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何小伍 作者:王建中

雪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王建中,籍贯河北,1955年生于北京。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解放军武汉后勤学校参谋指挥系。从军21年,历任班长、保密员、助理员、参谋、秘书、副主任等。1985年至1988年赴云南前线指挥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荣立三等功一次。1988年授予中校军衔,1990年转业地方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注:王建中老师的手机号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13980672901, 欢迎战友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突击队出发前宣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摄影:战地女摄影干事——梁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越战中的何小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战功卓著却未能“飞黄腾达”的也大有人在,我的发小何志军就是其中一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发小何志军在子女中排行老五,我们索性都叫他何小伍。其父何雨农,羌族红军,时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对其子管教甚严。但何小伍却非常淘还挺有个性,这位在北京部队大院长大的他,充满活力,篮球打得不错。当年他家从北京搬来成都后,我们经常拉帮结伙的和院外的学校和单位打比赛,他既有“京油子”的粗俗,也有小聪明巨多的特征。他内外有别,对院内的人彬彬有礼,拱手相让。对院外的人一急了就朝死里整,打群架“拉便宜手”没少干过,是个有点不大好管教的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回发小亲眼目睹了他与父亲“火拼”的场景:小伍腾的从屋里冲出,后面一根父亲的拐棍腾空至后飞来,他跳过万年青树丛栅栏,扭身叉着腰回怼怒骂他的父亲“我遛死你”……这是他高中的时候,这场景随着他后来参军入伍而消失遗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去了50军149师侦查连,这可是个很能锻造人的地方,不但得学会步兵中“十八般武艺”真功夫,而且要真能吃得下超常的训练之苦。很巧,不久中越战争爆发了,而149师作为50军的主力师千里南下,长途奔袭,未及休整即进入越境沙巴战场,同越军王牌步兵师316A师决战于黄连山峡谷,浴血奋战,力挫强敌,以一个加强师对决越军一个主力师取胜。这在以穿插剿匪式或平推攻击式为特征的整个自卫反击战出境东西两线作战中,成为唯一的战例,完成了传奇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无疑,何小伍作为师的侦察连的一员,必定是铁血尖刀开路“淌雷”的先锋。他们或前出设伏,或以伏破袭,特别是遇到狙击袭扰、被局部包围,突围,防御,继续前进,数天内不合眼对任何人都是生死考验。如被打散了,被俘的可能性还极大。何小伍此时的勇气、毅力、机灵和侦察兵孤单作战的能力激发了出来,他可是从打小就受到传统教育的军二代。俗话道“虎门无犬子”,战场见分晓。记得小时候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不就有一句话嘛:“三爷最恨的就是被共军俘虏过的人”,这可是东方文化的基因传承,是个亚洲军人无论正反都是认的这个理儿。不像美国兵靠武器技术打仗也挺狠,但只要打不赢说投降就立马投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回何小伍是下决心做了自我“光荣”的准备了,关键时刻把干粮都扔了,只留下决一死战的弹药。惨烈的混战中一排炮弹过来他身边两位战友都牺牲了,他身负重伤,已经处于万复不劫的境地。但很幸运,他等到了后继支援部队,竟然活着回来了!并且荣立了二等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后王震代表中央赴前线,在医院慰问作战的伤病员。有人推荐这里有个床位是侦察员,作战事迹突出,非常勇敢,还是个老红军的后代。王震应声去了病房看望,慰问询问中得知这个身负重伤的小伙子,其父亲竟然是当年他交情很深的属下何雨农,全军为数稀少的羌族红军啊!王震感慨不已,当场与随行领导和工作人员交代,“把飞机的排座拆一排,上担架,我把他带回去”。于是飞机一落地在成都机场,王震当场就亲自将何小伍交给了他的父亲何雨农,并嘱咐再三,万般情感都在其中,这事儿被大院子女们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后,何小伍很快被提了干,任师侦查连副连长,并送往军校培养。后在眉山149师445团任作训股股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发现何小伍与发小们来往少了,只知道他坚决要求转业下了地方工作,没有在部队中继续干下去,大家失去了联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日,忽闻他在一酒吧里因争执打架,被人刺杀数刀,白刀子进绿刀子出——正中肝部当场身亡,且一直未能破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八十年代初“严打”的形势推测,那几年整个社会放开后很乱,即时行乐,金钱、性等诱惑太多,这种大潮对有的人具有摧毁性的影响。有的发小推测他是不是惹着谁的“马子”啦,都很难说。小伍时年才二十多岁,一个具有战争经历的年轻人,本可以成为军队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但他选择了另一种生活而就此陨落,这种结局令人遗憾,但生活的现实就是如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残缺无处不在,不尽然都会完美谢幕,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他被老天爷按下了生命的停止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就他军人的身份来讲,他无疑是将门虎子中勇敢无畏的化身,忠于和履行军人职责的英雄:生不枉来,死不犹豫!他的人生不幸,依然化为传奇的军人故事被纪念。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渐渐地远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