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们来到乐山大佛景区。红墙黑瓦在微光中显得格外沉静,屋檐下那块“佛法东来”的牌匾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千年来信仰的流转。两侧对联一静一动,“大江东去”四个字如浪涛奔涌,而门内绿树成荫,又将人拉回此刻的安宁。跨过门槛,仿佛踏入了一段被时间沉淀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径前行,一面巨大的“佛”字石刻赫然矗立在岩壁之上。那字如钟鼎般厚重,笔画间透出力量与虔诚,斑驳的痕迹像是风雨写下的经文。周围的小字与纹路隐约可辨,像是无数信徒低声诵念的回响。我驻足良久,竟觉得那字不只是刻在石头上,更像是从山体深处生长出来的信仰本身。</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一座宏伟的红色牌坊横亘眼前,顶端莲花造型在灰蒙的天空下依然熠熠生辉。两侧金孔雀展翅欲飞,仿佛随时会鸣叫出吉祥的音符。牌坊之后,树木层层叠叠,远山如黛,云气缭绕其间。阴沉的天色非但没有压抑感,反倒为这片圣地添了几分肃穆与神秘,仿佛天地都在为这份庄严静默。</p> <p class="ql-block"> 细雨悄然落下,我撑起伞,站在广场中央。传统风格的建筑在雨中轮廓柔和,“集仙大观”四字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远处高楼与山峦交错,现代与古老在此刻悄然对话。行人稀疏,脚步轻缓,雨水在地面积水处泛起涟漪,整个空间像被按下了慢放键,连呼吸都不由得放轻了。</p> <p class="ql-block"> 穿过雨幕,一座巨大的莲花雕塑静静盛开在广场中央。粉白渐变的花瓣如云霞凝成,托起一方清净世界。石质基座与花坛线条简洁,却与自然融为一体。阴云低垂,却不减其圣洁,反而让这朵石莲更显孤高。我绕行一周,仿佛听见了无声的梵音,在心头轻轻荡开一圈涟漪。</p> <p class="ql-block"> 走到“乐山大佛游客中心”的牌坊前,我们运气还不错,雨停了,阳光初霁,老伴站在阳光与树影之间,我为她拍照留念。同行中也有不少游客中有人翻看地图,有人仰头拍照。中式飞檐在雨后初晴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路灯静静伫立,像守望者。这里既是起点,也是过渡——从尘世步入圣境的门槛,每一步都带着几分敬畏。</p> <p class="ql-block"> 码头上人声渐起,游船静静停靠在江边。河水缓缓流淌,倒映着远处的城市轮廓与连绵青山。我踏上甲板,看红旗在风中轻扬,船身微微晃动,像是大地的一次温柔呼吸。江面如镜,山影沉静,我们正驶向那尊千年不动的巨佛。</p> <p class="ql-block"> 游船缓缓前行,两岸青山如屏风展开,古老的岩壁与现代楼宇在视线中交替浮现。游客们倚栏而立,或拍照,或静默远眺。江水宁静,天空却依旧阴沉,仿佛天地间正酝酿一场无声的对话。而我知道,前方那尊面朝三江的巨佛,已等待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 我与老伴站在船头,红衣在灰暗天色中格外醒目。我们笑看远方,城市轮廓在水雾中若隐若现。那一刻,我们不是在看风景,更像是在与一段历史对望。这趟水上旅程,不只是地理的移动,更是心灵的靠近。</p> <p class="ql-block">老伴站在船尾,手持一面中国国旗,迎风展开。河水浑浊,波澜微起,她的身影在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显得格外坚定。那面红旗在阴天下依然鲜亮,像一团不灭的信念。我忽然明白,信仰与家国,有时就在这静默的一瞬里交汇。</p> <p class="ql-block"> 船行至山崖之下,众人纷纷抬头。绿意覆盖的岩壁上,隐约可见红色的古建遗迹,像是时间遗落的印章。有人举起相机,有人轻声惊叹。这不仅是自然的壮美,更是人文的延续——山河不语,却早已刻满了故事。</p> <p class="ql-block"> 崖壁陡立,植被茂密,河流在脚下蜿蜒如带。岩石层层叠叠,像是大地的年轮。抬头望去,天空被切割成狭长的一线,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站在这里,人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渺小。</p> <p class="ql-block"> 栏杆外,几位游客正凝视着岩壁上的佛像。那些雕像虽经风化,却依然庄重。有人举起手机,有人默默合掌。绿树在风中轻摇,仿佛也在聆听千年前的梵音。这一刻,信仰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眼前这尊静默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 山崖之上,一尊巨大的红色岩石雕像静静矗立,部分被藤蔓覆盖,像是自然与信仰的共生。岩石纹理如经文镌刻,层层叠叠,诉说着岁月的重量。它不言不语,却让所有仰望者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雕像前,人们纷纷停下脚步,举起手机拍照。那庄严的面容在镜头中显得更加宏大,而我们则显得如此微小。有人轻声说:“它看过多少春秋了?”没有人回答,但答案似乎早已写在风里。</p> <p class="ql-block"> 回到岸上,老伴拿着在游船上拍的照片,笑容恬淡。湿润的地面映着树影,行人悠然走过。这一刻的宁静,像是整段旅程的注脚——在喧嚣与神圣之间,总有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 花园深处,一尊青铜雕像静立于绿荫之中。阳光穿过树叶,在它身上洒下斑驳光影。那姿态优雅而沉静,仿佛在冥想,又仿佛在等待。我轻轻走过,不愿惊扰这份属于时光的独处。</p> <p class="ql-block"> 树林深处,一座古塔静静矗立,塔身布满佛像雕刻,层层叠叠,宛如通向天界的阶梯。塔顶装饰精美,基座纹路繁复,每一道刻痕都是匠人用心写下的祷告。它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p> <p class="ql-block"> 利用自然山体延伸雕刻的170米露天睡佛,南端为佛头,北端为佛足,中间植物覆盖披身,象征释迦牟尼涅槃,为世界最大山中睡佛。</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东方佛都”门前,巨大的佛头雕像俯视众生,门楣上“东方佛都”四字庄重醒目,红灯笼在风中轻晃。脚下的红砖被雨水洗得发亮,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信仰的脉络上。这里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心灵的归位。</p> <p class="ql-block"> 石窟入口幽深,上方“佛”字赫然,两侧红灯笼如守护者般悬挂。绿植缠绕石壁,青苔斑驳,几盆盆栽静静摆放,像是有人日日照料。这不仅是洞口,更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扉。</p> <p class="ql-block"> “地宫入口”的指示牌立在绿意之中,四个小图预示着内部的神秘景象:红光映照的石窟、静坐的佛像、参观的游客……它像是一封邀请函,邀请我们走进大地深处,聆听那些被封存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洞穴中央,巨佛安坐,双手结印,神情宁和。四周浮雕精美,红灯笼洒下柔和光晕,一名女子立于佛前,身影渺小却坚定。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信仰,就是明知自己微小,仍愿仰望。</p> <p class="ql-block"> 岩壁上,一排排佛像静静伫立,手持法器,姿态各异。他们不言不语,却用千年的沉默讲述着慈悲与智慧。雕刻的每一道线条,都是匠人对永恒的追问。</p> <p class="ql-block"> 洞中守护神的石雕威武挺立,铠甲鲜明,长矛在手,背景浮雕波澜壮阔。红灯笼照亮空间,前方绳索围栏提醒着敬畏的距离。他不是神,却守护着这片神圣。</p> <p class="ql-block"> 暖光映照下,洞窟中的佛像端坐如初,袈裟纹路清晰,面容宁静。游客仰头凝望,仿佛在与历史对视。那一刻,时间静止,唯有心灵在缓缓下沉,沉入那份久违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另一处洞穴中,石雕人物手持物件,背景海浪翻腾,红灯笼高挂,前方立着告示牌。现实与象征在此交织,仿佛提醒我们:信仰之舟,亦需在风浪中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一面巨幅浮雕墙铺展眼前,中央佛像端坐,周围小佛与信徒环绕,色彩虽经岁月仍依稀可辨。红灯笼照亮石壁,庄严感扑面而来。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信仰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石窟全长一公里,容纳万尊佛像,涵盖汉传、藏传及南传佛教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石窑群”,采用整山原石雕刻,还原唐代“林隐千佛,洞中百窘”。联合国专家评为自然与人文融合典范。导游为大家详细讲解地洞中万余件佛、菩萨、罗汉雕像的名字和由来,以及应该如何正确拜佛。乐山行不但饱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更是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滋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