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9月23日,英才小学举行了第二十期教师读书分享会,主题围绕《好学生,好学法》中第三辑:磨练意志—“坚信自己有巨大潜能”、“利用潜意识,坚信我能行”。第二辑“善于坚守快乐的阵地”和“今天我当老师”这两个章节两个内容展开。本次分享会的教师是马依玲老师和罗红芹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红芹老师分享阅读魏书生老师《好学生好学法》第二辑部分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善于坚守快乐的阵地”和“今天我当老师”这两个章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坚守快乐的阵地:让教室成为充满阳光的“能量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书生老师提出要“善于坚守快乐的阵地”,这首先触动我的,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心态和责任。我们常说“快乐学习”,但很多时候,这份“快乐”在考试的压力、进度的追赶和琐碎的管理中,被我们不经意地搁置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老师提醒我们,快乐不是教学的点缀,而是学习的基石和阵地。 这个阵地一旦失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被动、痛苦的煎熬。“走出阴影,便是阳光。多在阳光下看走,便找到了快乐的阵地。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这片阵地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尝试着这样去“坚守”: 1. 用微笑和积极的语言开场:无论课前经历了什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会调整呼吸,给自己一个微笑,然后用一句激昂的“Good morning, my lovely boys and girls!”用一首欢快的英文歌曲或者几分钟的英文动画开场。有时候我会把单词或者语法知识编成一个有节奏的rap,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觉像唱歌一样,沉浸式学习,也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就进入脑子了,让学生情绪高涨,效率就高了。情绪是会传染的,老师积极,大部分人积极,才可能感染到所有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让知识“游戏化”和“情景化”:枯燥的单词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难点。我借鉴魏老师的理念,把记忆过程设计成“闯关游戏”。比如“单词消消乐”、“小组拼词PK赛”,或者创设“水果店”、“问路”等真实情景,让孩子们在扮演和运用中忘记“我在学习”,而是沉浸于“我在玩、我在用”。我发现,当孩子们眼中闪烁着竞争或好奇的光芒时,知识的吸收效率是最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及时且具体的鼓励:魏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我学到的是,鼓励不能笼统地说“你真棒”,而要具体到行为:“I love your pronunciation!(你的发音太棒了!)”“Your handwriting is so beautiful!(你的书写真漂亮!)”“this is the best way to recite the conversation”这种具体的正向反馈,能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从而获得真实、持续的快乐和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人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自寻烦恼,而我们是有能力克服这些弱点,支配自己生活的,正如比尔·利特尔说的:“在生活中你永远不会有特权做你高兴的事情,但是你有权力从你的所做作为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坚守快乐的阵地,意味着我们要主动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教室成为一个安全的、被鼓励的、充满探索乐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今天我当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当老师”这一节,则从操作层面给了我巨大的启发。魏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这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颠覆——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费曼学习法认为,人在被动接受听讲学习时,知识的内化仅有百分之五,而在主动讲授给他人,知识的内化高达百分之九十。“今天我当老师”是魏书生老师设计的、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学形式与实践场,而费曼学习法则是其背后生效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内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换句话说,魏老师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舞台”,而费曼技巧则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能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它的精髓在于 “以教促学” ,通过输出的倒逼来实现输入的内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过程带来的好处是多元且深刻的: 1. 对于“小老师”而言:这是一次极致的深度学习。为了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他必须先去钻研、吃透、归纳,这个过程远比被动听讲要深刻得多。同时,他们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和领导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我记得我在实习的时候,我们班有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在一次“小老师”活动中负责教大家wnat to 的用法。她提前准备了各种类型的题目,还设计了一个“改错”的游戏。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但结束后,她脸上那份自豪和喜悦,是任何高分考卷都无法带来的。</p><p class="ql-block">2. 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同伴授课带来的是新鲜感和极高的注意力。同学们会更认真地听,甚至会主动提出疑问,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因为他们知道,台上的不是“权威”的老师,而是可以互动、可以切磋的同学。</p><p class="ql-block">3. 对于我而言:我从一个“讲授者”变成了“设计者”、“引导者”和“欣赏者”。我有更多时间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理解程度,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和总结。这让我更了解学生,教学也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在我的英语课上,我打算推行了“小小英语老师”制度。内容可以是一个单词的发音、一个简短的对话,甚至是一个英文小故事。准备过程本身就是一项有价值的项目式学习。我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责任心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后期会在各个班级根据他们学习的能力分组,选出小组长,然后小组长就作为学习的带头人,也是小老师带头人,在组内组员相互帮助和讲解,我在旁边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这种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效率也就更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两章,我最大的感悟是:魏书生老师教育的智慧,在于他始终着眼于“人”的成长。他不仅关心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更关心他们是否感受到了求知的快乐,是否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坚守快乐的阵地”为我们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调,“今天我当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高效的方法路径。这两者结合,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教师乐教,善于创造氛围;学生乐学,成为课堂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魏老师的书,就是点燃我们教师心中那团火的一根火柴。让我们努力守护好教室里快乐的阵地,大胆地把讲台让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互为灯塔,彼此照亮,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依玲老师分享的内容是:魏书生老师的《好学生,好学法》中第三辑:磨练意志—坚信自己有巨大潜能、利用潜意识,坚信我能行,在书中的50页和51页。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共同点: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反过来许多学习后进的人,绝不是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的有潜能,经历一两次失败就总是怀疑自己笨,久而久之潜能就被埋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坚信潜能”并非空洞的心理暗示,而是能转化为具体行动、对抗学习畏难情绪的“内驱力引擎”,尤其对突破学习瓶颈、建立长期信心极具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会学生:1.打破“自我设限”的认知牢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学习停滞,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先预设了“我做不到”的边界(比如觉得“我天生记不住理科公式”“我语文作文就是写不好”)。魏书生强调的“坚信潜能”,本质是提醒我们撕掉“能力标签”——那些看似“学不会”的内容,可能只是尚未被激活的潜能,而非既定的“短板”,这能帮人从“自我否定”转向“主动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用“小突破”积累“潜能信念”</p><p class="ql-block">潜能的坚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具体行动中验证的。比如面对一道难解题,第一次没做出来时不认定“我不行”,而是尝试拆解步骤、查阅资料,哪怕最终只弄懂一个知识点,也是对“潜能可挖掘”的一次印证。这种“小突破”会逐渐积累成“我能搞定更难的事”的信心,让“坚信潜能”从理念变成可感知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对抗“惰性与畏难”的精神支撑</p><p class="ql-block">学习中难免遇到枯燥的重复(如背单词、练计算)或复杂的挑战(如阅读、写作文),此时容易想放弃。而“坚信自己有巨大潜能”的认知,能成为坚持的心理支点——告诉自己“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挺过去就能激活更多能力”,从而减少对“难”的恐惧,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攻克难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英语老师,读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感受是:可将“潜能信念”转化为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关键抓手,让“相信潜能”从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的课堂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破解英语学习的“畏难循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常因“记不住单词”“开口怕错”等问题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没学语言的天赋”。魏书生强调的“坚信潜能”,恰好能打破这种认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记录“小进步”(如今天多背5个词、主动回答1次问题),用具体成果佐证“潜能在被激活”,替代“我不行”的消极暗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重构英语任务的“难度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长篇阅读、口语对话等“大任务”,学生易因“觉得难”而退缩。可借鉴“潜能观”,将任务拆解为“微目标”(如把一篇阅读拆成“找关键词→理解段落→翻译长句”三步),让学生在完成每一步时意识到:“原来我能做到这些,再往前一步也可以”,逐步建立“我能攻克英语难点”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强化“教师角色”的赋能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书生的观点也提醒老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做“潜能唤醒者”。比如在学生犯错时,不说“你又错了”,而是说“这次比上次多对了2个语法点,再注意细节就能更好”,用语言传递“我看到你的潜力在发挥”的信号,让学生在正向反馈中更愿意主动探索英语学习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用文中的句子来结束我的分享:每个人都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也确实都有巨大的潜能,不要紧盯着地表那点野草,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大脑深处去开采巨大的潜能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英才小学常年招收一至六年级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电话:18849665695(微信同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0872-225665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文编辑: 马依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初审:曾杰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复审:张雨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终审:李兴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