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编号:31810832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昵称:艳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退休的钟声敲响,忙碌半生的我们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接下来该做些什么?”“还能为生活创造怎样的精彩?” 无数个问号在心头盘旋。我素来喜爱旅游,从前每逢假期,总爱约上同事朋友跟着旅行团走南闯北,可每次旅途结束,心中总像缺了一块,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落。那些看过的山水、走过的城镇,仿佛只是匆匆掠过的风景,没能在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有一天,先生的一句话点亮了我们的退休生活:“不如我们以《背负唐诗去旅行》为主题,精选 100 首唐诗,沿着唐代诗人的足迹,读着他们的诗作,去看看千百年后那些胜迹如今的模样。”“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句诗瞬间击中了我。是啊,唐诗里藏着中华大地的魂,跟着唐诗去旅行,既能重温经典,又能深度感受山河之美,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让这场旅行更有意义,我们报名了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和诗词创作班。在摄影班,我们学习用镜头捕捉光影,记录旅途的点滴;在诗词创作班,我们重温唐诗的韵律,尝试用笔墨抒发心中的感悟。从挑选唐诗、规划路线,到学习摄影技巧、练习诗词写作,每一份准备都充满了期待,仿佛一场盛大的旅行已在眼前展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2 新春伊始,我们的《背负唐诗去旅行》正式启程。此后十余年,我们驾着那辆Q5,穿梭在祖国的大地上,走过了 2400 多个县市。无论是唐代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楼阁亭榭,还是寺庙禅宗、城阙关隘,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自驾长车成伴侣,随行野鹤似神仙,轮痕輾醒鄜州月,影像推开粤海天”,这句我们创作的诗,正是这段旅程最真实的写照。而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中,我们不仅追寻着唐诗的印记,更亲眼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见证了交通的巨变:安全、便捷、高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记得旅行之初,去一些偏远地区时,路况常常让我们犯愁。有些山村只有狭窄的土路,遇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车子随时可能陷在泥里;记得去安徽琅琊山的路上,导航误导到一段无名小路,坑坑凹凹,十分难走,多耗时间近5个小时。可如今,“村村通” 工程让水泥路修到了每一个村庄门口,无论多偏远的山村,都能轻松抵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我们去李白笔下天姥山,到天姥山用了10个多小时,而现在,我们从杭州出发直接走高速,两个小时就到了景区门口。更让人惊喜的是,景区内的交通也愈发便捷,观光车、索道一应俱全,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年幼的孩子,都能轻松游览天姥山的每一个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旅行锦上添花,提前在手机上订好酒店、买好门票,导航精准地指引每一条路线,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到了一个地方还得四处打听住宿和路线,“互联网 +” 让我们的旅行变得格外顺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见证了乡村建设的蝶变:绿水青山,富饶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旅行之初,我们看到的一些乡村,房屋破旧,垃圾随处可见,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显得格外冷清。但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再走进乡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漂亮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街道,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树木,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诗句勾勒出了乡村的美好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曾去过杜甫笔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从前,这个山村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靠种庄稼维持生计,生活十分贫困。如今,村里修了柏油路,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当地的土特产。每到节假日,村里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这样的乡村,我们不禁感叹,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更让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见证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赓续创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旅行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赓续与传承。从前,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名楼、名寺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人们对它们都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不太了解。而现在,各地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纷纷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修缮和保护,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打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曾去岳阳楼,范仲淹笔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让这座楼闻名遐迩。如今的岳阳楼,不仅修缮得古色古香,还开设了文化展厅,展示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和相关的文化故事。景区内还会定期举办诗词朗诵会,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重温唐诗宋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传统节日的氛围也愈发浓厚。春节时,各地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热闹非凡;端午节时,龙舟竞渡、吃粽子,传承着千年的习俗;中秋节时,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温馨美满。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同时,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蓬勃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见证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活力绽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前,一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传承人和宣传,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现在,各地都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通过开设非遗培训班、举办非遗展览、将非遗融入旅游等方式,让非遗 “活” 了起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曾去云南腾冲,那里的萦阳油纸伞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非遗体验馆里,我们看到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从采料、蒸煮、捶打,到抄纸、晾晒,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学习制作技艺,他们还将皮纸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了笔记本、书签、装饰画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的喜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云南建水,建水陶瓷也是一项著名的非遗项目。从前,会陶瓷制作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现在,当地政府不仅为陶艺人提供了扶持政策,还将以前的废弃陶瓷制作了一座精美的贝山陶庄。景区内开设了陶瓷制作工作室,游客们可以亲眼看到并体验陶瓷的创作过程,还可以购买到精美的作品。许多孩子也对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这项技艺,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余年的《背负唐诗去旅行》,我们不仅装满了一行囊的照片和诗词,更装满了对祖国飞速发展的自豪与感动。我们将这段旅程的点点滴滴整理成册,按《名楼篇》《名城篇》《名山篇》《名湖篇》《名寺篇》《关隘篇》《名胜篇》分类编辑成《背负唐诗去旅行》一书,还在美篇上发表了几百首诗词和几百篇日记,真正实现了 “一袖平收万里天”。</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背着唐诗去旅行,去见证祖国更多的变化,去感受中华大地更多的美好。我们也希望能将这段旅程的体验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爱上唐诗,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感受祖国发展的脉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摄影:艳子 牛一农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