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七人的五十周年历程 </p><p class="ql-block"> 赵华 張金山 李仁安</p><p class="ql-block"> 在五十周年聚首的时刻,我们十七人回望往昔,虽平凡却又不凡。1975年9月22日,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兰州军区空军各部队中,二十二名新战士被选中,成为飞行学员的候选人。那天,我们齐聚甘肃夏官营的兰空大院第一招待所,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静待空军下达前往航校报到的命令。我们,都是1974年底入伍,在兰空各部队崭露头角的新兵。</p><p class="ql-block"> 以往,飞行学员的选拔是从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优中选优,但那一年,情况却大不相同。应届毕业生的体检合格率低得可怜,远远无法满足空军对飞行学员的需求。于是,空军选飞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1974年底入伍的新兵中挑选。就这样,我们这群人,因缘际会,踏上了这条不同寻常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在兰空大院的日子里,高副参谋长成了我们的“管理首长”,他细心照料着我们这批新兵。我们在招待所里住了五天,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与不安。第三天,一位处长带着命令而来,宣布了五人前往航校报到的命令。那天,他们五人坐上了面包车,由一位兰空参谋陪同,踏上了前往航校的火车。而我们,剩下的十七人,则继续留在兰空,等待着未知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第五天,我们等来了那个命令:我们被航空兵测量团定向接收了。那天中午,高副参谋长为我们设下了送行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期望与祝福:“你们是即将翱翔在祖国蓝天上的雄鹰,愿你们展翅高飞,不负韶华。”唐斌在他身旁,接过他夹来的鸡翅,回敬了高副参谋长一个鸡头,笑道:“您是我们的领头首长,我们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那一刻,欢声笑语中,我们共同举杯,向首长致以最诚挚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第六天,午后,我们背起行囊,提着行李,登上了一辆大巴车。大巴车缓缓驶向榆中机场的停机坪,那里,一架属于航空兵测量团的飞机正静静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逐一将行李和背包搬上飞机,心中既有对未知旅程的好奇,也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就这样,我们十七人,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启了属于我们的非凡故事。长到这么大,我们都是第一次坐飞机呢!要乘机出行时,大家眼中闪烁着兴奋与神秘交织的光芒,那股子激动劲儿简直要溢出来,满心都是欢喜,别提有多开心啦!</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飞机的舱门缓缓关上,紧接着,发动机那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便钻进了我们的耳朵。能感觉到飞机在一点点地移动,它慢悠悠地滑行着,最终驶入了跑道。刹那间,发动机的轰鸣声陡然增大,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被唤醒,飞机猛地冲向天空,起飞了!可我们连目的地是哪儿都不知道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稳稳降落。我们赶忙拉住一位地勤人员询问:“这是哪呀?”对方笑着回答:“是西安。”来接我们的领导是惠敬儒,他热情地把我们安排在了通校招待所住下。第二天午后,我们提着各自的行囊,迈着轻快的步伐朝西郊机场走去。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城固机场。此时,城固机场正下着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大家从飞机上卸下自己的行囊,一件件装上了一辆大巴车。大巴车载着我们来到了一栋灰色的小筒子楼前,大家纷纷拿起各自的东西,上了二楼的三间大房子。原来,在我们到达之前,各自的房间就已经安排妥当,还分了三个班稍休整。集合,沈队长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情况介绍:“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这里属于陕南秦巴地区;而我们驻扎的部队,是三军唯一的航空兵测量团……”</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一批和我们怀揣着同样使命的人来到了这里,后来大家亲切地戏称他们为“黄浦一期”,而我们则为“黄浦二期”,当然,后面还有“三期”。为了我们这十几个人,部队临时组建了一个特训教导队,结构十分简单,只有一个正队长、一个副队长和三个教员。他们分别是:队长沈仲清,同时兼任教员;副队长张全义,也兼任教员;机械主教员巨维和,照相主教员陆月真、朱丛林。从此,我们便开启了严格而紧张的特训生活。每天清晨,伴随着清脆的哨声,我们开始早操;</p> <p class="ql-block">白天,在教室里认真上课;晚上,还要参加晚自习。有时候,还会突然响起紧急集合的哨声,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新兵连时那种紧张有序的生活节奏。我们这群不到20岁的小伙伴,个个都生龙活虎,精力充沛得像小太阳。大家很快融入了这个小集体,彼此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相互包容,共同朝着目标努力前行。在紧张且高强度的学习历程中,我们遭遇的是填鸭式教学。时光匆匆,几个月转瞬即逝,大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硬生生地将空气动力学、机械力学、热力学、飞机结构、发动机原理,及光学成像、高空摄影中空气杂质的折射、照相设备原理工程等繁杂的知识,一股脑地塞进了自己的脑袋里。而后,我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成功通过了严格的毕业考试。尽管成绩各有高低,但无一例外,都达到了毕业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一排左起:寇银山(陕西) 刘春养(广西)程力勇 (北京) 雷志强 (陕西)唐 斌 (广西)</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吴永秀 (河北)刘兆培 (上海)教员陆月真 队长沈仲清 教员巨维和 副队长张全义 李仁安(湖北)</p><p class="ql-block">三排左起:張金山 (河北) 金光义(江西)張来义(江西)赵华(河北)刘效俊(陕西)崔秀武(上海)陈伟林(上海)廖大华(上海)李惠云(上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群人,是团里特意定向培养的空中机械师与空中照相师。毕业后,我们被分别分配到了航空兵测量团机务大队的一、二、三中队。初到中队,每个人都幸运地拥有了一位传帮带的师傅。从飞行前的精心准备,到飞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再到遇到特殊情况时的应对处置,甚至是飞行动作的精准把控,师傅们都耐心细致地传授给我们。</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月填鸭式的手把手教学与带飞实践,我们终于迎来了放单飞的时刻。那一刻,每个人都仿佛破茧成蝶,能够独当一面,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彻底解决了航空兵测量团空中机械师、照相师短缺的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知道,按照常规流程,培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合格空中机械师和照相师,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而我们,仅仅用了一年。这群看似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因为我们是一群勤劳好学、吃苦奋进、积极向上的不凡之人!</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充满了不同的经历与遭遇。在不断地磨砺与成长中,我们默默地为中国航测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抗洪救灾时的紧急驰援,还是大漠中的艰难空中救援;无论是国家重大试验的现场和空中保障,还是新预警机的探索性试飞;无论是重大工程的航测任务,还是珠峰、乔戈里峰的精准测绘,都能看到我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多人多次受到过上级组织的表彰:荣立了集体三等功,个人也多人多次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我们,无疑是一支坚不可摧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1985年9月19日这一天,却成了所有航测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19时25分,伊尔十八236飞机腾空而起,仅仅十分钟后的19时35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整个航测团山上山下陷入了一片狼藉。那段往事,至今仍让人不堪回首。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那时,恰逢大规模裁军浪潮汹涌而来,是继续坚守还是无奈离去,如同两把利刃,悬在了每个人的心头……面对这残酷无情的现实,大多数人陷入了迷茫与无助,那时的氛围,人心仿佛一盘散沙,难以凝聚!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人的定力与意志才得以最真实的展现!同时,每个人背后那错综复杂的联络网也浮出水面,成为决定去留的关键因素,这便是现实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从那时起,随着百万裁军计划的推进,部队经历了大规模的整编与变革,老旧飞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裁员缩编成为必然。在我们这十七人的小团体中,十三人告别了军营,而剩下的四人则各奔东西,前往不同的部队,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在这十七人中,有试飞英雄“雷志强”,他为了空军装备的现代化,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北京航空博物馆的英烈墙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的多位同学,在飞行中遭遇紧急情况时,凭借着扎实的飞行技能和冷静的头脑,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功挽救了飞机,为飞行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十七人中,飞行时间最短的也超过了十年,最长的则一直飞到了退休。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付出!我们这群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颗对祖国赤诚的心!2025年9月29日,将是我们十七人共同踏入航空兵测量团五十周年的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白驹过隙,匆匆间,同学们竟已携手走过了五十载春秋。遥想当年,我们自五湖四海的部队那一刻的相聚,仿佛是命运巧妙的安排。我们同吃同住,共学共进,彼此间的互助与学习,悄然间编织出了一段段深厚的情谊纽带。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到历经半个世纪风雨洗礼的老者,我们的青春虽已不再,往昔的辉煌也随风而去,但留下的,是那些镌刻在心底的珍贵回忆。青春,那是一段稍纵即逝却值得用一生去回味的时光。尽管岁月的风尘或许已悄然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那份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却如同陈年佳酿,越品越醇,历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2016年夏相聚在韩城:左起寇银山 刘效俊 廖大华 赵华 李仁安 唐 斌</p> <p class="ql-block">2018年春相聚在“西安饭莊”画册发行的现在:左一李仁安 刘春养 刘效俊 李惠云 張金山 寇银山 唐 斌</p> <p class="ql-block">2018年春夜游钟楼:左一寇银山 張金山 赵华 李惠云 李仁安 刘春养 唐 斌</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巧遇西藏拉萨:左李仁安 張金山</p> <p class="ql-block">2018年金秋10月相聚在桂林“龙脊梯田"前排左一:刘春养 崔秀武 李西侠(效俊夫人)秦钰 (银山夫人) 郭薇(赵华夫人)</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唐 斌 寇银山 李惠云 赵 华 刘效俊 李仁安</p> <p class="ql-block">2018年金秋阳朔的下午:左一催秀武 李惠云 刘效俊 赵 华 李仁安</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重逢在成都:左一張金山 李仁安 寇银山 刘效俊 赵 华</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成都:張书良(左一)在老领导热情豪迈的气氛中,我们大家吹起了冲锋号,开心十刻……</p> <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張金山 李仁安专程前往桂林探望病中的刘春养:左一刘春养 李仁安 張金山 唐斌(从全州赶来桂林汇合)</p> <p class="ql-block"> 自桂林返回后,李仁安张金山他俩对刘春养的境遇展开了讲述,其身患重大疾病却缺乏医保保障的现状令人揪心……同学们经深入交流后达成共识,一致决定在二期战友中发起向刘春养提供经济援助的倡议。毕竟,面对他如此严重的病症,仅凭我们这些人的是远远不足解决得了他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在此情形下,身处西安的同学积极行动起来了,他们当面向机务大队政委、原一中队老指导员徐永贤,原团政治处主任薛维勤以及机务大队大队长曹守林详细汇报了相关情况,当场便赢得了各位领导的认可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在徐永贤、张书良、詹官权等老中队长老指导员的倡导下,机务一中队战友群体中迅速发起了向刘春养奉献爱心的倡议。此倡议亦得到了原航空兵测量团老政委郑大发-的鼎力支持和热情推动。短短数日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友情谊汇聚,便募集到爱心捐款 1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刘春养医保报销及家庭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让他及其家庭在困境中能够获得有力的支撑,也为后续的治疗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更为传递爱心与互助精神树立了典范,激励着更多人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伸出援手,共同汇聚力量以应对生活中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1日参加中国航测兵“爱心行”聚会兰州,黄河边合影:左一唐 斌 寇银山 刘效俊 赵 华 李仁安 吴永秀</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2日相聚在甘肃天祝:前排左一对应李仁安夫人 唐 斌夫人 吴永秀夫人 赵 华夫人 寇银山夫人 刘效俊夫人</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李仁安专程广州看望病中的左二唐 斌</p> <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它能冲刷走岁月的痕迹,却冲不淡我们之间那份坚定不移的情感。战友间的深情厚谊,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战友的幸福与安康,也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牵挂与追求,被我们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在红旗下,成长在军营中,祖国的强大,有我们的一份足迹与贡献。铁血丹心凌云壮志,无怨无悔筑军魂!让我们共勉!</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9日于第二故乡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