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说,一张照片的背后是一部故事,那么,一张合影照片的背后就是一本故事集。今天我讲的就是故事集里的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h3> <h3> 时间追溯到十二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在浏览时任昌黎县文联主席董宝瑞(后排左六)的博客《碣阳书斋》时,偶然间发现一张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且自己曾经“蹲入”合影里的照片,这张合影是我(前排左二)平生第一次“出镜”,又是与那么多人第一次 “集体亮相”,显得尤为珍贵,于是就下载保存了起来。这张合影照片距今已过去五十多年了,具体时间是 1971年9月30 日傍晚时分,地点是在县文化馆展馆,是当年参加昌黎县文化馆美术创作培训班结业时23名师生及工作人员的合影。<br> </h3> <h3> 事情是这样的,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2周年,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自1971年8月1日起,由县文化馆(那时叫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集中组织举办了自文革以来的首次美术创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共有20名,均来自农村生产队的宣传员和下乡插队知青、机关的干部、学校的美术老师和学生等文化骨干。我当时是昌黎县中学一名在校的高中生,我能参加这次学习培训,是因为我是本校“师生大批判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学校大批判专栏的绘画和大字标语的书写等,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并经过学校的推荐。自1968年9月至1972年12月止,即我从昌黎一中上初中,接着又到昌黎县中上高中的四年间,正处于文革时期,那时虽然已经恢复文化课的学习,但学业压力远没有后来那么大。所以,在课余时间,本班板报和年级墙报的编写、学校战报的刻印、校史展览的插图、学唱样板戏布景的绘画、大批判专栏的设计与布置, 以及校内外大字标语的书写,等等,都成了我这个爱好画画的学生的偏科 “作业”。对于我的这些“作业”,校教导处副主任杨天真老师的评价总是打“满分”。出于对我的信任与培养,遇到这次培训创作的机会,他在第一时间就毫不迟疑地推荐了我。</h3> <h3> 培训创作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气氛中进行的。县文化馆的馆长刘孟成和主管业务的馆长马英俊先后作了开班动员讲话,文化馆的杨万富(女,前排左七)、马宝香(中排左五)二位老师具体负责培训创作工作。他们尽心安排与策划,把握着时间节奏,内容上不仅有美学基础知识的讲授,而且手把手地指导学员具体创作和带头示范创作。</h3> <h3> 在培训创作当中,有几位老师和学员的创作热情与作画水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昌黎师范学校美术老师吴敬甫(中排左四)精心创作的大型油画《毛主席收到丰收果》,是此次美术创作内容中的重中之重。这幅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实:1955年金秋时节,河北省委领导要去北京参加七届六中全会,指名要将昌黎果乡的丰收果实带到北京去,而当时的唐山地委和行署机关就设在昌黎,所以昌黎后两山村第一社的果农们很快就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立刻行动起来,连夜精挑细选出花生和蜜梨,同时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丰收报喜信,后来毛主席真的收到了他们送出的这份礼物。这幅作品依据真实的照片进行了再创作,将毛主席当时读信的形象和神态进行了新的不同视角的艺术性表达,不仅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同时为昌黎文化艺术的繁荣写下了浓重的一笔。</h3> <h3> 来自荒佃庄的民间艺人毋治民(中排左二)是学员中年龄较大的老大哥,他画了一幅国画《喜悦》,画面中一老农端着盛满簸萁的小麦进行筛选。技法以口吹墨与笔渲染相结合的水墨画形式,精吹加细描,堪称一绝。其画面,无论人物还是农具画得相当细腻,尤其是簸萁文理画得更是逼真,犹如一幅照片,深受人们称赞。</h3> <h3> 学员董宝瑞是原昌黎一中毕业的下乡知青,在上学期间就画了不少宣传画,包括毛主席像等。由此,我对他印象很深。据学员孟凡金回忆,在这次创作活动中, 他画了一幅国画《老支书》。画中的老支书身材魁梧,面庞黧黑, 右肩驮着一大个扬声器和一摞《毛选》,左肩挎着破旧的军用书包, 他就像一个胜利归来的老兵快步行走在山林里。这幅作品采用了肖像表现的手法,展示出一位农村老支书粗犷朴素的生动形象。</h3> <h3> 《练好铁脚板,做好反侵略的战争准备》,这是年轻学员刘铁力(前排左五)的一幅宣传画力作,反映的是一位全副武装的部队小战士形象,以突出系鞋带的动作入画,暗示“铁脚板”,着力展现部队千里野营拉练艰苦训练的主题,作品风格明快,富有感染力。</h3> <h3> 被誉为“幻灯片制作高手”的薄云明(前排左一),是昌黎后石庄民兵连幻灯组的得力骨干。在这次创作的套色版画《春耕》中,他运用幻灯制作着色的技巧来渲染其画面:在一轮红日照耀下,农村广袤的大地上人欢马叫,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春耕生产景象。由于红日被夸张地放大,且色彩通透,使整个画面剪影效果非常明显。</h3> <h3> 学员孟凡金(前排左六)是靖安中学的学生,他创作了两幅作品:一幅是表现红小兵军训的版画《夜练》,尽管画幅不大,但刀味很浓。</h3> <h3> 另一幅是表现红小兵加入组织宣誓的年画《永做红色接班人》,人物刻画的稚气活泼,呈现出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的时代特点。</h3> <h3> 知识青年题材的作品在展览中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昌黎一中下乡知青郭守恭(前排左四)创作的一幅国画《科学育苗》,主要表现了知青学习农科技知识的内容。</h3> <h3> 培训班唯一的女学员,昌黎二中下乡知青张丽丽(后排左五)创作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主要塑造了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成长的形象。</h3> <h3> 说到我这儿,总的感觉很有收获,尤其是宣传画创作整体把握上很有进步。在当初学员选题时,我选的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以宣传画的形式去尝试表现。画面上的主人翁是一对父子,儿子开着拖拉机,老子握着马鞭站立其后。杨万富老师看过这个初稿之后,感觉层次还不够,需要再提炼、再修改。她建议两点,一是画面上的拖拉机最好是河北邢台刚刚生产出来的深受各地农民喜爱的东方红牌的小型红色拖拉机,这样可以反映出时代特征。二是站在儿子后边的老子左手握马鞭,那么其右手应当扬起来,预示着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更加宽广。杨老师的这一指点,犹如 “画龙点睛”一般,体现了宣传画创作 的“灵魂”之所在。经过这样的一番修改和处理后,画面颜色和人物肢体语言发生了新奇的变化,使主题更为突出,色彩对比更加强烈和喜庆, 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br> 其他学员的画作题目、内容和表现手法等。由于时间的久远。已经回忆不起来了。</h3> <h3> 历经两个月的创作与筹备,“昌黎县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2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在县文化馆展馆如期开幕,大约有30余幅美术作品展出,县里分管文化宣传的领导到场发表讲话,祝贺美术作品展览成功举办,在场的培训班师生们心情无比激动,因为这是他们历经多少个夜以继日的连续奋战所创作出的艺术果实。记得开幕那一天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许多人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赞赏和鼓励的话。<br> 客观而言,这次美术创作培训和作品展览,在70年代初,尽管受到当时左的指导思想和“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影响,但它仍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顺利举办了美术作品展览,为国庆节增添了节日气氛,在当时文化艺术产品比较匮乏的情况下,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到一批美术绘画作品,其中包括油画、国画、宣传画、水彩画、年画、版画等六种不同的类别,从而开阔了文化视野。其次是为日后进一步繁荣发展昌黎文化培养和储备了一批文化骨干。这一点尤为重要。自1972年之后,我熟知的学员中就有被选送到大学深造,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从事文化事业,后任县文联主席的董宝瑞和大学毕业后,带着所学专业为家乡地毯工艺设计做出积极贡献的孟凡金;留校任教当教授,成为我国著名皮影戏研究专家的魏力群(后排左三)。我与刘铁力、薄云明三人被推荐参军入伍,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继续从事美术创作,影视创作等等。</h3> <h3>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一晃就过去了五十多载。在过去的时光里,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我从事的工作都没离开文化宣传的老本行。因为有了那次创作培训的经历和美学知识的积累,在美术创作上,曾连续十年参加军地美术作品展览,获得好评;在书法创作上,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地方各类书法展览,同时还成功举办个人书法联展;在摄影创作上,深入基层,精心创作了百幅作品,先后参加了军地和国际摄影作品展览。虽然退休多年,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创作,颇有快乐感和获得感,先后加入了天津市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并荣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br> 令人感慨的是,那次集中组织基层文化骨干的美术创作培训班,是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而举办的。文化馆的领导克服困难,想尽办法,为学员们提供了集中创作的场地,还为农村学员免费提供了食宿,同时给予误工补贴,真是难能可贵。<br> 可以说,如果没有那次县文化馆举办的创作培训,没有母校的极力推荐,没有部队的“用武”之地,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进步。<br> ......这张合影照片是昌黎文化发展特殊时期的见证,也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h3> <h3> 前排左起:薄云明、杜双运、赵岐、郭守恭、刘铁力、孟凡金、杨万富(文化馆老师)。<br> 中排左起:杨树玄、母治民、牛国富、吴敬甫(昌师老师)、马宝香(文化馆老师)、沈午、邢树春、张玉田、周立存。<br> 后排左起:胡其军、魏力群、李玉英(文化馆讲解员)、李云萍(文化馆汫解员)、张丽丽、董宝瑞、耿泽荣。<br> 备注:1、参加培训创作的学员共计20名,学员赵恩普、齐家璐因家有事未能到场合影。2、由于时间太久,联系不畅,以上学员的姓名可能存在同音不同字问题,敬请本人谅解。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