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古第一村流坑 一砖一瓦皆是岁月 一步一景尽藏风华

常同喜.未晏兮

<p class="ql-block">因业务从西安奔赴江西吉安地区,早听闻江西文化底蕴深厚,经业务单位朋友推荐及介绍“千古第一村”流坑值得一游,在朋友的陪同下驱车前往看到了这座藏于赣鄱大地的古村,青砖黛瓦间,触摸这座古村的岁月痕迹及翻开历史的悠悠岁月看看是怎样的千年故事。</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 流坑村的面积之大,古建筑之多,布局之巧妙,文化之深远,是所有我已知的古村里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但是由于其低调的内涵,交通的不便使其并没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p> <p class="ql-block">这棵位于流坑村口的唐代大樟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冠幅广阔,如同一把巨伞撑开在村落入口。树枝上挂满了红色祈福带,树下点缀着古朴的灯笼,与周边的民居、石板路相映成趣,既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着生活的烟火气。同时它是流坑古村的“地标”之一,见证了古村千年的岁月变迁,也承载着村民的情感与祈愿,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古第一村”的悠悠文脉。</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古门楼也是防御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建筑以砖石砌成,呈方形堡垒状,顶部覆盖黑瓦,中间设拱形门洞供通行;墙体上有射击孔,兼具防御功能;旁悬三盏印有“董”字的灯笼,古朴中透着人文气息,鹅卵石小径与周边绿植、民居相映,尽显古村的历史肌理。以前它是进入流坑古村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流坑的防御性建筑之一,体现了古村在历史上对安全防卫的重视,是董氏家族聚族而居、防御外敌的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落以董姓为主,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村内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筑及遗址,建筑类型丰富,有祠堂、书院、民居、牌坊等,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与赣派建筑特色,布局严谨,装饰精美,木雕、石雕、砖雕技艺精湛。村落的规划合理,街巷纵横交错,水系完善,像图中这样的湖塘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也在调节村落小气候、提供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着功能。</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吧16栋面积21800元平方米古建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雕饰精美文化内涵厚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落主体基本保存了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规整的格局,以“七竖一横”的大巷道为框架,与众多小巷相互连通,巷道以鹅卵石铺就,下设排水沟。董氏在主要巷道的头尾均建有望楼,早启晚闭,加强防御。村外有乌江、村内有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俨如一方城池。</p> <p class="ql-block">流坑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建筑类型齐全,有民居、宗祠、庙宇、书院等。民居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式,明代民居堂前多设置照壁,砖雕壁画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带庭院,庭院前有砖木结构门楼。建筑装饰讲究,集木、砖、石雕及彩绘、墨绘、书法于一体。 </p> <p class="ql-block">流坑作为“千古第一村”,历代名人辈出,以下是其主要名人目录:科举与仕途名人董淳:流坑第一位进士,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科,同榜有范仲淹等名人。一门五进士”(董洙、董汀、董仪、董师德、董师道):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同榜进士,涵盖父子、兄弟、叔侄关系,成就“五桂齐芳”的科举盛事。董洙:官至桂州观察推官。董汀:历任相州刑曹参军,南海、邵武、光泽知县。董仪:官至尚书都官郎中、筠州知州。董师德:任池州观察推官。董师道:官至尚书职方郎中。董敦逸: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位列“千年科举第一榜”,官至户部侍郎,以刚正不阿著称,曾为孟太后洗冤,《宋史》有传。董藻:北宋靖康年间武状元,金兵南侵时在御敌谋略取士科中名列第一,后于南退途中殉难。董德元: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恩榜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宋史》有传。董裕:明代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明史》有传。董琰:明代官员,《明史》有传。历史上王安石、朱熹、文天祥、吴澄、杨士奇、聂豹、邹守益、罗洪先、罗汝芳、谭纶、刘绎,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都与流坑有密切联系,或题字赠文,或交流学问留下了深厚印记。</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巷门:门体为砖石结构,墙面斑驳沧桑,拱形门洞连通古巷,两侧是赣派风格的古建筑,左侧建筑悬挂着红色灯笼,右侧可见商铺与黄色灯笼,古巷石阶、绿植点缀其间,新旧元素交融,尽显古村的历史层积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流坑村观览古巷石径景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就的村路,历经岁月打磨,纹理沧桑且充满质感。石子路宽窄适中,两侧是赣派风格的古建筑,墙面或砖石古朴、或白墙斑驳,门窗雕花精致,与石子路共同构成古村的街巷肌理,它既承担着交通功能,又以独特的铺装形式体现了古村的营造智慧——鹅卵石路便于排水、耐磨防滑,适应了古村的气候与生活需求。同时,这条石子路串联起古村的民居、祠堂、商铺等建筑,是古村历史生活场景的“活化石”,反映了流坑居民长期聚居、商贸往来的历史风貌,也是游客体验古村烟火气与历史感的重要空间。</p> <p class="ql-block"> <b>流坑巷韵</b></p><p class="ql-block"> 黛瓦青砖巷陌深,</p><p class="ql-block"> 残阳斜照石铺路。</p><p class="ql-block"> 几处飞檐衔晚照,</p><p class="ql-block"> 一帘幽梦如翻书。</p> <p class="ql-block">理学名家匾</p><p class="ql-block"> 及两侧对联:右侧对联理学常存德义门:强调理学思想在董氏家族中长久传承,“德义门”体现家族以道德、正义立家,彰显家族秉持理学倡导的道德规范,注重品德修养与正义行为,以此作为家族立世的根本。左侧对联名家自有儿孙福:意为作为理学名家的董氏家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家风传承,自然能为子孙后代带来福气。体现了家族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自信,以及对后代因家族文化滋养而获得幸福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 。村子以“七纵一横”的大巷道为框架,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 。这些巷门望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城门的作用,但与传统城池的城门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流坑赣派建筑的封火山墙(与徽派马头墙有风格差异)。墙体以砖石砌筑,墙顶造型多样,有尖顶、翘角,且装饰有简洁的灰塑或彩绘图案,整体风格古朴厚重,与流坑古村的赣派建筑体系一脉相承。封火山墙主要功能是防火、分隔空间,同时兼具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  五律·<b>古巷凝思</b></p><p class="ql-block"> 古巷深千尺,悠然岁月长。</p><p class="ql-block">砖痕留雨迹,瓦色映天光。</p><p class="ql-block">风过檐铃响,云生旧事藏。</p><p class="ql-block">徘徊青石上,不觉已斜阳。</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雁塔题名”是董氏家族科举荣耀的象征,与唐代科举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唐代新科进士会在曲江宴后于大雁塔题刻姓名,以此彰显进士及第的殊荣,这一传统被称为雁塔题名。</p> <p class="ql-block">这四字为“顕謨閣學士”,是宋代的一种官职与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顯謨閣”是北宋时期的官方藏书阁与文化机构,“學士”是其中的官职,负责典籍整理、文化修撰等事务。流坑董氏家族在宋代科举与仕途上多有成就,这一匾额是对家族中获得“顯謨閣學士”头衔者的尊崇,体现了流坑董氏在宋代文化与政治领域的地位,也是其崇文重仕、家族荣耀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在流坑科举史上,“兄弟连科”的代表可关联到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的“一门五进士”盛事,其中董洙与堂弟董汀是兄弟辈的代表。董洙官至桂州观察推官,其子董师德亦同榜登科;董汀历任多地知县,政绩颇佳。他们与侄辈董师道、从侄董仪共同创造了同榜五人登科的科举奇迹,被称为“五桂齐芳”,流坑也因此获“五桂乡”旌表,成为董氏宗族科举荣耀的象征。流坑董氏还有董师道与董师中等兄弟辈科举人物,他们延续了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体现了流坑董氏在宋代科举史上的显赫地位,也为古村留下了“兄弟连科”的人文佳话。</p> <p class="ql-block">这是流经“千古第一村”流坑的乌江景观:乌江是流坑古村的重要水系,它蜿蜒环绕村落,既为古村提供了水利滋养,也塑造了独特的山水格局。图中可见一座带有廊亭的桥梁横跨乌江,桥梁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赣派亭阁元素,既具通行功能,又为乌江增添了人文景致。乌江的存在,不仅是流坑古村的天然屏障与生态依托,更在历史上见证了古村的交通往来、商贸发展,如今则成为游客欣赏流坑山水与建筑交融之美的重要景观带,承载着古村的自然与人文记忆。</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建筑堂屋内的名人书法墨宝,包含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手迹。墨色层次丰富,尽显名家风范。曾国藩与左宗棠均为晚清重臣、文坛名流,他们的书法作品现身流坑古村,反映了流坑董氏家族在清代的显赫社交圈与文化品位。更是古村与晚清名流交往、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理学名家”匾是流坑古村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彰显了流坑董氏家族在理学传承与发展上的地位。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流坑董氏家族中多位成员钻研理学,在学术和道德修养上践行理学理念,此匾是对其家族在理学领域成就与声望的肯定。两侧对联:右侧对联“理学常存德义门”:强调理学思想在董氏家族中长久传承,“德义门”体现家族以道德、正义立家,彰显家族秉持理学倡导的道德规范,注重品德修养与正义行为,以此作为家族立世的根本。左侧对联“名家自有儿孙福”:意为作为理学名家的董氏家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家风传承,自然能为子孙后代带来福气。体现了家族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自信,以及对后代因家族文化滋养而获得幸福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旗杆石</p><p class="ql-block">石块为坚硬石材雕琢而成,呈长方体,表面有岁月侵蚀的痕迹,上面凿有方形孔洞,用于插置旗杆。它们立于龙湖畔的鹅卵石小径旁,背景是古村建筑与水系,古朴厚重,充满历史感。旗杆石是流坑董氏家族科举荣耀的象征。在古代,家族中有人科举登第或获得功名,便会在宗祠或宅院旁立旗杆石、插旗杆,以彰显家族的文化成就与社会地位。同时村里在外做官的人回家探亲也根据官职品位插旗表示彰显及接亲。杆石见证了流坑董氏“耕读传家”的传统,是古村科举文化、宗族文化的具象载体,反映了董氏家族对知识与功名的追求,也为古村留下了深厚的人文印记。</p> <p class="ql-block">  龙湖景色老照片:</p><p class="ql-block">龙湖水面平静,倒映着岸边的赣派古建筑,柳枝垂拂,植被葱郁,建筑墙体斑驳,尽显古村的历史沧桑感,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风貌。龙湖是流坑古村的核心水系,这些建筑依水而建,体现了古村“依水布局、亲水而居”的规划智慧。老照片记录了流坑古村未经过多修饰的原始风貌,反映了古村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独特的人居环境。</p> <p class="ql-block">这是流坑古村的龙湖廊桥老照片</p><p class="ql-block">后拆除重建。它位于流坑龙湖区域,是古村水系景观与人文活动的重要载体。原桥为传统廊桥形式,是村民休闲、社交的场所,承载着古村的生活记忆。</p><p class="ql-block"> 临江仙·<b>湖心览古桥</b></p><p class="ql-block">谁把琉璃铺岸畔,映来黛瓦黄墙。山光树色共微凉。风轻掀水皱,云淡写天长。</p><p class="ql-block">漫步桥头思旧事,光阴在此收藏。一湾清浅续沧桑。凭栏人不语,心已越流光。</p> <p class="ql-block">流坑在原老桥地址上重建的龙湖新桥(廊桥)。新桥为仿古廊桥建筑,融合了石拱结构与木质廊亭,灰瓦屋顶古朴雅致,廊柱与栏杆设计精巧,横跨龙湖水面,与周围的古建筑、绿树相映成趣,水面倒影使其景观更具对称美感,并且它在原老桥(龙湖廊桥)的基础上重建,既保留了古村水系景观的人文记忆,又以新的建筑形态延续了流坑亲水而居的生活智慧。作为古村文旅景观的一部分,新桥成为游客休憩、观赏龙湖风光的场所,是流坑古村保护与发展中“新旧交融”的典型体现,承载着古村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反应了流坑千年古村群是古代赣文化和赣商文化的完美结合,是追溯五千年历史感受及自然体验农家生活的绝好去处它最有神秘风采,最有古郡风韵,最有田园风光,最有乡村风貌。</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流坑中心湖:核心是一座大型粉色莲花造型艺术装置,花瓣舒展,在湖面上形成对称的绝美倒影。周边湖水澄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古建与绿树,将现代艺术装置与古村的古朴风貌巧妙融合。湖的两侧分布着流坑的古民居建筑,部分建筑挂着红灯笼,增添了灵动的烟火气,远处的山峦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营造出古朴又不失活力的画面。重建后它是流坑古村文旅融合的一处亮点,既保留了古村的历史底蕴,又通过现代艺术装置赋予其新的视觉与文化活力,成为游客打卡、感受古村新韵的特色景观,展现了千年古村在传承中创新的发展姿态。</p> <p class="ql-block">  临江仙·<b>流坑巷语</b></p><p class="ql-block">巷里青砖铺岁月,飞檐翘角凌霄。残垣犹带旧时潮。灯笼悬古意,老树立昏晓。</p><p class="ql-block">漫步长街寻故事,阶前草色迢迢。千年过往梦中遥。只今烟火处,风骨未曾凋。</p> <p class="ql-block">流坑父子进士”建筑,相关人物是董士锡与其父董德元。董德元: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是流坑董氏科举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仕途与文名彰显了家族的显赫地位。董士锡:董德元之子,科举登第后入仕,延续了家族“父子登科”的科举荣耀。父子进士”匾额彰显董氏家族的科举成就,是流坑“耕读传家”传统与科举文化的具象体现,反映了董氏家族在宋代科举与仕途上的辉煌,也为古村留下了深厚的人文印记。</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汉储行祠:白墙搭配粉色装饰边框,木质大门古朴厚重,门楣“汉储行祠”匾额清晰,墙面嵌有石碑,整体呈现出古朴的历史感,是流坑古村祭祀建筑的独特类型。汉储与相关历史人物、典故有关,行祠是用于纪念或祭祀的场所,汉储行祠与汉代储君之争及护储典故相关,涉及的核心人物是西汉太子刘盈(汉惠帝),以及为其护储的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和谋士张良。历史人物关联:刘邦曾欲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吕后请张良献策,张良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刘盈。刘邦见刘盈羽翼已丰,遂放弃易储念头,刘盈得以保住储君之位并继位为汉惠帝。后流坑董氏尊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对汉代历史文化尤为重视。“汉储行祠”正是对这段护汉储典故的纪念,体现了古村对儒家正统、宗法传承的尊崇,也反映了汉代历史文化在流坑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临江仙·<b>湖心寄思</b></p><p class="ql-block"> 谁把银环裁碧水,圈来满袖烟光。古村倒影入清塘。风轻摇树影,霞暖透花窗。</p><p class="ql-block">多少光阴沉底处,犹闻书韵悠长。千年故事锁中藏。凭栏人不语,心已过沧桑。</p> <p class="ql-block"><b> 流坑小景</b></p><p class="ql-block"> 藤架萦芳入画屏,</p><p class="ql-block"> 青砖黛瓦掩闲庭。</p><p class="ql-block"> 红灯几盏风中曳,</p><p class="ql-block"> 古巷深处岁月宁。</p><p class="ql-block">花簇争妍添雅韵,旧墙斑驳记曾经。</p><p class="ql-block">千年村落藏诗意,一径清幽醉客情。</p> <p class="ql-block"><b>  流坑 龙湖夕照</b></p><p class="ql-block"> 夕照龙湖金满塘,</p><p class="ql-block"> 古墙倒映韵尤长。</p><p class="ql-block"> 千年村落风华在,</p><p class="ql-block"> 一水悠悠诉岁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流坑古村一处与贞洁烈女传说相关的建筑,其封着的门窗背后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古代流坑有一女子与未婚夫定下婚约,后未婚夫被征召入伍,一去杳无音信。女子坚守贞节,拒绝所有说媒,为表心志,将自己绣楼的窗户改建成封闭的石门,寓意心如磐石、守节不渝。石门中间的小结构被称为“望夫门”,寄托着她对未婚夫归来的守望,直至终老。这处建筑成为流坑古村“贞洁”文化的具象符号,反映了古代女性对爱情与贞操的坚守,也为古村增添了一段凄婉的人文记忆。</p> <p class="ql-block">贞洁烈女是中国古代社会基于儒家伦理纲常形成的对女性的一种道德评判标准,核心是要求女性对丈夫保持绝对的“贞节”(婚前守贞、婚后守节,丈夫去世后不再改嫁)和“刚烈”(在遭遇侵犯等危机时,以死维护名节)。这一观念在宋代以后,随着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强化而逐渐严苛,成为束缚女性的礼教规范。古代朝廷和地方宗族常通过立牌坊(如贞节牌坊)、载入地方志等方式表彰此类女性,将其塑造为道德典范,以此维护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和男权主导的家庭结构。</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中心湖老照片:周边建筑较为古朴原生态,墙体多为未经修饰的砖石结构,景观元素相对简单,水面倒影呈现出古村建筑的原始风貌,整体氛围更偏向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保留了古村早期的水系景观格局,是明代万历年间董燧规划改造后长期维持的自然人文形态,体现了古村“依水而居、水系成网”的传统布局。</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中心湖景观更具观赏性与互动性,新增了绿植花箱、装饰性雕塑(如湖中造型),建筑周边的环境经过美化,还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元素,水面倒影与新景观相映成趣,整体风格在保留古村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增添了活力与美感。这是古村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中心湖景观进行的提升改造,既延续了“水绕村行”的传统水系文化,又通过景观优化,增强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是流坑古村文旅融合、活化利用历史资源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鹧鸪天·<b>龙湖荷花叹</b></p><p class="ql-block"> 巨莲灼灼立水中,</p><p class="ql-block"> 龙湖如镜映芳容。</p><p class="ql-block"> 古村瓦黛添新色,</p><p class="ql-block"> 远岫云轻送晚风。</p><p class="ql-block"> 思往昔,看今踪,</p><p class="ql-block"> 光阴流转韵尤浓。</p><p class="ql-block">游人莫叹时光老,</p><p class="ql-block">且把清欢寄此蓬。</p> <p class="ql-block"><b> 龙湖晨韵</b></p><p class="ql-block"> 一镜银环映晓光,</p><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厝韵尤长。</p><p class="ql-block"> 青砖黛瓦凝烟处,</p><p class="ql-block"> 半是沧桑半是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镖局:</p><p class="ql-block">门楣悬挂“流坑镖局”匾额,两侧楹联“大智大勇威震四方”“立信立义诺重千斤”彰显镖局精神;砖石墙面古朴,门洞连通古巷,周边绿树与古建筑相映,充满历史氛围感。镖局是古村商贸与安全保障的象征,体现了流坑古代商贸活动的繁荣与对信义、勇武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b>  游流坑龙湖</b></p><p class="ql-block"> 龙湖澄似镜,古宅入画屏。</p><p class="ql-block">树影摇波绿,云光映壁青。</p><p class="ql-block">风轻荷气远,村静鸟声停。</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事,悠悠梦可凭。</p> <p class="ql-block">流坑中央龙湖旁的文旅体验码头景观区:景观区以木质牌坊、仿古设施为主,牌坊上有“父子进士”“天然驿巷”等题字,还原了古村的乌江码头历史业态与人文场景;龙湖水面平静,倒映着周边古建筑与景观,绿树繁花点缀其间,新旧元素交融,充满沉浸式文旅氛围。</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环中公祠:该祠堂为典型的赣派木质古建筑,以大量原木构建梁架、立柱与门板,木质结构经岁月洗礼呈现出古朴的质感,门楣上“环中公祠”匾额与两侧楹联大衍宏开进尧年知非伊始筮羲易尽显文化底蕴,整体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是流坑古村众多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流坑古村以董氏宗族为核心,祠堂是宗族祭祀、议事、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环中公祠作为董氏家族纪念先祖“环中”公的建筑,承载着宗族的血缘纽带与文化记忆,反映了古村重宗族、崇礼制的传统,也是研究明清时期赣东宗族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状元楼:</p><p class="ql-block">结合建筑元素与流坑浓厚的科举文化背景,当年流坑学子考上状元后都要在这里举行宣庆演出活动有点像现在的农村子弟考上大学后都要在村里放电影庆祝一样可称为科举文化重要的展示建筑。</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思敬楼,是一座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的赣派古建筑。它以砖石为基,木质结构为楼,底层设拱形门洞,是古村巷道的重要节点,兼具通行与防卫作用;上层为木质楼阁,窗棂与栏杆的雕花工艺精致,体现了明清时期流坑建筑的工艺水平。“思敬”之名蕴含着对敬重传统、恪守礼法的追求,是流坑董氏家族伦理观念与建筑艺术融合的体现,也是研究古村宗族文化、建筑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流坑中心湖古建</p><p class="ql-block">老照片龙湖倒影</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五王灵庙(五显灵官庙)。庙宇为典型的赣派古建筑风格,砖石墙体古朴沧桑,灰瓦屋顶错落有致,门楣上“五显灵官”匾额与两侧楹联(“河水长长长长长长流”“庙宇朝朝朝朝朝朝朝应”)古朴雅致,门前石阶与绿植点缀,尽显历史韵味。庙中供奉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敬晖五位唐代重臣,他们发动神龙政变,助李显复辟唐朝,被流坑村民奉为“五王”,尊其忠义勇精神为楷模。当地考生常来此祈福,衍生出“学子拜五王”的民俗活动,是古村崇儒重仕文化的生动体现。与汗马庙共同承载着古村的信仰与人文记忆。</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汉马庙:庙内供奉着多尊神像,主神像身着红色锦袍,装饰华丽。上方悬挂着“汉马巫所”的匾额,立柱上有金色楹联,案前摆放着烛台、香炉和写有“囍”字的供桌,还有“功德箱”和财神像,整体充满古朴的民俗宗教气息,砖瓦结构与木质构件尽显古建风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流坑湖居</b></p><p class="ql-block"> 环影悠悠锁碧塘,</p><p class="ql-block"> 晴光叠翠落檐廊。</p><p class="ql-block"> 千年村事凭波问,</p><p class="ql-block"> 水畔风轻说董郎。</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新建的中心湖廊桥桥头景观。该廊桥采用传统赣派木构建筑风格,以实木立柱支撑起开阔的廊亭空间,屋顶木梁架构精巧,搭配中式花格窗与红灯笼,尽显古朴雅致的韵味。桥头的石阶与休憩竹椅,既满足了通行功能,又为游客提供了观景、休憩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关于“中冈先生”的详细事迹,目前可考信息较少。从流坑古村的宗族文化与祠堂功能推测,他应为董氏家族中德行高尚、或在宗族事务、文化教育等方面有贡献的先辈,“董公中冈先生祠”是流坑董氏为纪念他而建,体现了家族对其的尊崇,其事迹应是流坑董氏宗族精神传承的一部分,反映了古村重宗族、崇贤德的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萬成公祠:它是流坑董氏家族的重要宗祠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与革命意义。在革命时期,这里曾是连南十三乡暴动队及原村苏维埃旧址,见证了当地红色革命的烽火岁月,是流坑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乐善先生祠:</p><p class="ql-block">该祠堂用于纪念乐善先生是流坑董氏中一位乐善好施的乡贤,名介石。他出身富裕却心系乡邻与教育,在流坑村的建设中,既推动经济发展,又重视文化传承。他投资修建流坑小学,培育了众多人才;还创立流坑图书馆,让村民得以增长见识、了解知识。其乐善好施、重视教育的举动,使流坑村民风淳朴,人际关系和谐,为流坑的繁荣发展留下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优入贤关门楼。门楼为典型的赣派建筑风格,灰墙黛瓦,飞檐翘角,装饰有精美的砖雕与屋脊兽,门楣刻有“优入贤关”四字,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优入贤关寓意着鼓励族中子弟通过勤学苦读进入贤能之士的行列,体现了流坑古村崇文重教、崇尚贤德的文化传统,是古村对科举入仕、德行修养的价值追求的具象化表达,也反映了董氏家族对人才培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流坑学堂旁花园里的祈福树,树上悬挂的红丝带是祈福带,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涵盖学业进步、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事业顺遂等诸多美好期盼,同时在流坑这样的千年古村,宗族文化与民俗传统深厚,村民和游客通过在树上系挂写有心愿的红丝带,特别是考大学的家长及学子也来这里挂辐条祈福,借助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传递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古村文化景观中富有温度的一部分,既承载着传统民俗的精神内核,又为古村增添了一抹灵动的人文色彩。</p> <p class="ql-block">流坑文馆是古村重要的文化建筑,是董氏家族用于崇文重教、培育子弟的场所。门前立柱的对联“此日芸窗修骏业,他年梓涧建鸿图”,寄托着对学子学业有成、建功立业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流坑状元桥位于文馆江都书院内,是一座单拱石桥,周边环绕着石栏,桥下是泮池(洗墨池)。它是流坑古村科举文化的具象体现,与文馆的书院功能紧密相连。古时学子在书院习文练字后,会在泮池洗墨,走过状元桥,寓意着对科举高中、金榜题名的美好祈愿。这座桥承载着流坑董氏家族对教育和仕途的重视,也见证了古村“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的科举辉煌,是耕读文化在建筑上的生动印记。</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讲堂建筑,上方还悬挂“文章司命”匾额。讲堂是流坑古村的教育场所,用于族中子弟讲学论道、研习诗文,“文章司命”寓意掌管文运,体现了古村对文化教育、科举入仕的高度重视,是流坑“耕读传家”传统的具象化体现,反映了董氏家族对知识与文化传承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流坑的敕书楼,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它属于董氏大宗祠的一部分,“敕书楼”匾额彰显其曾获朝廷敕封的荣耀。建筑结构精巧,木雕、砖雕工艺精湛,内部“道源堂”及对联“立德立言家世法,为忠为孝古人心”,体现了董氏家族崇尚道德、忠孝传家的家风。敕书楼曾是存放朝廷敕令、家族典籍的场所,见证了流坑董氏的显赫家世与深厚文化底蕴,是研究赣派古建筑、家族文化及科举历史的重要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流坑文馆内的教书先生雕塑,还原了古代乡村塾师授课的场景。流坑董氏家族重视教育,宋代以来“科甲蝉联”,离不开私塾、书院的启蒙之功。雕塑中的先生身着宋代服饰,立于案前,案上摆放的文册、文具,生动再现了当年塾师传道授业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流坑文馆展示历史上名人及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表:历史上先后出了文武两状元,两朝四尚书,34名进士和100多名举人家谱及姓名。</p> <p class="ql-block">流坑讲学堂旁的优入贤关花园景观:花园紧邻“优入贤关”门楼,植被葱郁,小径蜿蜒,砖石围墙与古建门楼相映成趣,整体环境雅致清幽,充满古韵。优入贤关寓意鼓励子弟勤学入贤,花园作为讲学堂的附属景观,既为学子提供了雅致的休憩空间,也以自然景致烘托出古村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是流坑“耕读传家”传统在景观布局上的体现,反映了古村对文化教育与人文环境融合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七绝·<b>古巷寻幽</b></p><p class="ql-block"> 古巷蜿蜒石径斜,</p><p class="ql-block"> 青砖黛瓦隐烟霞。</p><p class="ql-block"> 檐角风铃惊宿鸟,</p><p class="ql-block"> 时光深处忆年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p><p class="ql-block">一线天又称时光隧道它是一条狭窄的巷道,巷道的左边为明朝建筑右边为清朝建筑两栋相隔几百年的建筑比肩而立,穿过悠悠狭小的巷道,宛若穿梭了明清两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b> 流坑村居小意</b></p><p class="ql-block"> 竹架晾衣风作弦,</p><p class="ql-block"> 瓦当滴雨韵成篇。</p><p class="ql-block"> 土狗贪眠阶前暖,</p><p class="ql-block"> 老瓮闲承檐下天。</p><p class="ql-block"> 几串红椒悬旧事,</p><p class="ql-block"> 半庭苔绿写新笺。</p><p class="ql-block"> 流坑深处寻常户,</p><p class="ql-block"> 尽是光阴慢煮烟。</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是清朝早期建筑为祀奉流坑董氏第18世祖董胤旋所建他的后裔衍生成八大房人口最多的一房。</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7日乐安县苏维埃政府在此词召开全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乐安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为古老的直塘增添了一道红色的光环。</p> <p class="ql-block"><b>  流坑村外田园景</b></p><p class="ql-block"> 夕照铺金满野畴,</p><p class="ql-block"> 流坑风物美如绸。</p><p class="ql-block"> 稻花轻曳蛙声里,</p><p class="ql-block"> 古厝斜依树影幽。</p><p class="ql-block"> 几盏灯笼摇旧事,</p><p class="ql-block"> 一湾溪水解新愁。</p><p class="ql-block"> 田园尽是天然画,</p><p class="ql-block"> 醉在江南梦里游。</p> <p class="ql-block">流坑赣派古建筑院落门墙,门楣上题有“雨露皆新”四字。门楣的题字寓意着对美好境遇的祈盼,体现了古村的文化内涵与人文追求。</p> <p class="ql-block">流坑某古建筑内的宝瓶形门洞景观。门洞造型仿照宝瓶(葫芦瓶)样式,线条圆润流畅,从近到远形成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墙面质朴,砖石地面沧桑,整体设计充满雅致的古典韵味。宝瓶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平安”,这种门洞设计既具实用的通行功能,又蕴含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体现了流坑古村在建筑细节中融入文化象征的巧思,是古村人居环境与精神追求融合的体现,反映了当地对生活平安顺遂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b>  流坑龙湖莲景</b></p><p class="ql-block"> 龙湖莲似火,古宅韵如绸。</p><p class="ql-block">云影池中荡,蝉声树里悠。</p><p class="ql-block">新妆融旧事,静水载清愁。</p><p class="ql-block">漫步风光里,千年一梦游。</p> <p class="ql-block">流坑心驿标识景观。以古朴的木质格栅为载体,中间圆形区域突出“驛(驿)”字,周围环绕“流坑”“心驛(心驿)”字样,背景是沧桑的砖石墙体,整体风格与古村的历史氛围相融,充满复古与文艺气息。心驿寓意着流坑古村作为文化驿站,既是游客感受古村历史、民俗的心灵休憩之地,也是古村文化传承与对外交流的纽带,体现了流坑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以创新方式活化文化资源,为游客打造兼具历史感与体验感的文旅空间。</p> <p class="ql-block">瓦上斜阳巷里鸡,</p><p class="ql-block">旧墙新草共幽蹊。</p><p class="ql-block">寻常烟火流坑处,</p><p class="ql-block">岁月悠然自在啼</p> <p class="ql-block"><b> 湖光古意</b></p><p class="ql-block">湖光凝古意,村落卧晴柔。</p><p class="ql-block">树影涵清浅,山岚绕碧流。</p><p class="ql-block">檐痕沉水镜,云气入诗眸。</p><p class="ql-block">岁月悠然过,风华此处留。</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遗址</p><p class="ql-block">四牌楼为明代进士监察御史董时望一门其子董策为奉政大夫,孙董燧为中宪大夫,刑部郎中荣显所建于明朝晚期,为四面为牌坊式的楼亭建筑故称四牌楼。后因年久失修而塌毁现仅存八个柱石和荒凉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鹧鸪天·<b>龙湖怀古</b></p><p class="ql-block"> 一鉴龙湖映古村,</p><p class="ql-block"> 砖雕黛瓦诉晨昏。</p><p class="ql-block"> 波中旧影藏兴替,</p><p class="ql-block"> 岸畔新枝续岁轮。</p><p class="ql-block"> 思往事,感今辰,</p><p class="ql-block"> 千年烟火未曾沉。</p><p class="ql-block"> 耕读遗风何处觅,</p><p class="ql-block"> 水边长望意悠悠。</p> <p class="ql-block">流坑傩舞(nuó wǔ)小吹会传承基地与展演中心。傩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在江西,湖南,贵州等地盛行傩舞融合了民俗、宗教与艺术,通过面具、服饰和动作演绎神话故事或历史人物,具有祈福驱邪的寓意。小吹会则是伴随傩舞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以传统吹打乐为特色。该基地与展演中心是传承流坑傩舞文化、展示其艺术魅力的场所,助力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播。</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青赠儒林郎爵先公祠:也是江西流坑“千古第一村”的董氏宗祠附属建筑装饰:有精美的砖雕、石雕,雕刻图案包括卷草纹、瑞兽等,工艺细腻;飞檐翘角造型灵动,灰瓦白墙搭配砖石墙体,尽显赣派建筑的古朴典雅与工艺精湛。作为董氏家族的祠堂建筑,它是流坑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董氏家族的宗法制度与敬祖观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江西流坑“千古第一村”村外的新修公路廊桥。桥梁为现代公路桥结构,上方建有仿古廊亭,飞檐翘角,装饰有彩绘,风格典雅大气;桥体横跨河流,周围青山绿水环绕,近处可见村民劳作的场景,展现出古村周边现代基建与田园风光的融合之美,同时也是流坑古村对外交通与文旅发展的新载体,既承担着现代交通功能,又通过仿古廊亭设计延续了古村的建筑文化韵味,是古村保护与现代发展“新旧共生”的体现,为游客进出古村、观赏周边山水景观提供了便利,也反映了流坑在发展中对文化传承与实用功能的双重考量。</p> <p class="ql-block">抚州火车站旁客运中心有车到乐安县汽车站再换乘到流坑车即可。但是自驾最为便捷,公共交通需注意班次时间,提前规划好行程即可顺利前往。感谢江西企业老板开车同往。留下了深刻的记忆,<b>再见千古第一村流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