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一次“难得糊涂” 五中学校 杨俊俊

雪竹先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接有着50个学生的普通班,拥挤的教室曾让我有一些莫名的压力——上一届带足球班,30个孩子的动作、眼神都能清晰捕捉,如今转身都要小心翼翼,连关注每个学生的即时状态都成了挑战。也正是这份应接不暇,让我重新思考:面对学生课堂上的小过失,是锱铢必较地指出,还是可以用“难得糊涂”的智慧,守护孩子的自尊与向上的动力?这份思考,在《沁园春·长沙》的课堂上有了最生动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词的上阙,我带着学生体会了其中蕴含的领袖的豪迈气概,接着讲到下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突然想让学生用激情朗读传递这份意气风发。“谁来把下阕读一遍?读得有感情,就给小组加1积分!”话音刚落,第二排后边就传来:“老师,王浩!”“老师,王浩!”此起彼伏的声音里还藏着憋不住的笑意,我循声往王浩座位方向走,才看见他正趴在桌上,肩膀上下微微起伏,显然是睡着了。同桌慌忙用胳膊肘推他,他猛地惊醒,眼神还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周围的同学开始窃笑,同桌赶紧凑到他耳边小声说:“读这儿,下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浩攥着课本,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声音起初有些发紧:“携来百侣曾游......”,大概是意识到自己上课睡觉的事被发现了,免不了要受批评,索性豁出去了,他越读越放开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里读出了少年的张扬。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声调上扬,连眼神都亮了起来。到最后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更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气呵成。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有人小声赞叹:“读得真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特意没提他刚才睡着的事,反而笑着转向全班:“大家说,王浩读得好不好?”“好!”学生们立刻异口同声地说,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连刚才带头起哄的那几个同学,脸上也没了玩笑的神色,满是真诚的赞许。我趁热打铁:“这么精彩的朗读,光有掌声可不够,来,给王浩所在的小组加1分!”说话时,我瞥见王浩的耳朵通红,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手指轻轻捻着课本边角,嘴角却藏不住一丝笑意。后来用余光扫过他时,还看见他偷偷吐了吐舌头,对同桌小声抱怨:“你也不早点叫醒我,刚才都没听清老师说啥!”下课铃响后,我路过走廊,恰好听见王浩跟同学炫耀:“看见没?那“1”分是我挣的,得“1”分可不容易呢,多亏老师没发现我睡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怎么能没发现呢?只是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追求标准、追求效率,容不得一点偏差;可农业不一样,需要等待,需要包容,需要给每一颗种子足够的空间去生长。如果当时我直接戳穿王浩睡觉的事,他或许会低头认错,但那份因朗读而生的自信、那份被认可的喜悦,大概率会荡然无存,甚至可能让他对语文课产生抵触——毕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当众批评。至于最初喊和跟着喊“王浩”的那几个同学我当时也没有批评,他们的玩笑里本就没有恶意,只是少年人特有的制造热闹劲儿罢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敢保证王浩以后上课再也不瞌睡,但那一次“糊涂”的认可,至少让他在课堂上找到了存在感:原来自己认真起来,也能读好课文,也能为小组挣分,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这份小小的成就感,或许比一次严厉的批评更有力量——它像一颗小种子,种在孩子心里,提醒他“我可以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再上语文课,王浩虽然偶尔还是会走神,但只要我提问,他总会下意识地坐直身体。有一次讲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甚至主动举手站起来背诵,声音比上次读《沁园春·长沙》时更响亮。看着他的变化,我愈发觉得,教学中的“糊涂”不是真的糊涂,而是一种“不揪小错、善护初心”的智慧;而这份“难得糊涂”,就是接住少年人的玩笑,也适当护住他们的小疲惫,就是让阳光照进孩子小过失里的那扇窗,让他们在包容中看见自己的潜力,也让教育真正成为唤醒成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俊俊,孝义市人,孝义五中语文教师,学校安全工作干事。从小热爱读书和写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