间歌曲。民间歌曲以曲为准,词是可以随意变化的,包括山歌、号子、小调三种形式。“山东一带到东北,主要是小调为主,偏于叙事,有着‘ 优美、欢快、味浓、情深 ’ 的特点,这首《沂蒙山小调》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山东民歌。”</p> <p class="ql-block">我在半山的一间间石屋院落改建的展览馆进进出出,察看当时文工团成员的生活工作场景时,就想:他们为什么来到这个僻静深幽的小山村里呢?</p><p class="ql-block">这就必须说说抗大。</p><p class="ql-block">1935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营学校和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编为西北抗日红军学校,1936年6月1日,改编后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米粮山举行开学典礼,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莫文骅任党总支书记。1937年1月19日,红大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p><p class="ql-block">抗大一分校又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在陕北延长县建立,随即东渡黄河。抗大共有14所分校,而抗大一分校是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分校,也是唯一设有支校的分校,在山西太行山地区办学近一年。</p><p class="ql-block">为了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中央军委命抗大一分校到山东敌后办学,就地培养军政干部。学校留下一部分人员,由何长工负责,迎接抗大总校迁址晋东南,任命周纯全为抗大一分校校长,韦国清为副校长兼训练部长。</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15日,校长周纯全率校部3000余人由太行山南麓神郊村东迁沂蒙山,历时43天,行程3000余里,于1940年1月5日抵达了东高庄,从此开始了在山东敌后办学的岁月。在办学的7年中,从1940年1月到1945年10月,都在沂蒙山区,较长时间是在费县境内驻扎活动。</p> <p class="ql-block">《沂蒙山小调》初创的那个年代,生活那么艰苦,周边形势也很险恶,要是突遭敌匪偷袭,最近的115师驰援也不赶趟,这些文艺战士是难以御敌的。但是他们却在这个小山村里坚持了7年!还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沂蒙山小调》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后来,与《茉莉花》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对齐鲁文化的促进与发展也带来了积极影响,彰显了沂蒙精神,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如今的临沂市歌就是这首歌。我觉得它最为成功和经典之处,就在于人文精神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p><p class="ql-block">85年了,这首歌流传实在太广,经过多次改编,许多地方有不同的版本,一代代人传唱,也进入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那么如今的曲词是什么样的呢?我传了一个版本给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老师,她说不太准确,现在已经不用了,并发来一个最权威的版本,说:“这一版是专业出版的书上的, 放心吧,这才是准确的。”</p><p class="ql-block">哦,太好啦!从歌词看,也看出了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变迁。</p><p class="ql-block">从白石屋村下山时,我未坐摆渡车,徒步走下来,只想顺便再看看沿途的石屋、山林、溪水,也好在《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这片山岭土地上,按照专业的版本词曲,尽情地唱一回这首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高粱那个红来,豆花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万担那个谷子,堆满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咱们的毛主席,领导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