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实秋先生:“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的话语,道尽了面对生命聚散的通透智慧。聚散本是人生常态,与其在离别时沉溺伤感,在得到时耽于狂喜,不如以从容之心接纳所有安排——于得到中品味美好,于失去中汲取成长力量,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视聚散的必然性,是接纳生命安排的前提。世间万物皆在变化流转,人与人的相遇与别离,如同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本就蕴含着自然规律。王勃在滕王阁上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正是看透了人生聚散的无常本质。我们或许会与挚友在人生岔路口分道扬镳,会与曾经亲密的人逐渐疏远,但这些离别并非偶然,而是各自人生轨迹前行的必然结果。同样,每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逢,每一段温暖同行的时光,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命运馈赠的惊喜。唯有承认聚散的必然性,才能跳出“求而不得”的执念,以平和心态看待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与告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得到时珍视美好,是对相逢最珍贵的回馈。当缘分降临,有人跨越山海为我们而来,这份情谊值得用心呵护。苏轼与黄庭坚的友谊,便是在诗文唱和中愈发深厚。两人虽曾因仕途奔波难得常伴,却始终以书信传递牵挂,将每一次相聚的时光化作笔下的锦绣文字,让友谊在岁月中沉淀出醇香。这种在得到时用心珍惜的态度,不仅能让美好时光更显珍贵,更能为彼此的生命留下温暖印记。反之,若在得到时不懂珍惜,将他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即便拥有再多美好,也终将在漠视中流失。因此,珍惜每一次相逢,感恩每一份陪伴,才能让得到的美好成为生命中持久的光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失去时汲取成长,是对离别最有力的超越。离别或许会带来短暂的痛苦,但这份痛苦背后,往往藏着成长的契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曾是人人称羡的佳话,可当国破家亡、爱人离世,李清照并未在悲痛中沉沦。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对世事的感慨融入词作,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了自我超越,其作品也因这份经历更具深度与力量。失去并非终点,而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调整方向的起点。从离别中学会独立,从失去中懂得坚韧,才能将遗憾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让生命在风雨洗礼后愈发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路上,我也有过很多的失去,它们像旧书里脱落的书签,像冬夜里熄灭的炭火。但我没有沉浸痛苦中,反而把每一次失去都当作反观的机会和成长的注脚。亲人的离世教会我余生向善弥补未尽的孝道,弄丢的友谊教会我珍惜当下,错过的机会让我学会规划,那些遗憾最终都成了垫脚石,帮我看清方向,更坚定地走向前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中的聚散离别,从来都不是对人生的刁难,而是时光精心设计的成长课程。以从容之心接纳聚散,在得到时拥抱美好,在失去时向阳生长,我们便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不负每一次遇见,亦不惧每一次告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