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p> <p class="ql-block">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p> <p class="ql-block">澄迈驿通潮阁二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p><p class="ql-block">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p><p class="ql-block">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p> <p class="ql-block">《澄迈驿通潮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着意抒发思乡盼归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受命自儋州(今属海南)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安置,六月二十日渡海。这两首诗是赴廉州途中离儋耳过澄迈时所作。</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闲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首化用典故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组诗虽然都是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显得清雅悠闲;</p><p class="ql-block">而第二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p><p class="ql-block"> 全诗情语含景,景语融情,前后映照,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苏诗“清雄”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诗人从绍圣元年(1094)被贬出京师,六七年间一直漂泊在惠州、海南等地,北归无期,鬓发染霜,此时悲从中来,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他说,看来只得在这天涯海角之地度过残生了。</p> <p class="ql-block">诗人翘首北望,只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极目北眺,广漠的天空与苍莽原野相接,高飞远去的鹘鸟正消逝在天际;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丝纤发,那里,正是中原故乡。</p> <p class="ql-block">通潮阁遗址始建于隋朝,曾是海南岛北部重要的古渡驿站与交通枢纽,被列为"古澄迈八景"之一。北宋文豪苏轼1100年北归时在此创作《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等诗作,"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成为海南文化标志性诗句 [2-3]。2025年考古发现的"飞阁俯长桥"残碑佐证了该遗址与苏轼诗文的关联,碑文记载康熙年间重修史实 [3]。遗址毁于民国时期,现存清代石板老街等遗迹,2010年起海南省启动修复计划拟建通潮文化艺术园。</p> <p class="ql-block">该遗址始建于隋朝,作为官方驿站持续使用至清末,承担渡海官员接待与物资转运职能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澄迈知县吴世焜主持重修期间,立碑记载"飞阁俯长桥"景观修建过程。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通潮飞阁碑》记载,建筑群包含阁楼、长桥等设施,后因台风侵袭多次损毁重建 。现存清代石板老街约100米,为遗址核心区域仅存的地面遗迹 。</p> <p class="ql-block">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获赦北归时在此停留两月,创作《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中"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成为描绘琼州海峡的千古名句。其在此完成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更是被公认为海南贬谪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历代共有30余位贬官在此登岛,形成独特的"渡海文人"文化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