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第一单元 龙出辽河)1

晓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厅</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C形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p><p class="ql-block">1. 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造型:玉龙整体呈“C”字形蜷曲状,由一整块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通体光洁,线条流畅。龙首短小,吻部前伸并上翘,鼻端截平,对称的双圆洞象征鼻孔,梭形双目凸起,颈背部有长鬣(鬃毛)向后飘逸,长度占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极具动感。</p><p class="ql-block">工艺:运用圆雕、浮雕和浅雕技法,龙身中部有一对穿圆孔,推测用于悬挂或祭祀。其设计精密,悬挂时首尾能保持水平,体现了红山先民高超的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2. 出土与收藏</p><p class="ql-block">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最初由当地农民发现,后经考古学家鉴定为红山文化遗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凸显其国宝级地位。</p><p class="ql-block">3. 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图腾与信仰:C形玉龙可能是红山先民的宗教礼器或图腾象征,反映了对自然力量(如雨、虹)的崇拜。其造型融合了猪、蛇等动物特征,体现了早期龙图腾的多元起源。</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龙形实物之一,它将中华龙文化的实物证据提前至约5500年前,是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物证。</p><p class="ql-block">4. 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工艺技术:展现了红山文化晚期成熟的玉器加工体系,包括选材、切割、抛光等完整流程。</p><p class="ql-block">社会意义:复杂玉器的制作暗示当时已存在专业分工和社会等级,玉龙可能是部落联盟共同信仰的载体。</p><p class="ql-block">5. 后世影响</p><p class="ql-block">C形玉龙的造型与甲骨文“龙”字(“C”形)高度吻合,成为后世龙形象演变的源头之一。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等均延续了类似的蜷曲形态,印证了龙文化的传承稳定性。 红山文化C形玉龙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精神信仰的早期见证,其发现为探索龙图腾的起源和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玦形玉龙</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龙以淡绿色玉雕琢而成,微泛黄。通体精磨,光泽圆润。背及底部有红褐色沁色,背面沁色面积较大,颜色尤重,且不够光滑,可能是河磨玉的皮壳部分。龙体卷曲如环,头尾切开又似玦。中心环孔由两侧对钻,边缘磨光。背上部钻单孔,孔缘不规则。龙首呈兽首形,双耳直立,短而宽肥,两耳之间从额中到头顶起短棱脊。双目圆而稍鼓,吻部前突,有鼻孔,口略张开。</p><p class="ql-block">这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玦形玉龙。这类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大都十分抽象,探求其原型是一大难题。玦形玉龙的嘴上有多道皱纹,另有一件玉龙甚至表现出獠牙,这些特征与野猪相似,因此有学者们认为其原型为猪,称为“玉猪龙”。后来通过考古发现了多数量、多类型的熊题材,如女神庙出土的泥塑熊下颌残件,牛河梁第二地点积石冢出土的熊下颚骨,还有最新在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发现的彩绘熊首浮雕等。这些实例说明红山人有着祭祀熊、崇拜熊的习俗。学者们又将猪与熊的特征作进一步的细部对比:猪耳宽扁,耳顶端尖;熊耳短而肥厚,耳顶端圆或尖圆。猪眼为梭形;熊眼为圆形。因此,也有学者们称其为“熊龙”。目前,对这类玉龙原型的研究还未有明确结论,因此将其统称为“玦形玉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单元 龙出辽河</p> <p class="ql-block">玦形石龙</p><p class="ql-block">左家山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石龙以灰白色霏细岩雕刻而成,周身光滑无纹。龙身蜷曲,首尾衔接呈玦形,衔接处雕出未断开的缺口,龙首部雕出双耳、吻部等轮廓,背部有一穿孔,用于系挂。</p><p class="ql-block">尽管它的面部刻画相对模糊,但仍可见立耳和圆眼,其形制风格与红山文化玦形玉龙接近。有研究显示,红山文化玦形玉龙的演变规律是“首尾开口较小、内侧连接向首尾开口较大、不相连接演变”,因此学者们判断此件石龙出现的年代和形态特征均早于红山文化的玦形玉龙。</p><p class="ql-block">这件玉龙所属的左家山下层文化与红山文化并行发展过一段时期。根据出土陶器对比研究,左家山下层文化在受到来自辽西地区文化影响的同时,很可能也把自身的影响输出到了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中。而玦形玉龙在红山文化中一出现便呈现出成熟的状态,因此判断它是在继承左家山下层文化“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部分 龙兴</p> <p class="ql-block">辽宁朝阳马鞍桥山遗址是集红山文化早期居住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史前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西南约800米的小山梁上。</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规模</p><p class="ql-block">遗址沿山梁分布,呈椭圆形,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海拔583米。其自然环境属于辽西典型丘陵山地,南距牛河梁遗址约60千米,西距老哈河约2.5公里。</p><p class="ql-block">文化分期与年代 </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 :距今约8000年,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早期 :距今约5500-6500年,是遗址的主体文化阶段。</p><p class="ql-block">时间跨度 :综合两种文化,遗址见证了约2500年的连续人类活动。</p><p class="ql-block">聚落结构与功能</p><p class="ql-block">居住区 :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5.4万平方米,外围有近900米环壕,包含11座房址、46个灰坑及1条灰沟,以4座大型房址为核心。</p><p class="ql-block">祭祀区 :位于遗址北部,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依托小山头形成三层“梯田”形祭祀场所;第二期在南部垫土扩建,共发现42个祭祀坑及3处燎祭遗迹。</p><p class="ql-block">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首个集合红山文化居住区与祭祀区的遗址,填补了辽宁省红山文化早期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p><p class="ql-block">提供红山文化社会等级分化、精神信仰及祭祀仪式的实物证据,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保护与展示</p><p class="ql-block">2023年建成可移动展示馆,通过“革故鼎新”等4个单元展示遗址发现,增强公众认知。</p><p class="ql-block">西南部发现同期墓葬和窑址,进一步丰富遗址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