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26号,新西兰之旅第十五天。今明两天我们计划细细地看看奥克兰这个城市,品味一下新西兰大城市的繁华与节奏。</p> <p class="ql-block"> 早起绕着酒店旁边的小湖晨跑锻炼,惊异地发现了一个佛教寺庙——圣恩佛院,估计这个社区居住着不少华人,把家乡故地的信仰也带到了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 晨曦中的湖边树林除了婉转的鸟鸣,安静的只有风声。</p> <p class="ql-block"> 湿地上觅食的澳洲紫水鸡。</p> <p class="ql-block"> 今天第一站是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博物馆建于1929年,庄重典雅,是一座宏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博物馆坐落在奥克兰市中心的奥克兰域山丘上,俯瞰着怀特玛塔港,是为了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冲突中牺牲的新西兰军人而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原始建筑是希腊神庙式的大厅,1990年起做了现代转型设计,首席建筑师是Noel Lane设计了标志性的中庭,彻底重塑了内部的流动感和空间体验。</p> <p class="ql-block"> 纪念大厅庄严肃穆,穹顶上有精美的雕刻,墙上刻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阵亡将士的姓名,让后世子孙铭记英雄。</p> <p class="ql-block"> 除了纪念两次世界大战,馆里也纪念那些为争取毛利人土地和政治权利而英勇斗争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有一个专门介绍毛利人文化的毛利会堂,定时向游客开放表演,用歌唱、舞蹈来展示他们古老的传统和坚韧与奔放的民族性格。整场演出用毛利语和英语,许多介绍只能勉强听懂,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演员叙述的理解,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鼎力推广,赢得了所有游客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奥克兰天空塔,高达328米,是奥克兰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最高建筑,1997年8月3日正式开幕,至今仍是南半球最高的独立式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红嘴鸥也挤在人群里等着来往行人主动投喂,或者捡拾游人掉落的面包渣。</p> <p class="ql-block"> 游荡奥克兰一天,微信运动步数都两万多步了,必须吃顿大餐犒劳一下自己,最美味的当然还是家乡菜。</p> <p class="ql-block"> 9月27日,今天是在新西兰的最后一天,有点不舍。早起,再绕湖晨练,周末晨跑的人多了许多,一路上有不同肤色不同族裔的人不停地打招呼,问候“morning”。</p> <p class="ql-block"> 许哥提议上午去逛逛中国城,下午去植物园🌴🌿☘️🌺🌸🌼又是丰富多彩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没来新西兰之前就知道有很多中国老人随子女移居后,会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蔬菜,自己吃不完就拿出来卖,果然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最期望的闲逛宝地——奥克兰植物园,不知道会有多少神奇植物们和我初见。</p> <p class="ql-block"> 开始一场与植物的约会吧,正式认识一下它们。</p> <p class="ql-block"> 开花的迷迭香。</p> <p class="ql-block"> 斑痕芦荟,芦荟科。</p> <p class="ql-block"> 小苍兰铺就的小径。</p> <p class="ql-block"> 喇叭百合,鸢尾科。</p> <p class="ql-block"> 亮毛蓝蓟,紫草科。</p> <p class="ql-block"> 纯正的亮蓝色,是珂儿妈最爱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大吴风草,菊科。</p> <p class="ql-block"> 头状芦荟,芦荟科。</p> <p class="ql-block"> 螺旋芦荟,芦荟科。</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神奇的自然形态,规则的秩序感这么美!</p> <p class="ql-block"> 火炬花。</p> <p class="ql-block"> 帝王花,山龙眼科。第一次亲见这么有气势的花朵,根本藏不住的豪横霸气!</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蓝铃花,百合科。</p> <p class="ql-block"> 中国旌节花,旌节花科。像不像娘娘头上随步轻摆的步摇。</p> <p class="ql-block"> 海棠樱花花开满树成华盖。</p> <p class="ql-block"> 新西兰银蕨,桫椤科。新西兰的国宝植物,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的叶片图案也随处可见,衣服、水杯、餐具、店招等各个地方,都能见到银蕨叶图案。这种本土特有的古老蕨类植物,能够长成高大的树状,它的叶片背面泛着银光,传说在月夜里能为回家的人指引道路。</p> <p class="ql-block"> 鹿角蕨。一颗丛生的巨大鹿角蕨依附在粗壮的树干上,都显得娇小玲珑了。</p> <p class="ql-block"> 美味胡刷椰(Nikao),棕榈科。这是唯有新西兰才有的棕榈品种。</p> <p class="ql-block"> 长成巨物之后,大肚子越发明显。</p> <p class="ql-block"> 林木深深。</p> <p class="ql-block"> 正赶上奥克兰市在植物园举办mini马拉松,我们也正好饥肠辘辘,壮着胆跟着许哥去免费蹭吃蹭喝,志愿者热情好客,热狗管饱。</p> <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继续逛。</p> <p class="ql-block"> 银币铁线莲。珂儿妈已经是半个植物专家了,准准地认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花蕊确实很具铁线莲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菜薊,菊科。</p> <p class="ql-block"> 蓝盆花,川续断科。</p> <p class="ql-block"> 早安广州!</p> <p class="ql-block"> 新西兰之旅完美收官!从南半球带着残雪的初春,回到了北半球花城尚存夏日余温的初秋,为爬库克山冰川准备的羊毛袜和重装登山鞋穿不住了,实实在在地踏上回家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