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探源记 《游褒禅山记》第一部分

李子

<p class="ql-block">近来我在潜心研读背诵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初读之时,尤以首段为难:多音字交错,句式古奥,即便注满拼音,仍觉艰涩难通。一度心生退意,几欲弃卷。然而,我终究未曾放下。随着逐字推敲、反复诵读,文章如山中云雾渐次散开,露出其深邃意境。我终于明白,这篇散文之所以被选入高中课本,不仅因其文言典范,更在于它以一次寻常游山,引出不凡哲思。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句,如晨钟暮鼓,叩击心灵——唯有怀抱坚定志向,方能跋涉险远,得见天地大美。这不仅是游记,更是一场关于人生与求知的精神启程。</p> <p class="ql-block">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的文名似乎不及欧阳修、苏轼那般家喻户晓,亦不如柳宗元那般以孤高清绝打动人心。究其原因,或可归于其文风之重理轻情。《游褒禅山记》便是典型:不尚辞藻,不事铺陈,通篇以冷静笔调记游述理,情感内敛,思辨严密。这样的文字,如深井寒泉,初尝清冽,久品方知其甘。相比之下,欧阳修《醉翁亭记》如春风拂面,苏轼《赤壁赋》似江月流光,柳宗元“永州八记”若幽谷悲风,皆以情动人,易于传诵。而王安石之文,如磐石沉水,需沉心静气方能领略其厚重。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更适合在求知路上踽踽独行的旅人,在寂静中体味思想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年仅二十一岁,才名早著。至和元年(1054年),他三十三岁,正值思想成熟、志向坚定之时。这一年四月,他辞去舒州通判之职,归乡省亲,途经褒禅山,与友人同游。七月,追忆此行,写下《游褒禅山记》。彼时的王安石尚未执掌大政,却已显露出“拗相公”的风骨。文中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深刻剖析,正是他内心信念的写照——不盲从、不轻退,凡事必求其理,务尽其心。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早已在游山之际悄然萌发,预示着他日后变法图强的坚定步伐。</p> <p class="ql-block">若将《游褒禅山记》置于唐宋游记之林,其独特性便愈发鲜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以贬谪之身寻得心灵解脱,重在抒情;《种树郭橐驼传》借种树之道讽喻为政,寓理于事;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水之乐、与民同欢,情调悠然;苏轼《石钟山记》则重实证、求真知,体现科学精神。而王安石此文,却是以一次未竟之游,引出对人生追求的深刻反思。它不以景胜,而以思深;不以情动,而以理服。记游只是引子,真正的主旨在于探讨“志”与“行”的关系,在于揭示通往理想之境的三重条件——志、力、物。这种将记叙与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使文章如行山中道,步步深入,终至思想之巅。</p> <p class="ql-block">《游褒禅山记》之所以令人初读难通,正在于它并非一篇轻松的山水小品,而是一篇蕴含哲学深意的思想随笔。其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常于叙事之中突起议论,使读者需不断回溯、思索。然而,正是这种深度,赋予文章持久的生命力。一旦读懂,便如登高望远,豁然开朗。文中所体现的实践哲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不仅是治学之道,更是处世之则。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不在结果的成败,而在过程的竭尽全力。这种思想,对今日之学子,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游褒禅山记》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尽吾志”三字。这不仅是王安石的人生信条,更是他变法图强的精神底色。在他看来,成败固然受天时地利所限,但人所能掌控的,唯有是否竭尽心力。只要拼尽全力,纵然未能抵达终点,亦可无愧于心。反观当下,多少“成功学”鼓吹捷径速成,却少有人强调坚持与付出。而王安石告诉我们:成功未必可期,但尽力必有所得。正如古语所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能做的,便是持志不渝,奋力前行。这份清醒与坚定,远胜于一切浮华口号。</p> <p class="ql-block">《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原文</p><p class="ql-block">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段:游山初体验——自然之美与求知之旅</p><p class="ql-block">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有险峻的洞穴、独特的地貌,还有一段未竟的探索之旅。初读这段文字,我以为这只是游记,但随着了解得更多,才发现他用精妙的笔触暗喻了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这句简洁而厚重的描述,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自然的神秘,仿佛自己也踏入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开始了一段充满好奇与求知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褒禅山亦谓之华山。</p> <p class="ql-block">一座山,两个名字,一段历史的回响。褒禅山,又称华山,名虽异,实则一。这看似寻常的开篇,却如轻风拂面,悄然拉开游记的序幕,引领我们步入那片静谧而深远的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p> <p class="ql-block">唐代高僧慧褒,初在此山脚下结庐修行,终老后亦安葬于此。一庐一冢,既是栖身之所,亦是归宿之地。这位僧人的选择,为山赋予了最初的灵性与记忆,也埋下了“褒禅”之名的伏笔。</p> <p class="ql-block">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p> <p class="ql-block">因其人而名其山,因修行而得禅意。后人感念慧褒之德,遂称此山为“褒禅”。名字的由来,不仅是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山因人而名,人因山而显,彼此相映,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p> <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便是当年慧褒结庐守墓之处。岁月流转,草庐已成寺院,香火延续着最初的信仰。此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处精神的原点,见证着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p> <p class="ql-block">从禅院向东五里,便是被称为“华山洞”的溶洞。因其位于华山南面,依山阳命名,合乎地理之理,亦显古人命名之严谨。这一笔,既写方位,也写逻辑,为后文的探索埋下伏线。</p> <p class="ql-block">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p> <p class="ql-block">离洞口百余步,一块石碑倒卧道旁,碑文早已模糊不清,唯有“花山”二字依稀可辨。这突如其来的细节,如一道微光,照亮了历史的尘埃——原来此山本名“花山”,后人误读为“华山”,竟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p> <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将“华”读作“华实”之“华”(huá),实则是读音之误。王安石以考据之笔,纠正千年之谬,不仅展现其严谨学风,更暗示全文主旨:唯有深入探究,方能接近真相。这不仅是音韵之辨,更是求知之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