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校往日时光

春天可爱

<p class="ql-block"> 难忘母校往日时光</p><p class="ql-block"> 1973届122班彭爱春</p><p class="ql-block"> 母校茶陵一中120岁华诞庆祝活动,拨动了学子们回忆在母校美好时光的琴弦。几位熟悉的老校长热情洋溢的演讲短视频,陈雪红书记等校友的文章激励我将一些忘不了的事写出来分享。</p><p class="ql-block"> 我在茶陵一中度过了五年时光,读书两年,教书三年。农历1972正月至1973年十二月两年在高122班就读高中,当时学制是高中两年。1989年8月至1992年7月在年级组长颜德明老师带领下当252班班主任,任教数学。</p><p class="ql-block"> 读高中时,一群勤奋、踏实,水平高的老师令我敬佩,怀念至今。我们122班每学期都有不同的班主任,一年一期是教语文的王福新老师,一年二期是教农业常识(生物)的康昭刚老师,二年一期是教物理的杜益民老师,二年二期是总务主任袁荣昌老师。我爱听孙发寿老师讲政治,爱听王老师讲语文,爱听王景湘、傅正凯老师讲数学,爱听李秉芬、陈大容老师讲英语,爱听康老师讲农业常识,爱听陈珠文、杜益民老师讲物理,爱听杜老师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我爱看体育尹外云老师打篮球,他动作敏捷、潇洒,投篮命中率高。 也许是我化学考过几次100分,还在郑老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制成了肥皂的缘故,我最爱听的是郑启祥老师讲化学。</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1973年元旦晚会在一中兼做礼堂的食堂里召开,王景湘和傅正凯老师在元旦晚会上表演含数学知识的相声,王老师说他来表演数轴,他张开嘴,展平手,一手握拳,一手成掌,傅老师说数轴是有向线段,有原点,有度量,王老师手掌是指方向,口成O型是原点。郑启祥等老师在元旦晚会上用化学知识表演魔术。我的记忆里这是我最爱看的元旦晚会之一。</p><p class="ql-block"> 母校为国育良才,办高质量名校的成果大家都知道,我不多说,我说说读书时劳动和体育的轶事。</p><p class="ql-block"> 在那高中毕业即回乡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两年后才能被推荐上大学的年代,我们这一届有幸恰逢邓小平复出主持国务院工作,他重视教育教学,我们学校开门办学减少了,劳动减少了,每周三节劳动课。王福新老师说据小道消息,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可能会从应届高中生中选拔学生直接考大学,我和班上几位成绩好的同学被鼓励得像打了鸡血一样认真搞学习。劳动和体育活动也积极参加,为的是德智体各方面表现好,争取有被推荐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学校南边后来是教师宿舍的位置,我们读书时是山沟、池塘、荒山。一年一期我们参加种南瓜比赛,唱着歌曲“红米饭呀南瓜汤哟嘿啰嘿……”在荒山上挖坑栽南瓜,从家里带来南瓜秧,栽上后看到瓜苗长大,很开心。秋天收获的南瓜多到厨房的仓库放不下,用一间教室堆放南瓜。一年二期,在山坡上梯土里种白萝卜,萝卜长得又大又长,生吃都很甜。我们寄宿生吃了好长一段时间南瓜,又吃了好长一段时间萝卜,虽然大家都吃腻了,但想想学校可能用买蔬菜的钱给我们多买点油豆腐和肉吃就开心。</p><p class="ql-block"> 正对着校门的那栋两层教学楼(现在已拆除)是我们读书时建的。我们劳动课为这栋楼挖了地基沟槽,最难忘的是从平子渡大桥下将船运到那里上岸的瓦挑回学校建楼工地。我记不清每人的任务是挑几十片,最初挑得起,不觉得很重,因路程远,走着走着就腿如灌铅,肩上火辣。走走歇歇,我记得和我一起走在最后面的是陈树人、单发祥、曹石生、谭林生,还有辫子最长的女同学林春梅等同学。我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重的几次体力活之一。教室落成后,高二的同学们进新教室上课,我也想进新教室上课呀,当时心里有点小小的羡慕嫉妒。还好17年后我当老师在这栋教室里为学生上过课,当时偶尔会因房顶的瓦中有我挑来的几十片而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我们劳动课参与建设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走进校门,看到操场上有三样我以前没见过的体育器材,很好奇,觉得一定好玩。一是爬竿练习器,高高的门形框上挂着四根竹篙和两根大棕绳。二是部队战士翻墙训练木板墙。三是航空旋转训练圈(与网上下载的照片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  翻墙训练木板墙,当年学校操场上的没图片上的那么厚,约6厘米厚,有插槽,取掉最上的木块就变矮了,可让个子矮小的学生翻越。</p> <p class="ql-block">学校原操场上有的是双环车轮状的。</p> <p class="ql-block">原学校操场上的框是木质的,更宽。</p> <p class="ql-block">  航空旋转训练圈是我开学几个星期后等到周六爱玩航空圈同学都回家了,我才有机会上去转几圈,结果头晕目眩,几乎呕吐。只玩了那一次,再也不敢玩了。翻墙训练板,我读二年二期,十五周岁后才能翻过。爬竿是我的最爱,每天去玩,从起初手脚并用到后来只用手就能爬上爬下。记得体育考试考投手榴弹,我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一掷,却把方向投歪了,手榴弹朝站在跑道上记录投距成绩的尹老师飞去,我吓得要死,幸好尹老师机敏地避开了。现在想起还心有余悸。我体育考试只有爬竿一项能得高分,其余项目几乎都难及格,谢谢尹老师每学期都给了我体育60分以上。</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3年湘潭地区高中生体育运动会在我校召开(听同学说是因为我校的跑道是全湘潭地区最好的,瓢泼大雨后一二十分钟积水就全滲入地下,跑道就能用来跑步),参会的有湘潭市、湘潭县、湘乡县、浏阳县、醴陵县、攸县、酃县(炎陵县)和我们茶陵县的高中代表队。我记忆犹新的是运动会最后一个比赛项目——一万米长跑,我校选手在最后五十米被湘潭市一中的选手超越屈居第二名,我校选手最后一圈开始跑在最前面,我心里象喝了蜜一样高兴,最后几十秒被超越我心里惋惜不止。跑一万米的那位同学是舲舫乡的,我记不清他的姓名。我家住在下东乡黄堂村,回家与舲舫的同学同一段路。那天是星期六,运动会结束,我们选最近的路回家。洣江河黄堂至一中这一段象一把弓,下东这边是弓背,洣江乡窑里到渡里有一条约80厘米宽的土路是弓弦,走弓弦近约两公里。我们从七字街码头乘渡船过洣江河,走那条小路,路上我和那位跑一万米的同学走在一起,他走得有点慢,我默默地走在他后面陪着他,他不认识我,而我心中的偶像是他。到渡里,我要分路去渡口乘船回黄堂,他还要朝前走几公里回舲舫。看着他渐渐地有点一瘸一拐,但坚定地往前走的背影,我想,要是有一辆自行车载他回家该多好呀,他可是跑完一万米比赛还要走十几公里路呀!</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中工作三年的点点滴滴,美好的感觉,终身难忘。我教数学,当班主任、年级党支部书记、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兼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三年间,有252、253班,高三时地矿油类专业班可爱的学生,尊敬的领导和友好的同事的陪伴,日子过得充实、惬意而又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252班李爱民同学告诉我,252班足球队在同学们自发组织的比赛中是全校冠军队!</p><p class="ql-block"> 刘安生、刘循义、王薛刚、尹夏成等老领导传授我学校管理经验。陈雪红书记住在一中,每次相遇都热情交谈,给了我不少鼓励与指导。在我的记忆中,从颜德明老师身上能看到“勤奋、踏实、团结、向上”的风格。他指导我把班级管理得更好。傅正凯老师与我分享数学论文撰写经验。颜 俊、陈志明老师政教工作能力令我敬佩。与陈跃强、段小安老师研究周末45分钟数学检测卷,与刘精前校长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与刘精前校长、彭菊秋老师交流书法创作心得,与颜 俊主任等老师下围棋,与王 勇校长等老师踢足球,看陈朴老师指挥大合唱,看谭立伟主任诗朗诵、节目主持……舒心的场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我在一中组织过一个书法课外活动小组,每周一节课时间。四十几名来自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学生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第一次搞书法教学,我没有经验。我最初练欧体,新华书店没看到那么多欧体字帖,加上爱好书法的同学往往家长对孩子有过指导,练了书体,考虑到不会所有学生都喜欢欧体,我便让学生把家里的字帖带来。结果我发现问题来了,除欧体外,对王、颜、柳、赵、魏碑等书体我指导不了。好在笔画的形成大同小异,我采取统一练笔画,各自临自己的帖的方法上完前几次课,每次只点评学生哪个字临得好,不指出哪里不好。我借来学生的字帖,每天临写,一周一本,两个多月后我对学生手里有的字帖字形结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慢慢地能指出学生临帖中的问题,并能作出比学生强一点点的示范。为了让学生不花钱也有书法印章,我给他们篆刻。家里没提供印章石的,我让学生合伙买一两块钱一个的磨刀石锯成印章石形状,篆刻姓名印章。二十多年后,当年书法小组的刘 青同学还说他喜欢我篆刻的那枚印章。这个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水平,而且逼我勤奋临帖,连续篆刻,我自身水平大有提高。被县书法协会吸收为会员,并成为县书协第一届理事之一。现在回忆,觉得一中的环境让我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年纪大了,回忆快乐的往事是一种幸福!感谢母校给了我许多美好回忆,那是幸福的源泉。祝母校永远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