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到重庆,第一站我们就是探访红岩教育基地歌乐山上的中美合作所——白公馆和渣滓洞。午后的阳光穿过树梢,洒在“白公馆”三个字上,黑底白字的牌坊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红色遮阳篷下,人们陆续走进这座藏在绿荫深处的老宅。我站在门口,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了——这里不是普通的景点,而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入口。风穿过屋檐,仿佛还带着旧日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条小径,许建业烈士的雕像静静立于石基之上。他目光坚定,仿佛仍在凝视着他为之奋斗的山河。基座前的花束新鲜而朴素,有人留下了一张卡片:“您走过的路,我们正走着。”我驻足片刻,耳边没有喧嚣,只有树叶沙沙作响,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安静的角落,一位少年模样的雕像(小萝卜头)映入眼帘。他穿着旧式制服,戴着红领巾,双手合十,神情庄重得不像个孩子。他叫什么名字?或许并不重要。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在黎明前倒下的年轻灵魂。鲜花摆在他脚边,阳光斜斜地照过来,给这份肃穆添了一丝悲壮。</p> <p class="ql-block"> 两人组浮雕并列而立,他们一位是穿军装的男人,另一位身穿便装,神情凝重,像是在诀别,又像是在誓言。他们脚下鲜花簇拥,虽不曾并肩作战于同一战场,却因信仰而站在一起。历史从不止记录胜利,也铭记那些沉默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主要组织者之一杨虎成夫妇的青铜雕像在树影间泛着幽光,一人坐一人立,姿态沉静。铭牌上的名字和生卒年份简洁而沉重,像一句未说完的话。我读着那几行字,忽然觉得,他们不是被纪念的符号,而是曾经真实地笑过、痛过、挣扎过的人。此刻,他们只是安静地坐着,看岁月流转。</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石砌拱门,斑驳的石块上爬着青苔,“刑讯洞”三个字在中英文标牌上并列。这曾是刑讯仁人志士的通道,如今游人穿行其间,脚步轻快。可我走过时,却总觉得背后有风掠过,像有人在低语:这条路,曾有人用生命走过。</p> <p class="ql-block"> 洞穴内部阴冷潮湿,刑具静默地陈列着。铁链缠绕的长凳、悬挂金属钩的木架,还有中央那根孤零零的铁柱,仿佛仍吸附着当年的痛喊。我站在中央,不敢久留。这里没有惊悚的音效,也没有灯光渲染,可压抑感却从四面八方涌来,让人喘不过气。</p> <p class="ql-block"> 一间旧屋,斑驳的墙上挂着字画,木桌上摆着皮革工具和铁链。这曾是囚禁与审讯的地方,如今只剩静物无声诉说。窗边那张木椅空着,却像坐着一个人——他或许曾在这里写下绝笔,或许只是默默等待天亮。历史最动人的部分,往往藏在这些无人知晓的沉默里。</p> <p class="ql-block"> 在另外一间展室里,展板上的陈然,黑白照片里眼神清亮。1923年出生,1949年牺牲,短短二十六年,他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文字反复提到“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党派成员,联合红军抗日”,语句重复,却像一次次敲击的钟声,提醒我们:有些人,一生只为一个信念活着。</p> <p class="ql-block"> “以身殉真理”——墙上的这句话让我停下脚步。陈然的照片旁,写着他对信仰的坚持,对酷刑的不屈。那些泛黄的历史照片里,有他年轻的身影,也有他战友的面容。他们不是英雄谱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只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p> <p class="ql-block"> 黄显声,一位东北军将领,却在重庆的深山里留下足迹。他主张联合红军抗日,却被囚禁于此。展板上的他,目光如炬,军装笔挺。他曾是战场上的指挥官,最后却成了阶下囚。可他的选择,从未动摇。历史有时会遗忘英雄,但这里,记得他。</p> <p class="ql-block"> 展览墙上,黄显声的身影在不同时光中穿梭:穿军装的他英气逼人,手持信件的他神情凝重。那封手写信字迹清晰,内容已不必细读——光是那份笔力,就足以看见一个灵魂的坚韧。这些影像拼凑出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平,更是一段被掩埋的民族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座黄墙灰瓦的建筑静静立在绿树间,门口有人进出,像在寻常巷陌。可我知道,这里曾是禁地,是无数人梦碎的地方。如今它敞开大门,任阳光洒进每一个角落。或许,这就是纪念的意义:不是封存痛苦,而是让光明照进黑暗曾盘踞的每一寸土地。</p> <p class="ql-block"> 石板路上,一块巨石刻着“白公馆”三个红字,醒目而庄重。行人来来往往,有的拍照,有的静立。我绕着它走了一圈,忽然明白:这三个字不只是地名,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虎口脱险”四个字挂在墙上,配着几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人,有的微笑,有的沉思,他们曾从死亡边缘逃出生天。可更多的人,没能等到那一天。展览不煽情,也不渲染悲壮,只是平静地讲述——而这平静,反而最让人心颤。</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还有3天,国民党特务在蒋介石指令下,在毛人风直接指挥下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共有207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慷慨就义、壮烈牺牲,以鲜血和生命写就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为人民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渣滓洞的入口是一座石砌碉楼,茅草屋顶,阴冷森严,绿树环绕,静谧得不像曾发生过那么多故事。那个小小的洞口,不知道射出去多少罪恶的子弹。我站在门外,没有进去,只是望着——有些地方,光是凝视,就已足够沉重。</p> <p class="ql-block"> 蓝白相间的标志牌立在路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渣滓洞监狱旧址”几个字清晰醒目。旁边的介绍牌详述了它的历史,语气温和却有力。石板路延伸向深处,两旁树木葱茏。走在这里,脚步会不自觉地慢下来,仿佛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英灵。</p> <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孩站在纪念碑前,穿着彩色上衣,比出胜利的手势,笑容灿烂。他不懂那段历史的全部,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回答:我们记得,所以我们才能有幸站在这里。纪念碑上的金色文字在阳光下闪耀,像通往未来的光。</p> <p class="ql-block"> 江竹筠(江姐)的纪念牌前,鲜花静静摆放。她29岁牺牲,是母亲,也是战士。照片里的她温婉而坚定,文字讲述她如何在狱中坚持斗争。她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为了新中国,一切牺牲都值得!”如今,她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后来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一面深色展板上,黑白照片里的人穿着军装或便装,眼神各异,却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信念。他们的故事被简短记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千斤。他们不是遥远的传奇,而是曾真实活过、爱过、战斗过的人。</p> <p class="ql-block"> 墙上四幅肖像并列,每人下方都有生平介绍。张文端、张现华、汪仪、陈诗伯……名字陌生,事迹却令人动容。他们不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却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纪念他们,不是为了悲情,而是为了记住: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可能照亮黑暗。</p> <p class="ql-block"> 六张面孔在墙上静静凝视着来人,有的严肃,有的含笑。他们的故事被写在下方,简洁而有力。我读着,忽然觉得,这不像在参观展览,而像在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他们用生命发言,我们以铭记回应。</p> <p class="ql-block"> 《鹧鸪天·探访白公馆渣滓洞》</p><p class="ql-block"> 歌乐松涛声恨鸣,铁窗斑驳锁幽庭。</p><p class="ql-block"> 牢笼烛烬书残页,虎凳痕深印血腥。</p><p class="ql-block"> 星火燎,曙光明。红旗绣就得晨晴。</p><p class="ql-block"> 忠魂化碧萦千岭,耳畔犹闻砺剑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