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临近生日,一直以来不过生日的我,却收到大哥一份沉甸甸的惊喜——他邀我走进四川大剧院,欣赏由他执导的川剧高腔大戏《连环计》。这份藏着情义的邀约,像生日乐章里提前奏响的华彩,而当幕布轻启、穿透六十载沉寂的高腔落下时,心口那阵温柔的震颤,让我知道这远不止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份足以铭记的生日厚礼。</p><p class="ql-block"> 我和同窗好友老汪,晚上七点多来到四川省大剧院。只见验票口人头攒动,排起了长队,大哥给我们拿来了入场券,随着“长龙”我们进入了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 这场戏的分量从一开始就清晰可见: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天府演艺集团承办,再加上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戏曲名家刘谊工作室的联合演出,每一个参与方都为其注入了专业力量。更让我心动的是节目单上的字——这是“绝响川剧舞台近六十年”后的重生之作,坐在剧场里,满是对一场“艺术寻根”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大幕缓缓开启,整台戏的气韵如同一股磅礴的洪流,瞬间将我紧紧裹挟。在艺术总监陈智林先生(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精心把控下,“蜀戏冠天下”的美誉不再是抽象的文字描述,而是真切地化作了舞台上那一幕幕生动鲜活的画面。恢弘大气的舞台基调中,透着典雅的韵味,传统的“帮打唱”艺术根脉清晰可辨,仿佛是岁月长河中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与此同时,它又巧妙地借助现代舞台调度的手法,自然地融入了当代审美元素,使得整个叙事的节奏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宛如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在眼前徐徐展开。尤其是“凤仪亭”那一场戏,矛盾如同缠绕的丝线,一层又一层地紧密交织、层层递进,将剧情的张力拉满到了极致。台上的演员们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仿佛能穿透空气,直击观众的心灵深处。那一刻,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沉浸在这紧张刺激的氛围之中。也正是在这一刻,我深刻地领悟到了陈院长所说“以川剧之美对经典作出当代回应”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 而最让我动容的,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文华奖”双得主刘谊老师塑造的貂蝉。以往提起“美人计”,总觉得女性成了权谋里的工具,可刘谊老师的演绎让这个角色彻底活了过来:她的唱腔婉转动人,每一句唱念里都裹着貂蝉无人可诉的纠结;水袖轻挥、身段灵动,每一个动作都藏着步步为营的勇气与深明大义的韧骨。原来真正的力量从不是强硬的摧毁,而是如水般的柔韧,能穿石,也能载舟——这部剧让我看见,千年前那个以柔肩撬动历史杠杆的灵魂,竟有如此可触可感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坐在观众席里,我彻底被川剧的声腔艺术裹挟:吕布的狂傲、董卓的暴戾、王允的深算,全被高腔的激越与婉转刻进骨子里;再配上鲜活的脸谱、精妙的身段,“计中计”的紧张、人物关系的微妙裂变,像潮水般将全场包围。这种直击心灵的冲击力,是看电影、读小说都无法获得的现场共鸣。</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绝响六十年”在我脑海里打转,这几个字对团队而言是压力更是执念——如何守住传统又接上现代审美,是他们日夜思索的课题。如今看来,他们做到了,没有哗众取宠的改动,只让古老程式自然融进了当代人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剧院,天府广场的华灯敞亮,心里满是感激与振奋。这份生日厚礼,裹着兄弟情谊、顶级艺术与厚重文化:它让我重温了三国风云,更让我亲眼看见,有一群艺术家正用执念守护着文化根脉——从策划支撑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到每一位投入演出的演员,再到大哥这样坚守创新的导演,正是他们让“绝响”复鸣,让经典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这台戏,就像大哥送给我的一份人生提醒:生日不只是长一岁,更是要看懂更多事。它让我透过千年前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规律,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场《连环计》,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日前夕,不仅点亮了期待,更让我坚信:川剧这门古老艺术的鲜活力量,会像这环环相扣的计谋一般,在巴蜀大地上绵长传扬。这,无疑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生日祝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