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民族电影的丰碑

易水

<h3>  上世纪60年代初,观看谢晋导演的影片,还是居住在部队大院的时候,露天上映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以后得知影片获首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从那时起,导演谢晋的名字深深收藏铭刻在记忆深处,成为心目中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文化名片。<br></h3> <h3>  ( 《红色娘子军》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中国电影世纪奖。)<br>  那个年代,一部新电影的上映就是民众的节日,谢晋就是节日的执掌者,历史赋予他最接地气的文化地位,结结实实的拥有了半个世纪。谢晋一直作为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电影留下不可磨灭的章回,他的电影象征一个时代。<br></h3> <h3>  进入天高云淡的金秋十月,谢晋导演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7年,他甚至来不及挥挥衣袖,就悄悄地作别了秋日的云彩,“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这位电影大师的崇敬、崇拜和思念与日俱增,老觉着他还在,还没有走,谢晋为电影而生,在电影中永生。<br>  从部队回到地方,生民一直征订《大众电影》杂志,挚爱谢晋导演的影片,也得益于《大众电影》的介绍。谢导的电影作品一部接着一部,部部深入人心,可谓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云蒸霞蔚,大凡他拍摄的影片我都爱看,而且会被影片中人物铭心地感动,为影片的故事情节赞叹不已。从喜欢看他的电影,进而敬重这位导演,相逐心生,算得上是他的铁粉。<br></h3> <h3>  从上世纪中叶至世纪末,随着时代的变革,谢晋的影片展现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每一部电影都会尝试别人不曾尝试也不愿尝试的韵味,留给我们不只是电影的观赏价值,而是历史的见证,温暖的力量。当今,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即便在崎岖的山路登攀,获得再高的成就,也不能轻忽谢晋这两个字,因为或多或少都从谢导那里汲取过丰厚的营养,汲取过真善美,从这个意义上,谢晋不朽。<br></h3> <h3>  《高山下的花环》是八十年代初取材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文学作品,堪称最火的一部改编电影。此前演绎《高山》的载体有歌剧、舞剧、话剧、电视剧数十种之多,风靡全国,若再改编电影曾经遭到质疑。谢晋怀揣最为朴素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凭着厚实的艺术功底热情讴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义无反顾,照样敢接过剧本,不负众望,将《高山下的花环》拍成了经典,至今我们对影片中许多情节和对白依然记忆犹新。<br></h3> <h3>  ( 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获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电影奖故事片奖、导演奖。)<br>  影片中的雷军长、连长梁三喜和炮排长靳开来,都是那个时代优秀军人的缩影,在国家危难时刻,金戈铁甲,马革裹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毫不犹豫用坚定的脊梁为共和国撑起和平的大厦,甘为国家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br></h3> <h3>  排长靳开来战前被提升为副连长,他说“副连长,副连长,战前赏了我一个送死的官。放心,我会在副连长这个位置上死出个样子的。”“把这点儿酒喝了,咱烈士陵园见。”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战时的高地缺水,指战员口渴难忍,靳开来不顾连长劝告,冲着山腰那一片甘蔗地,站起来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用牺牲换来解救战友的甘蔗,战后却没有获得任何级别的军功章。<br></h3> <h3>  ( 谢导神情专致地顶着监视器,时而抬起头给演员说戏,睿智的眼神闪烁着艺术的光芒。)<br>  雷军长的儿子隐姓埋名加入作战部队,大家伙儿只知道他是从北京来的,管他叫“小北京”。小北京在战场英勇牺牲后,战士们才知道他是雷军长的独生子。梁三喜的母亲见到雷军长时说,“我哪怕只看到这一个,就这一个,中国能兴旺啊。”<br></h3> <h3>  连长梁三喜是普通农民的儿子,最后的遗书是一张借款的欠账单,梁大娘说,“我人死,账不能空。”当看到她拿着儿子梁三喜的抚恤金还账的情节时,影院不少观众在轻声啜泣,我的眼泪也不由自主涌了出来。中国的老百姓是何等的善良,又是何等的宽容,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br></h3> <h3>  赵蒙生的母亲是位老革命,临近开战前,她把电话打到前指,想让儿子脱离战场调回北京。雷军长说,“该流血牺牲的时候,让老百姓的子弟上,这不是共产党!”连长梁三喜噙着泪水对赵蒙生说,“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赵蒙生认清自己的过错,对母亲讲,“这些年,离开战争太久了,咱们是不是离开人民太远了!”<br>  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在于爆发故事情节的内在引力,把不同欣赏层次吸引到最佳的焦点,迅速燃烧观众的渴望热情。《高山下的花环》从始至终贯穿着对祖国的挚爱,对正义的推崇,对人性善良的讴歌。当你悉心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其中人情世故的时候,你会毫无违心的说,这是一部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绝佳故事片。<br><br></h3> <h3>  ( 《鸦片战争》获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男配角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永乐怀十佳影片荣誉称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br>  1984年,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活动如火如荼,一些电影杂志连篇累牍刊载影评文章,舆论谢晋的电影“煽情”,缺乏纯粹的“客观”和“冷静”,簌簌冷风来势还挺凶。我十分感触谢导有一股奇特的道德神经、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超越的审美情感,他不惧怕别人说三道四,不怕别人挑剔毛病,他只当做个旁观者而把判断交给观众,其反思精神和人伦理念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谢晋说,“我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生命的燃烧。”<br>  《高山下的花环》不负众望,民意选票名列榜首,以高票当选第8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爱好谢晋电影的人们同期在国外组织“谢晋电影周”专题宣传,展播谢导的电影作品,弘扬这位优秀的电影人。中国电影有谢晋,何其有幸。<br></h3> <h3>  ( 《女篮五号》是谢晋初露锋芒的作品,他把别人不敢拍也不愿拍的体育题材搬上银幕,慧眼识珠,充分展示了独特的艺术格局。)<br>  1987年,谢导创作的电影《芙蓉镇》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也是他导演生涯的经典之作,影片在宏大叙述故事的同时,渗透着对人性与命运的关爱,彰显人道主义精神风尚,《芙蓉镇》非常巧妙且深刻地诠释了谢晋电影艺术创作的主题诉求。<br></h3> <h3>  ( 《芙蓉镇》 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捷克卡罗维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德国国际电影节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法国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等奖项。)<br>  湘西自治州的王村是电影《芙蓉镇》的外景拍摄地,一个静谧恬淡,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谢晋以王村的历史变迁作牵引,人世沧桑为背景,通过对小镇系列人物命运的描述,集中反映了特殊年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成为那个历史阶段精准的缩影。电影上映后,名不经传的小山村热闹起来,挂起“刘晓庆米豆腐店”的招牌,王村的名字销声匿迹,芙蓉镇成了国内外游客有口皆碑的香饽饽。<br></h3> <h3>  当年的刘晓庆和姜文分别饰演影片中的男女主角,一个痛苦、隐忍、无奈,一个坦然、乐观、释怀,“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扣人心魄的呐喊道尽生活的辛酸。一边扫大街一边跳华尔兹,自己寻求生活的快乐,一对扫把见证两人的爱情,影片完美诠释演绎了人间大爱,人性之美。影片导演是谢晋,无论说他伟大或者说不伟大,他始终是中国观众心中的谢晋。<br></h3> <h3>  谢晋把最辉煌的贡献留在了80年代,《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是他的反思三部曲。谢晋告诫人们,“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他的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融合观众的意愿与诉求,承载了几代人的珍贵记忆。三部电影三对男女主角,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相互搀扶着搏击峥嵘岁月,用共同的力量托举明天的希望。正是因为影片把世间人性的美好雕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方才获得广大观众刻骨铭心的爱戴。<br></h3> <h3>  ( 《牧马人》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配角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br></h3> <h3>  ( 《天云山传奇》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香港第一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br>  谢晋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艺术家,他说“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为后人留下36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熏陶、影响、感染着几代国人,他的作品堪比好莱坞,超越好莱坞。<br>  如果把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50年,列举后50年中影响最大,最为杰出的中国文化人,谢晋傲然挺立电影艺术的巅峰,6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8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矗立起一座璀璨的丰碑。中国电影史不能遗忘谢晋,不能遗忘谢晋的电影。<br></h3> <h3>  ( 《舞台姐妹》获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获葡萄牙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br>  谢晋在中国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电影艺术王国,令人望尘莫及的成就背后,生活中的谢晋却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愧疚与苦涩,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与夫人徐大雯生有四个儿女,身体状况正常的只有大儿子谢焱,两个弟弟阿三谢建清和阿四谢佳庆严重弱智,姐姐谢庆庆情况也不乐观。回到家中,那是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天地。<br></h3> <h3>  ( 谢晋全家合影。夫人徐大雯、女儿谢庆庆、大儿子谢焱、阿三谢剑清、阿四谢佳庆。)<br></h3> <h3>  阿三两岁患上了严重的哮喘,导致智力发育不全。阿四的情况更要严重,刚出生不久因为高烧痉挛,便患上羊癫疯和急性肝炎,两个孩子成了谢晋最为上心的牵挂。回到家中,谢晋为两个孩子亲力亲为,两个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爸爸的依恋。<br>  阿三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都用来扒“门孔”,就是看门上的猫眼。这个光亮的玻璃小孔是永远的期盼,他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因为小小的猫眼外面,随时都有可能看到爸爸的身影。时间长了,眉毛也被磨得稀稀落落,还是极不情愿离开那个门孔。38岁阿三还是走了。<br></h3> <h3>  余秋雨为纪念谢晋导演撰写的散文《门孔》,就是以阿三扒“门孔”作原始背景,通篇浸透着绵绵不尽的缅怀之情,感人至甚非语言方可表达,阅览《门孔》数度哽咽流泪。谢晋和余秋雨都是生民十分钦佩的文化大家,一个当导演,一个写散文,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最大的激情,体谅了修养的结晶,都是燃烧着的生命。<br>  阿三去世后,谢晋把更多的关怀给了阿四。阿四表达爱的方式与哥哥不同,恪尽职守的任务是为爸爸拿包、拿鞋。早晨爸爸出门,他把包递给爸爸,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来,他接过包,再递上拖鞋,就像一个忠实的仆人,阿四一做就是几十年。<br></h3> <h3>  谢导是酒仙,把饮酒和创作联系在一起,瞬时成了思维与灵感最为活跃的时间。晚年时意识到酗酒酿成的恶果,摧残了自身也伤害了下一代,他在回忆录中痛苦地写道,“几个孩子的残疾,都是我一手造成的孽障…”他背负巨大的痛苦成为无法摆脱的梦魇。<br>  大儿子谢焱赴美国学习电影导演,逐渐崭露头角,他从来不借助父亲的名声,执意要拍出自己的电影。影片《女儿红》是他的处女作,后来拍摄影片《花桥荣记》入围金马奖。子承父业,谢晋说起来总是喜形于色。<br></h3> <h3>  ( 谢晋与大儿子谢焱。)<br></h3> <h3>  ( 谢焱执导了《女儿红》《花轿荣记》等电影,深受观众喜爱。2008年,病魔夺去了谢焱的生命,享年59岁。谢炎的死对于谢晋来说无疑是近乎致命的打击。谢焱去世两个月后,谢晋也与世长辞,享年85岁。)<br>  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谢焱身体也出现了情况,他太了解父母亲生活的重压,一直瞒着病情,独自默默地走进医院。直到去世前一星期,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周围人一再劝说要让父母亲来医院,这次谢焱没说拒绝的话。谢晋以为儿子是一般的病,没料到躺在病床上的谢焱说话也已经十分困难。谢晋和夫人通宵陪伴在儿子身边,医生怕两位老人支撑不住,劝他们暂时回家休息,两个老人还没到家,谢焱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谢焱离世后的那段日子,性格坚毅的谢导将自己关在家里,两个月后,他只身赴浙江上虞参加母校校庆,在下榻的酒店与世长辞,那天是2008年10月18日。<br></h3> <h3>  ( 谢晋夫人徐大雯与电影《红色娘子军》吴琼花的扮演者祝希娟在谢晋墓前,徐大雯于2016年在上海去世,享年90岁。)<br></h3> <h3>  ( 在上海人文纪念园,伫立着中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艺术家谢晋的雕像。)<br><br>  余秋雨老师说,“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一大批中国人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等电影可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失落?”谢晋作为一个时代的名字,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成为电影人几乎无法逾越的标高,永远彪炳中国电影艺术的史册。<br>  时代有谢晋,谢晋无时代。<br></h3> <h3>  【注】谢晋曾经导演的部分影片:《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水乡的春天》《女篮五号》《黄宝妹》《大风浪里的小故事》《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春苗》《青春》《啊!摇篮》《秋瑾》《启明星》《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女儿谷》《女足9号》《最后的贵族》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