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u>文稿/君留意</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u>史料/寻乌志“司马第”史/文史馆</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u>图片/媒体/网络/手机拍</u></b></p> <p class="ql-block"><b>一栋古宅有三处不寻常</b></p><p class="ql-block"><b>.大门前的水塘不在正中央;</b></p><p class="ql-block"><b>宅的右侧,一座防御炮楼,与宅不相连,孤耸突兀;门额上方写着三个字: 【司马帝】。</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栋位于赣州寻乌晨光镇,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古宅,也是革命烈士“古柏”的出生地。当年协助伟人毛爷完成“寻乌调查报告”的古书记,就是从这走上中国红色革命的征程。</b></p> <p class="ql-block"><b>来说说这三处不寻常——</b></p><p class="ql-block"><b>【司马第】的左侧原本是山谷,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在那挖了口池塘,据说可以防沙聚财;右前方原本是一座白虎山,在与之相对应的地方建了座炮楼,以骁虎威。</b></p><p class="ql-block"><b>【司马第】这三个字与房主人古同勋有关,他官至赣州府同知,以前一般是以官阶荣号提额,所以被称为【司马第】。</b></p><p class="ql-block"><b>走进【司马第】之后,可以看到整个院落是三级平台,每级的落差将近一米,前低后高,主次有序。</b></p><p class="ql-block"><b>特别之处在于主屋的后方还围着一圈围龙屋,舒适又耐看,很难看出从门额到格局,房子的主人把守与用,文与武都刻进了古宅的每一块砖瓦木石里。</b></p> <p class="ql-block"><b>而这栋古宅真正写入全国史书的是 1930年的那个春天,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到寻乌来做调查,而协助他的人中,有“古柏”和他的妻子“曾碧漪”。</b></p><p class="ql-block"><b>他们协助毛泽东联络对象、做记录、刻蜡版、邮印,还兼职当翻译。</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在寻乌调查的前言中还点名致谢组织这个调查的寻乌党组书记“古柏”同志,并点名“郭有梅、范大明”等人提供了大量的资料。</b></p><p class="ql-block"><b>这篇“调查”后面被整理成为了5 章 39 节的长文,这也被视为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经典文本。</b></p> <p class="ql-block">当时,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古柏和爱妻“曾碧漪”结婚的时候,两人原本是想婚事从简,节省资金,但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之后,赶紧写信叮嘱古柏同志婚礼要大操大办,要借此婚礼做好宣传,让群众明白共产党是坚持自由恋爱、一夫一妻。</p><p class="ql-block">于是,古柏手写了多张结婚宣言,张贴在县城和乡镇的要道上。婚礼上,两人还当众宣读: 我们是革命道途中的伴侣,要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反对包办婚姻,反对拐卖妇女和一夫多妻,主张男女平等,自由结婚。</p><p class="ql-block">一份结婚宣言在当时的寻乌广为流传,成为提倡新婚新俗新风尚,澄清共产共妻误解的重要事件。</p> <p class="ql-block">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司马第】当中来,它左侧池塘就像给院子留了一个呼吸口,独立炮楼又像一只守望的眼,围龙抱背像是把一家人的心紧紧的凝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心定则宅稳,宅稳则家宁,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份稳,走出了一位把调查做成【寻乌百科】的“古柏”,也把婚姻写进结婚宣言当中的“曾碧漪”。</p><p class="ql-block">他们与毛泽东在寻乌写下了实事求是的开篇,至今读来依旧滚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