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江西银校(同学聚会之一)

春天

<p class="ql-block">江西省银行学校75届全体老师与同学毕业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感恩江西银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2日,是七五届(一班)学员进入江西省银行学校学习50周年纪念聚会的报到日子。随着这一天日渐临近,我那颗激动的心便愈发跳得急促,那些尘封半世纪的青春记忆,也跟着在脑海里翻涌不息。</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5年10月23、24日,我们这群来自全省各地的年轻人,怀揣着忐忑与憧憬,汇聚到了这座彼时心中的“最高金融学府”江西省银行学校报到。在此之前,我们大多辗转于田埂之间,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命运的轨迹悄然转向——我们得以坐在宽阔明亮的教室里,手握书本,系统地汲取那些曾遥不可及的金融知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届同学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刚从田间归来的回乡青年,有带着军人硬朗气质的退役军人,其中更有五分之二是上海下乡知青。对所有人而言,能走进银校的大门,都是名副其实的“鲤鱼跳龙门”:不仅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的人生轨迹,更稳稳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两年的时光短暂而过,毕业时,我们都成为了国家干部,奔赴全省各地的金融岗位,自此扎根行业,为国效力。</p><p class="ql-block"> 50年来,每当回望这段经历,我的心情总难以平静。无数次试想:若不是组织给了我去银校读书的机会,我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番光景?答案或许永远无解,但那份对命运转折的感慨却愈发真切。</p><p class="ql-block"> 记得1980年我在团县委工作时的一幕,至今仍清晰如昨。那天,一位上海下乡知青走进我的办公室,申请将团组织关系转到上海的街道。她1969年便来到江西插队,一晃已是11年,在当地成了家,有了孩子。可按照当时上海的政策,知青回城只能允许本人,家属无法一同迁入。她红着眼眶,哽咽着诉说自己的无奈——回去后只能靠街道帮忙找份生计,家人却要两地分隔。我赶忙为她开了转团组织关系的介绍信,目送她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离开,心里满是酸涩。</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便深知,她的境遇是千千万万上海知青的缩影,这代人真的太苦了。如今再想,我们班那些占比五分之二的上海知青同学,无疑是幸运的。正因为走进了江西银校,他们得以跳出插队的困境,端上国家的“铁饭碗”,从此衣食无忧,安稳度日。这份幸运,源来自江西省银行学校的培养,来自江西革命老区这片红土地的养育。</p><p class="ql-block"> 50载岁月流转,当年的青涩少年已步入古稀,但那份感恩之心从未褪色。感恩国家给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机遇,更感恩江西银校,用两年时光为我们铺就人生坦途,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拥有了安稳前行的力量。这份恩情,我们会铭记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