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撇港、小撇港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冰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撇港是江苏省南通市小海镇的一历史地名,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地名,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乾隆年间(约1736-1796年),彼时的南通军山以东江岸,已延伸至大撇港与芦潭港一线。岁月流转,长江主泓道南移,昔日的入江港口逐渐蜕变为内陆河道,最终形成了今日南北走向的大撇港河。这条河流,曾是连接长江与内陆的重要水道,至民国初年,因成为交通运输要到而逐渐成为比较有名气的村镇。</p><p class="ql-block"> 1919年,张謇主导,规划建设通启公路,该路穿越大撇港,并在大撇港河上改建公路大木桥。通启公路沿着南通城东的南川河南岸蜿蜒前行,南川河历史悠久,向东直通小海镇。尽管从陆洪闸至小海镇的一段因江岸坍塌与人为干预而变得狭窄,甚至可能断流,但从清末的地图上,仍能隐约窥见西马桥以东南川河的历史残存河道。昔日,南川河与大撇港河紧密相连,我儿时记忆中,从陆洪闸老街东头出发,沿通启路向东,经西马桥、东马桥,直至营船港河,一条河流蜿蜒其间,通启路营船港桥北,一条东西小河与十八弯小河相通,再汇入大撇港河,大撇港河继续东行,与小撇港相连,最终与通启路和小海竖河交汇。</p><p class="ql-block"> 大撇港河,自古以来便是地域行政的界河。民国30年(1941年)10月,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小海镇现属境域内,大撇港河西为通一区,河东为通八区。1949年2月,小海镇迎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县设立紫琅区,小海乡应运而生,小海镇成为紫琅区区公所所在地。1955年5月,大撇港河西通启路以北的区域划归东沙乡,沿用至今。大撇港河还曾是小海四大队与十九大队的界河,河西通启路南为19大队,同时也是小海镇与观音山镇的界河,河西通启路北则属观音山属地。</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1949年的南通,农田灌溉全赖水车,尚无专用排灌机械。大撇港河边,望海台西侧,1959年夏,政府在此兴建了一座大型灌溉站,灌溉渠宽广,总渠向东延伸至小海镇,向南至12大队,向北直至杭家埭。大撇港河东侧,沿河道有一条南北土路,向南直达通启河,向北通达杭家埭。然而,60年代末,因大撇港河流在4大队3队往南与19大队之间被填平,这条路也随之消失。老人回忆,灌溉站所用石料,正是拆毁大撇港河西石牌坊大墓所得。</p><p class="ql-block"> 在老通启路大撇港桥北200米处,大撇港河分岔向东向北的交界处,有一座由几块木料搭建的南北向小桥,名为龙潭桥。此桥狭窄异常,听父亲讲述,他儿时上学过桥,遇风雨天,孩子们只能爬行过桥。龙潭桥连接的土路向北可至杭家埭、韩湘坝等地。龙潭桥之名,源于大撇港河在此处突然90度转弯,河水冲刷形成深潭,人称龙潭。</p><p class="ql-block"> 龙潭桥东700米处,还有一座小木桥,是葛家圩通往通启路的通道,时称张虎家桥。此桥简陋至极,当年日本鬼子上岸后,难以过桥向北。桥南侧,沿通启路的洞子坝往东,仅居住张云老家、葛祖怡、张汉清和张汉明等四五户人家。后来,桥南住户渐增,张汉明还开设了小店,此地逐渐热闹起来。人们认为,西边为大撇港,此地便称小撇港,久而久之,小撇港之名便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24日,部分群众前往南通小海大撇港地主陈汉亭家借粮,实则因饥荒欲食“麻雀饭”,却被误认为游击队,遭汉奸出卖给日本人,14人惨遭枪杀于小撇港东港边,被挖坑掩埋。后尸体被各家属挖回收敛,此事载于《南通抗战大事纪要-1938年》。</p><p class="ql-block"> 分田到户前,大撇港所在的4大队4队集体仓库后,有一条残留的50米长小河,此河原向东至张思冲家后,再向西北勾通后港里,因此北边田地得名港北田。仓库前通启路南侧,即原大撇校旧址北侧,留下的小河原本一直通到东港。在这条小河南边,间隔100米,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也连通东港。紧邻小河北侧,总参测绘局于1954年埋石造标,建起一座高度32米的钢制测绘塔,本地人称之为“楼子”,往东说启海话则称为“望海台”。文革期间,大队进行耕地方整化,村里南北主干道由这条河上的“进圩(于)坝”(鲫鱼坝-南通话同音)向东移直。原来南北走向的路是沿着所有园沟外一直通到4大队1队的崔家南边拐弯的。</p><p class="ql-block"> 老通启路小撇港处无桥,洞子坝往南不远处河流分岔,形成一个大夹巷,位于4大队5小队范围内。58年大跃进年代,以妇女为主开挖的三八河未能延伸至四大队,未与东港连接。不知何故,未完工的三八河北段成了废地,不在可耕地面积内。农业学大寨时,这些废河床被堤岸填平,增加了计划外耕地,粮食产量尚可。</p><p class="ql-block"> 1979年,小撇港河重新开挖(略向西移),成为4队和5队的分界河。挖河时,张家祖宅被劈开,挖出一窝家蛇被民工打死。尽管河已挖成,但仍未与南边的三八河连通。河上建起一座水泥楼板桥,不知何故,桥西南侧少铺了一块水泥楼板,使此桥成为残桥。断头河与残破桥似乎彻底破坏了张家的风水,此后几年,张姓一族陆续有3个未成年儿童淹死河中,最诡异的是,一对堂兄妹,一个7岁一个2岁,在前后两年的前后一天的夏天淹死在同一地点。还有2个成年人前后没几年都在外面遭遇意外重伤断了脊椎骨而亡,还有3成年男人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老一辈人的记忆已逐渐淡去。曾经的村落、河流、地名已消失无踪,儿时记忆中的模样只能在梦中追寻。村落沟渠、斑驳的老屋宅院已被夷为平地,农田变成了现代住宅小区,老通启公路已变为贯通东西的通沪高架大道。那里曾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如今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南通在不断变化,如同崭新的纸张覆盖了旧日的一切痕迹,历史地名或许终将只存于字里行间与人们的记忆深处。但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些老地方,它们就未曾真正消失,已成为了当地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与乡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