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骑车入园,秋意正浓。北岭山公园静谧如诗,石砌矮墙旁“北岭山公园”几个大字在阴云下更显庄重。沿着健康步道前行,绿树成荫,蓝漆小径蜿蜒如溪流,仿佛将人引入一片城市中的桃源。远处高楼若隐若现,却并未打破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那方厚重的石刻,像是大地吐纳的第一声低语。没有喧嚣的欢迎,只有沉默的命名,将“北岭山公园”四字深深嵌进山脚的呼吸里。抬头望去,浅黄楼宇藏身树影之后,窗格整齐如旧日信笺,写满寻常人家的晨昏。天色阴沉,却不压抑,反倒让绿意更显鲜活——新叶与老枝交错,光影在叶隙间轻轻打盹。我推车缓行,仿佛踏入的不是公园,而是一段被城市遗忘的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绿色指示牌立于浓荫之下,“健康步道”四字被晨露浸得发亮,箭头指向林深处。这名字朴素得可爱,像是给匆忙生活开的一剂温和药方。步道不宽,蓝漆绘出的波纹在脚下流动,真如一条伏地的小溪,引人向前。两旁草木葱茏,枝叶交错成拱,偶有风穿行,便抖落几声鸟鸣。走在这里,脚步不自觉就慢了,心也跟着平缓下来。</p> <p class="ql-block">小径如带,缠绕山腰。蓝纹地面像谁不经意洒落的颜料,又似童年梦里的河床,载着记忆缓缓流淌。右侧红亭半隐林间,有人倚栏小憩,身影融在绿意里,不动声色便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远处小路渐细,没入树影深处,仿佛通向某个只属于清晨的秘密。这一刻,城市被树影层层滤过,只剩微风拂面,和鞋底轻碾地面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途经劳动广场,两尊金色劳作者雕像默默诉说着时代的记忆——一位挑担,一位执铲,姿态朴实而有力。再往前,犀牛广场上巨大的石雕犀牛低首伫立,肌理分明,仿佛从远古走来。圆形底座与红灰地砖映衬出肃穆之气。</p> <p class="ql-block">广场开阔,地面铺得齐整,像一本摊开却未落字的册页。那“劳动广场”的红字圆标,像一枚年代久远的徽章,别在大地的胸口。树影斑驳,洒在空地上,几位老人缓步踱过,身影被拉得悠长。他们不说话,只是走,仿佛在用脚步丈量这片被命名为空间的记忆。金像静立前方,一男一女,一个挑担,一个执铲,衣褶在风中凝固成力量的形状。他们不看游客,只面向前方,像是仍在奔赴某个早已完成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石犀伏地,头颅低垂,角如断刃,肌理如刻。它不咆哮,不奔腾,只是伫立,像从地底浮出的远古魂魄。石面光滑,映着天光与树影,仿佛岁月已在此沉淀千年。它脚下的基座是圆形的,与红灰相间的地砖构成一种仪式般的秩序。积水倒映着它的轮廓,云影掠过,那影子便微微晃动,似在呼吸。</p> <p class="ql-block">雨未落,地上却已有水洼,恰好收下犀牛的倒影。那一刻,它不再只是石头,而成了天地间的守望者。头顶阴云低垂,远处楼宇模糊,唯有这巨兽,静得让时间也放轻了脚步。它不说话,却比任何碑文都更沉重——那是土地的记忆,是山林对过往的凝视。</p> <p class="ql-block">两尊金像立于草地中央,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神祇,只是寻常劳动者的缩影,金色在阴天里并不刺眼,反而透出一种温润的暖意。他们站在这里,应该是在种植或者收割中草药,为了中国中医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树影围拢,仿佛为他们撑起一片私密的天地。这组雕像不宏大,却最动人——它说的不是奋斗,而是生活本身。</p> <p class="ql-block">雕像描绘的是一家四口,父亲推着自行车,母亲怀抱孩子,另一位女性牵着小女孩的手。他们静默地站在红底座上,像某个寻常清晨的定格。没有口号,没有姿态,只有最朴素的温情。这组青铜色的身影,在树影间低语着城市的过去——那时生活简单,脚步踏实,爱意藏在推车的吱呀声里,藏在母亲轻拍婴儿的掌心。</p> <p class="ql-block">推着独轮车的男子雕像独自立于一隅,车上满载货物,肩颈肌肉紧绷,仿佛正穿越风雨。他的姿态不是表演,而是重演——重演那个靠双手撑起日子的年代。风吹过林梢,掠过他肩头,像是岁月轻轻拍了拍这位无名的劳动者。他的存在,让这片绿地不只是风景,更是一本摊开的史书,写满了沉默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一块巨石静卧路边,红字“海泊河公园”赫然其上,旁边蓝标‘’中国•青岛市北”清晰可见。这石头不显眼,却承载着一段被地铁1号线建设唤醒的记忆。当年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工人们在这片山脚下挥汗如雨。如今草木重绿,旧痕隐去,唯有这块石头,像一位守口如瓶的长者,把艰辛悄悄刻进年轮。</p> <p class="ql-block">湖光渐现,小西湖水波不兴,中式亭台倒映水中,飞檐翘角如画中景致。姊妹亭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的朱红屋顶与白柱勾勒出古典韵味。栈道横跨水面,我缓步而行,看柳枝轻拂肩头,听风过林梢。</p> <p class="ql-block">湖面如镜,山影、树影、亭影,全都静静沉在水底,像被时间封存的旧梦。红顶亭子浮于水上,檐角翘起,如鸟欲飞。远处山峦叠翠,楼宇藏于雾后,现代与古典在这一池水中达成和解。几只小船泊在岸边,随水轻晃,像是睡着了。风过处,柳枝轻点水面,划开一圈圈涟漪,又慢慢归于平静。</p> <p class="ql-block">栈道蜿蜒入湖,木板微响,每一步都踏在水声之上。左侧凉亭简洁现代,红柱支撑起一方静谧。亭下石径通幽,石墙低矮,绿植攀缘其上,远处小屋隐现,湖光山色间,竟有几分江南的温婉。天虽阴,心却明净。</p> <p class="ql-block">垂柳依依,枝条垂入水中,像在书写无人能懂的诗句。亭中有人静坐,身影倒映成双,仿佛与水中的自己对话。青山如屏,围住这一方宁静。我驻足良久,看风拂柳,看云走天,看水把世界翻转一遍,又轻轻放回原处。</p> <p class="ql-block">湖边栏杆红漆未褪,喷泉细水轻溅,不张扬,只温柔地打破水面的镜像。亭子古意盎然,游人三两,或倚栏,或拍照,笑声轻得不敢惊扰这片静。远处山丘起伏,楼宇错落,却都成了背景。这里不是避世,而是让世事退后一步,留出片刻的喘息。</p> <p class="ql-block">湖心亭子精巧,红柱白栏,倒影完整如初。背后高楼耸立,玻璃幕墙映着灰天,与亭台的飞檐形成奇妙对峙。电线横空而过,提醒我仍身处城市。可正是这种并置,让人心生感慨——自然与文明不必非此即彼,它们可以共存,甚至彼此映照。</p> <p class="ql-block">画面如前,湖光依旧。喷泉细水,亭影斜照,游人缓步。一切如常,却又因这重复的宁静而显得珍贵。每一次重游,都像是重新确认:这片绿意,仍在这里,等你归来。</p> <p class="ql-block">垂柳是这湖畔最温柔的笔触,枝条拂过肩头,像一句无声的问候。亭子红顶醒目,游人点缀其间,动静相宜。山影连绵,树色深浅交错,构成一幅无需装裱的画。而我,不过是画中偶然路过的一粒微尘。</p> <p class="ql-block">中央亭子</p> <p class="ql-block">逛完返回山下时,偶然间发现几排残旧的二层楼房寂落在山坳里,满满的岁月沧桑,问了一下锻炼的老人,原来是4308工厂旧厂房,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隶属于北海舰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