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发展历程简说

刘华周

<p class="ql-block">清代的服饰制度有森严的等级,如皇后贵妃,妃嫔,贵妇等,以颜色、形制、纹样和佩饰等不同来体现。</p><p class="ql-block">比如皇后的服装,服饰颜色以明黄色、正红色为主,朝褂有三个款式,前后绣立龙等纹饰,领约以镂金饰宝,挂三盘朝珠,头饰可戴九尾凤冠,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p> <p class="ql-block">皇贵妃的服饰专属颜色为正紫色,朝褂图案与皇后相似但规模要小,头饰可戴七尾凤珠钗,流苏只能佩戴一侧,耳饰用二等东珠。</p> <p class="ql-block">妃嫔服饰</p> <p class="ql-block">宫女服饰</p> <p class="ql-block">而要谈起旗袍的产生,我们首先就要从清政权进入中原进行统治的时代背景说起。</p><p class="ql-block">当时,清初政权为缓和民族矛盾,对其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实行了策略性的“十从十不从”政策:</p><p class="ql-block">“男从女不从, 生从死不从, 阳从阴不从, 官从隶不从, 老从少不从, 儒从而释道不从, 娼从而优伶不从, 仕宦从而婚姻不从, 国号从而官号不从, 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p> <p class="ql-block">“男从女不从”:男性必须改穿满族服饰(长袍马褂),但女性(主要指汉族女性)可以保留明代以来的上衣下裳制(如袄裙)。这为汉族女性服饰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p><p class="ql-block">“阳从阴不从”:同样,在戏剧等艺术形式上,旦角(女性角色)的服饰可以保留汉制,这也间接影响了后世对女性古典美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娼从而优伶不从”:贱籍行业需从满俗,但演员戏服却可保留汉制,这使得传统服饰美学得以在舞台上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种“从”与“不从”的张力中,满汉文化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交流与融合过程。</p><p class="ql-block">汉族女性的袍服(最初是宽松的)开始慢慢吸收满族旗女袍服(如您提到的“便袍”“衬衣”)的裁剪、纹样和装饰工艺,逐渐随时代变化,为现代旗袍的诞生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从清代袍服到现代旗袍,旗袍之美,并非源于清代宫廷制度的森严,而是源于其打破束缚、融合创新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解放与简化 (20世纪初)</b></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废除。女性寻求解放,开始效仿男子穿长袍。早期的旗袍(或称“旗袍裙”)参考了满族女性的袍服和西方剪裁,开始收腰,展现女性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融合与创新 (1920—1940年)</b></p><p class="ql-block">这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它彻底摆脱了旧式袍服的宽平直特点,吸收了西方审美和立体剪裁,变得合体修身,开衩变高,袖长变化万千(无袖、短袖、长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含蓄与性感并存的线条美。</p> <p class="ql-block">符号与象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旗袍已成为中国和中国女性的文化象征。它代表着: </p><p class="ql-block">· 东方韵味之美:高高的立领、精巧的盘扣、流畅的斜襟、诱人的开衩,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东方美学的含蓄与雅致。 </p><p class="ql-block"> · 曲线之美:它贴身而不紧身,如同第二层皮肤,优雅地勾勒出女性的身体曲线,被誉为“最能体现东方女性气质的服装”。 </p><p class="ql-block"> · 融合之美:它本身就是满汉文化、中西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旗袍源于清代满族女性的便服袍褂,在挣脱了“等级分明、繁复细琐”的制度枷锁,并在“十从十不从”所创造的文化缝隙中汲取了汉族的审美元素。在近代化的浪潮中,通过融合西方剪裁,最终升华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既含蓄又性感、既能代表民族身份又风靡全球的独特服饰美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旗袍从历史的规制中走来,却最终成为了打破规制、彰显个性与自由的象征。这正是其魅力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