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文与撮影:曾昭浮 协同摄影:一同好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美篇号:37323880</b></p> <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多的晨光刚漫过小区的楼角,我和小区内几个友好的兄弟姐妹便乘座公交车,踏上了去往古猗园的路。上海秋日的风还带着夏日的热意,却不干热,像一层薄纱轻轻裹着行人,好友们心里满是对这处江南名园的期待——早听说秋日的古猗园,是将“秋”字写得最灵动的地方,既有古园的苍劲,又有秋景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穿过刻着“古猗园”三字的朱漆牌楼,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枝桠向天空舒展,像一双双托着秋光的手。叶片已染上浅黄,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青石板路上织出细碎的金网,走在下面,连脚步都变得轻盈。偶尔有一两片叶子悠悠飘落,打着旋儿落在肩头,仿佛是古园递来的第一份秋日请柬。</p> <p class="ql-block"> 往里走,便是九曲桥。桥身蜿蜒在荷花池上,秋日的荷塘虽没了盛夏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却别有一番意境。残荷的茎秆挺拔在水中,有的斜斜倚着,有的直直立着,枯黄的荷叶卷着边,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水下的锦鲤倒比夏天更活泼,红的、金的、黑的,一群群游过,尾鳍扫过水面,漾起圈圈涟漪,把倒映在水里的蓝天白云都搅得微微晃动。站在桥中央远眺,对岸的亭台楼阁被秋树环绕,黛瓦粉墙衬着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像一幅刚晕染好的水墨丹青,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顺着九曲桥下来,便到了“南翔壁”。这面照壁上刻着“白鹤南翔”的典故,秋日的阳光斜斜照在砖雕上,让那些展翅的白鹤仿佛多了几分生气。壁前的几株鸡爪槭正开得热闹,叶子红得像一团团小火苗,风一吹,叶片轻轻颤动,红影婆娑,映得照壁上的白鹤都像是要从砖雕里飞出来,朝着秋日的晴空飞去。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摸了摸照壁上微凉的砖面,仿佛能触到百年前古园的温度——那时的秋日,是否也有游人像我们一行人一样,对着这面壁,想着白鹤南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再往深处走,便是古猗园的“核心”——逸野堂。堂前的庭院里种着几株桂树,正是盛花期。远远地,就闻到一股清甜的香气,不是浓烈的香,而是像蜜一样,一点点渗进鼻腔,勾着人往前走。走近了才看清,桂树上缀满了细碎的小花,米黄色的是金桂,乳白色的是银桂,藏在碧绿的叶片间,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风一吹,花瓣簌簌落下,有的落在堂前的石桌上,有的落在青石板上,铺成一层薄薄的“花毯”。我们这些人坐在堂前的石凳上,闭着眼,听着风吹过桂树的“沙沙”声,闻着满院的桂香,连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偶尔有鸟儿落在桂树枝头,叽叽喳喳叫几声,又扑棱着翅膀飞走,只留下满院的寂静与香甜。</p> <p class="ql-block"> 从逸野堂出来,沿着回廊往前走,便到了“不系舟”。这是一座形似画舫的建筑,停在水边,船头朝着荷塘。秋日的中午,阳光正好,我们坐在“舟”内的窗边,看着窗外的秋景。荷塘里的残荷在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柳树虽已有些泛黄,却仍有几分绿意,垂在水面上,像姑娘们垂落的发丝。偶尔有一只白鹭从水面掠过,翅膀扫过水面,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转瞬即逝。我们拿出带来的茶水,就象刚泡上的一杯杯温热的桂花乌龙,茶香混着窗外的桂香,一口下去,暖意从喉咙传到心底,只觉得这秋日的时光,美好得让人舍不得浪费。</p> <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阳光渐渐变得灼热,给整个古猗园都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边。我们沿着原路往回走,再次经过那两株古银杏时,发现叶片的黄色又深了几分,阳光照在上面,像两团燃烧的火焰。路上遇到几个提着竹篮的老人,篮子里装着刚捡的桂花,说是要回去做桂花糕、泡桂花酒,脸上满是满足的笑意。还有几个孩子,追着飘落的银杏叶跑,笑声清脆,给这静谧的古园添了几分活力。</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古猗园的牌楼时,午阳已经照到了远处的屋顶上面,天空被渲染成了蓝银色。回头望了一眼那朱漆的牌楼,大家心里满是不舍——这一日的古猗园之游,没有惊心动魄的风景,却有着最细腻的秋意:是银杏叶的金,是枫叶的红,是桂花香的甜,是残荷的静,是古亭的雅。它像一位温柔的老者,用一园的秋光,轻轻讲述着江南的故事,也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秋日的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古猗园的魅力——无论春去秋来,它总以最从容的姿态,将四季的美好藏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等着有心人品读,等着游人将这份秋日的温柔,带回家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