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碑寺内觅故知]

军魂

<p class="ql-block"><b>题记:在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往事,那是难以割舍的情结,每每想起都能引起人们的思绪,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站在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上,从少年的吃苦历练、青春的迷茫困惑,或到老年的回望感恩,从未缺席。下面,是我笔友周刚伍少年时代的一段回忆录。他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他几十年前的亲身经历。感受情节,引起共鸣。</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在陕南大山里生活了半辈子的我,有了一个机会去省城工作。来到了西安,首先想到的是要去看看古都的名胜古迹。同时,也想起了就在西安郊县寺庙里还住着一位出家的同乡,她与我还有着一段难忘的情结。得去看看这位曾有过我恩惠的人。</b></p><p class="ql-block"><b> 那是六十年代我在镇巴县观音镇上初中。农村孩子都是从家里背米在学生灶蒸饭。家长每周给一块钱菜金,一碗饭上面打一勺一角钱的素菜㦯几分钱的汤菜便是一餐。为了保证吃饭的菜金不断顿,一月一次二毛五的理发钱都舎不得花,总要拖上好几个月才去理发。记得一次己走进理发店,一摸包只有二毛钱,便退了出来。头毛长了夏天实在难受,于是想让老板能赊上5分钱剪掉,又第二次走进店里却不好开口。女主人见状便轻声问道:“小同学,你怎么了”,我说,想理发差5分钱。“那你啥时有了再拿来”,说着让我坐上了理发椅。她见我脚上步鞋大脚指都露在外边,知道是穷家子弟,便悄悄对我说,以后你来理发我只收你二毛钱,可不要对其他人说哟,我真是感激不己。</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待我参加工作后才打听到这家夫妻店早在八十年代初已关门。不知什么原因,丈夫翟常久去终南山寺庙出了家,妻子王永芳也到长安县亮碑寺为了尼,而且还当上了寺里住持,法名光慈。于是,我约了几位在省城的老乡,一同前往去看看这位有着不寻常身世的故乡人。</b></p><p class="ql-block"><b> 亮碑寺位于秦岭北麓长安县引镇马嘶坡,是一处小寺,外面知晓的人并不多。而且当时沒导航,所以我们边走边问,30多公里的车程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亮碑寺。</b></p><p class="ql-block"><b> 山门并不高大,但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亮碑寺”三个隶书金字匾额,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氛。己过上午10点,大门仍掩闭。尼姑庵作为佛教女性修行场所,除庙会外通常是禁止出入的。我上前敲了敲门上的铜环,一位小尼姑打开门缝探出头来问明身份和来意,便将我们领进了师傅的禅房。</b></p><p class="ql-block"><b> 一晃三十多年未曾见面,真乃“少小离家不相识”之感觉,倒是乡音才让我们拉近距离。在当年的记忆中,她做事干炼,待人热情。如今见她穿一身无领的皂色僧尼衣,下摆肥大,裤口紧扎,足蹬一双浅口布鞋,截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这座古寺里,她和另外5位僧尼每日诵经礼佛,夜伴青灯,过着清静的修行生话。谈话间,其她尼姑给我们倒了茶水,端出水果和花生瓜籽,还安排我们一行的中午斎饭。显然是对来自远方故乡人的盛情款待。</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我知道光慈尼师当年背井离乡来此削发为尼决非生活贫困所致。但她刻意不提当年出走原因,我们也不便提及。她离乡几十年不回家,基本上中断了与老家亲朋的联系,连她之前的姓名也不告诉他人。显然,出家人四大皆空.对六根清净做到了极至。但从言谈的和䔽可亲中,可以看出她一以贯之的慈悲心肠。</b></p><p class="ql-block"><b> 亮碑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史上曾有过旺盛的香火。院内原有很多古柏古槐,直径都在1.5米以上。文革时期寺院破败,无人照看,古树被人砍伐,殿堂也破败不堪。直到一九八六年,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在留守的几位尼姑中推举光慈尼师在寺里驻锡主持。于是她积级组织修缮寺庙,重塑金身,恢复法事。每月初一,十一,十九还兴起了庙会,这一天十里八乡的村民纷纷赶来参加。冷落多年的马撕坡村至此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村里人凡问到来自咱陕南老家的光慈住持时,都表达出称赞和感激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寺内有6位尼姑,平时将前院后殿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内还有一处菜地,栽有葱.菜,豆角等,大多时间寺内蔬菜自给有余。随着香客的增多,功德箱收入渐丰。不仅寺内的水电费.生活费有了保障,寺庙的修缮也有了着落。</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我们走出寮房浏览了一下全院。寺庙虽小但还紧凑,是一个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有10余亩。前院有成行的花木,月季.菊花等竞相开放。后院是寺里最大的建筑大雄宝殿。推门进去,只见灯.花.幢.幡布置有序,肃穆而庄严。正中供奉着三尊大佛,两边是药师佛和阿弥托佛,居中是释迦牟尼佛。香案上二支大蜡亮着红光,香钵中的紫香升腾几缕轻烟。我们在蒲团上祈福之际,光慈住持提醒大家都给自己许个愿。我默念到;本人不求功名利禄,只祈祷寺内菩萨多显灵,凡进香的善良受难之人有求必应,亮碑寺的香火也就灵驗旺盛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