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秋遥祭张爱玲》</p><p class="ql-block">月魄轮回证此身</p><p class="ql-block">海裳开谢两冰轮</p><p class="ql-block">沉珠犹带胭脂色</p><p class="ql-block">卅载霜华刻玉痕</p><p class="ql-block">——李性刚</p><p class="ql-block"> 想起张爱玲,总是想起钻石。因为张爱玲的光芒,是一种钻石的光芒。钻石棱角分明,也最耀眼迷离、最昂贵稀有,也最夺人魂魄。张爱玲无须佩戴钻石,她本身就是一粒钻石……人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她的钻石光芒,而我看到的,是那地层之下的无尽煎熬。——季季</p> <p class="ql-block">十二、魂归天地</p> <p class="ql-block"> 9月19日,张爱玲遗体在洛杉机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到场的只是治丧小组和他们的几位友人,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更不可能有亲人参加。张爱玲在美国的朋友,也许是她晚年不再与任何人往来,也许因为她人际圈子中的诸君与林式同都没有任何交往,林先生无法联系,更不知道如何安排,因此一位也没有邀请参加。</p><p class="ql-block"> 然而媒体人真的是神通广大,居然设法打探到火葬日期并且偷偷进入现场,还拍了照片。</p><p class="ql-block"> 9月20日一早,《世界日报》仍然报导了火葬过程及照片。在报导中又极力渲染张爱玲之死的“凄凉”和“孤寂”,并对林式同等人颇有责怪之意。这令林式同颇为沮丧。</p><p class="ql-block"> 治丧小组选择了9月30日,按照中国农历的传统,也是她“76岁冥诞”这天,作为她的灵灰抛撒日;讨论了灵灰的具体撒放事宜,商定了海葬当日的租船、鲜花、拍照、录像诸事,以及相关人选。治丧小组还互相勉励要尽量保密。</p><p class="ql-block"> 9月30日早晨,林式同双手托着张爱玲的骨灰袋,张错带着两大袋红白玫瑰花,与负责摄像的高全之、张绍迁,负责拍照的许媛翔等在码头会合后,登船出海。</p><p class="ql-block"> 象征张爱玲9月30日冥诞的9点30分,船长把发动机关停,让船静静地漂在水面。所有人对着骨灰袋三鞠躬,然后念了简短的祭文。林式同默然片刻,慢慢开启骨灰盒盖。然而就在这时,船身忽然剧烈摇晃,林式同靠着张错的帮忙,才能努力打开骨灰包,在船长的示意下,缓缓走向左舷下风处,在低于船舷的高度开始撒灰。同时,汽笛长鸣,潮声涌动,灰白色的骨灰,随风飘在湛蓝色的太平洋面上,同红白玫瑰花一起,离船而去,渐行渐远…… 张爱玲这颗冷月之魂,就此永远漂荡在浩瀚、博大、苍凉而无际的大海之上,永远地走了……她带着满足感,飘然而去,把自己的文字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一个文学家的深沉思绪和丰功伟绩留给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赞美与攀附,所有的不屑与挑战,所有的爱恨与情仇,所有的恩恩与怨怨,都不再搅扰她了。除了那红白玫瑰花瓣在海面上飘,在伴随着她散发芳香外,她什么也不需要了。 </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在遗属中交代要马上火化,意思是不要人看到遗体。自她去世到火化,除了房东、警察、林式同和殡仪馆直接工作人员外,没有任何人看过遗容,也没有拍过照,她的这点要求算实现了。从去世到火化,除按规定手续需要时间外,没有任何耽误。她不要葬礼,就依了她的意思,不管是在火化时或在随后的海葬中,都没有举行任何公开仪式。她要把她的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的遗愿,林式同们排除一切干扰,坚决地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在具体到如何执行遗书,丧事的处理方式时,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林式同虽然是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但毕竟不是文艺圈中人,为急于寻找遗产继承人宋淇,他一时轻信谗言将遗嘱示人,竟然导致内容外泄而被见诸报端,大范围惊动了无数的媒体人,继而引起了轩然大波。媒体人不住地骚扰林式同及相关朋友,要求召开记者会,公开张爱玲的火葬日期,举行追悼大会等等。</p><p class="ql-block"> 视张爱玲为文化前辈的文友,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公子、当代著名美籍华裔作家白先勇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来电询问是否设立基金会以及她的遗物处理等事宜。</p><p class="ql-block"> 那位通过卧底拾荒,获得了张爱玲最后生活一些蛛丝马迹的戴文采,居然拿出张爱玲的那缕头发,一会儿说可作纪念品;一会儿以夏志清之名称应将张爱玲土葬;一会儿还说愿将这缕头发捐出,建衣冠冢永久安放等等。虽然都是出于好心,但这样做却违背了离去人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随着遗嘱见诸报端后的十几天内,张爱玲去世的消息在华人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港台和大陆的媒体在显著位置发表消息,并刊登了有关的专访和悼念文章。</p><p class="ql-block"> 受华人媒体感染,美国的《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也在显著位置刊载讣闻。美国的华人文学圈中,人们自发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张爱玲”三个字,再次从人们的脑际泛起,又一次被放大,成为上世纪末,一件与文学有关的事在华人世界所引起的最大轰动。</p><p class="ql-block"> 这时,林式同终于发现,张爱玲的逝世,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甚至更不是张爱玲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华人世界的一桩大事。要想真正做到尊重张爱玲的遗愿,让她不被打扰地安然离去,竟是一件超乎想象的艰巨任务。稍一不慎,就会成为众口唾骂的千古罪人。然而,林式同始终坚持原则,并都一一作了婉言拒绝。张爱玲既然委托了他,他就不能用自己或他人的意见来改变她的愿望,更何况她所交代的内容,充分显示了她对人生看法的一贯性。她毕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精华,就是遗书里列出来的那两条,尤其是第二条。他得照她的意思执行,不然他会愧对于她。</p><p class="ql-block"> 各大媒体的相继报道和悼念文章的铺天盖地,给了林式同莫名的天大压力,他不得不向众朋友求助,并于9月12日召集几位好友秘密开了一次会,并一排众议,通过了四项决定:</p><p class="ql-block"> 1、由张爱玲的生前好友林式同、庄信正、张错、张信生四人,组成治丧小组,尽快遵照张爱玲遗嘱及意愿去处理她的后事。</p><p class="ql-block"> 2、纪念或研究活动,应与处理后事分开。目前不能让太多人参与执行遗嘱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3、由林式同决定遗物之丢弃及保留,由张错负责对外发言。尽快火化及遵照遗嘱处理灵灰,不举行葬礼仪式。</p><p class="ql-block"> 4、后事料理两星期内完成。总原则是:秘密,迅速,简单。</p> <p class="ql-block"> 张爱玲要林式同把她的遗物,包括银行的存款,全部交给宋淇夫妇。在张爱玲的骨灰抛撒后不久,在律师协助下,林式同将她的遗物分装14个中型纸箱,准备一旦打听到宋淇夫妇在香港的地址,就邮寄给宋淇。张爱玲在遗书上写的几点,林式同等人都替她办到了。她如在天有灵,想来是会满意地点头称许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世人留下张爱玲晚年的一些信息,不是文人的林式同勉为其难地提笔撰写了《有缘得识张爱玲》这样一篇长文,这是他不得不向世人做出的一个交代。</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成为后人窥视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一洞窗眼,当然也带着林式同一层对张爱玲这位华人大姐人格的敬佩和孤寂离世的无限同情以及替自己关于她丧葬问题辩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林式同在文章中给出了三个“如果”假设和三个“不堪设想”:“张爱玲和我,非亲非故,亦非文字之交,见面也不过两次,能维持这么长的来往和博得她如此的信任,除了对生活态度彼此有某方面的认同外,大部分还是要归诸缘分。</p><p class="ql-block"> 如果张爱玲没有预先把遗书写好交给我,她在洛杉矶又无亲无故,按法律他人不能参与丧事,后果真是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如果九月八日那天我不在家,公寓经理找不到我,没有人知道张爱玲会有遗嘱,后果也真是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又如果张爱玲在她搬来搬去时住的一家汽车旅馆里去世,那后果真是更不堪设想!” </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来自上海,回归海上。当我们乘机或乘船往来于上海和洛杉矶之间,在跨越太平洋时,看到洋面上永不散去的翻滚浪花,那便是张爱玲,那便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闪亮的奎文之星化作的无字丰碑,永远矗立在海天之间。</p> <p class="ql-block"> 大凡接触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对她的作品,她的文字,她的内心以及她笔下的人物、故事产生感情,进而喜欢她,甚至热爱她。</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张爱玲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怪女。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才会变成一只只攻心之虫,直钻进你心里去。”这话一点不假。然而,当代的人们,有谁会对张爱玲有更多的印象呢?</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与当代人不仅仅存在着历史造就的深邃代沟,还存在着政治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在早些年,能读到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进而对她有较深印象的人毕竟是少数,历史造就的这深邃的鸿沟不是短时间可以消弭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也许人们谈不上喜欢张爱玲这个人。但是,文字之所以能吸引读者,一是阅读的本身能给人以知识和教益;二是好的文字能带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当然不是所有文字都能带给读者快感的。但是,阅读的快乐偏偏就是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可以尽可能多地获得,只要读张爱玲的文章,你就会感觉快乐。</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虽然曾经名噪旧上海一时,但因受累于胡兰成,早在1945年就被民国政府列上了文化汉奸之榜。以这样身份的文化人,在当时的国共两党以及中国民众心目中都属于不齿的一类,唯恐消除她的影响而不快,哪里会去宣传她的文学成就呢?</p><p class="ql-block"> 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到香港,其间因看望时年在日本的炎樱到过日本,三年后又去了美国。此后,中国人对于她就更加陌生了。知道她的人,仅仅是凤毛麟角。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张爱玲的“牌位”才“重归”中国现代文学史殿堂。大陆读者才迎来对张爱玲“迟来的爱”,才开始逐渐认识这位文坛巨匠。</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是普通的文化人,早年,她没有像鲁迅一样,拿起笔做刀枪,去向旧世界开战,只知道着墨于人情世故,风花雪月,成为一位专门描写世俗的文学家。她的世俗不是一般的人情练达,世俗得如此精致的,除她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比拟。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描写到绝妙之处。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所经历或发现的人和事,写下来告诉你,就会让你自己感觉到,人世间原本就是如此,没有一点胡编乱造可挑剔,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可指责。</p> <p class="ql-block"> 唯有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留下无数颇具深意的经典语言:</p><p class="ql-block">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p><p class="ql-block"> “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骗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p><p class="ql-block">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p><p class="ql-block"> “女人一辈子想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也是男人。永远永远。”……</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了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其类型包括小说、电影剧本、散文、书信以及文学论著。但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留意自己最大、最具价值的著作版权遗产。</p><p class="ql-block"> 早在张爱玲逝世前三年半,就写有遗嘱给林式同:“如我去世,我将所有的财产遗赠给宋淇和宋邝文美夫妇。”3个月后,她又给宋淇本人写了信,告诉他自己的遗物将赠与他们夫妇。因此,法律认定,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就是宋淇和邝文美夫妇。也许,张爱玲并没有想到,她的那么多的文稿版税遗产将会价值连城。</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张爱玲的文学遗产继承人宋淇。宋淇比张爱玲年长1岁,1919年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与邝文美婚后,于1949年在上海生下儿子宋以朗的第4周,因大陆解放在即而举家迁至香港,与夏志清、张爱玲等人都有深交,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文学评论家和 《红楼梦》翻译家。</p> <p class="ql-block"> 1967年5月,香港的反英抗暴运动发生后,宋淇担心儿子宋以朗被牵连而把他送到美国上学。</p><p class="ql-block"> 1978年,宋以朗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毕业,在美国生活了30年后,于2003年回到香港,创立了香港知名博客“东南西北”。</p><p class="ql-block"> 宋淇收到林式同从美国邮寄来的包括张爱玲的相片、证件、衣物,以及未曝光的作品原稿与残稿,还有大批信件等全部共14纸箱遗物后,有鉴于张爱玲与台湾皇冠出版社合作几十年,于是送了11箱给皇冠出版社留存,仅留下3箱存在宋家。</p><p class="ql-block"> 宋淇夫妇将张爱玲的11箱遗物汇集在皇冠出版社保存,由他们安排专人逐项整理,不失为最佳选项和最理所当然的处所。一是因为不管怎样,香港、台湾、美国三地相距遥远,将她的遗稿分散各处总不是办法;二是因为《张爱玲全集》是由皇冠出版社在40年间不离不弃的坚持中出版的,不断的督促不仅催生了许多可能湮没的作品,其版税收入也极大地支撑和改善了张爱玲的在美生活。 </p><p class="ql-block"> 宋淇夫妇遵遗嘱虽然拥有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权利,但由于年事已高,有许多问题已无力处理。而他们的儿子宋以朗在父母故去后正式成为张爱玲遗产继承人,并陆续开始处置这笔文学遗产。</p><p class="ql-block"> 宋以朗先生也曾表示,只要清楚地知道这些遗物会被怎样保存及作何用途,若双方意见统一,他愿无偿地把它们都捐出来。</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的这笔无形资产,于她,真的也就是无形的吧,跟没有一样,因为早已随着她的骨灰飘洒在了太平洋上。这种超脱,也许就是她对身外之物的彻底丢弃。然而,她的完全超脱留给世间的恰恰是完全的超不脱。在她身后,台湾皇冠出版社和大陆12家出版社为张爱玲的著作版权,打起了无穷无尽,永无休止的官司。</p> <p class="ql-block">待续,请看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