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探索语文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我校语文教师任学勤于9月17日在录播室开展了一堂以统编教材《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研究课。本次课程打破传统单一学科壁垒,巧妙融合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元素,构建了生动高效的课堂生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亮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语文为本,辐射多维:紧扣文本核心,引导学生梳理说明文脉络,品味语言严谨性;同步引入“速度”概念,关联科学学科中“速度公式”“参照物”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迁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数据赋能,思维进阶:结合数学学科,设计“速度换算挑战”——将文中提及的光速、声速等抽象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计算任务,强化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视听联动,具象感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播放猎豹奔跑、火箭升空、光传播等动态影像,直观呈现“速度层级”,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分组模拟“速度排行榜”制作,锻炼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实践延伸,知行合一:课后设置“生活中的速度”观察任务,鼓励学生用科学视角记录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的速度,撰写微报告,实现学科知识的生活化迁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成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堂课以问题链驱动,学生从“为什么猎豹不是最快的?”出发,逐步解锁宇宙速度奥秘。跨学科情境创设使抽象概念变得鲜活,学生既掌握了说明文写作技巧,又深化了对“速度”本质的科学认知,更在协作探究中提升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教研课展现了“大语文”教育理念下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范例。未来,我校将继续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课题组成员李凤超:整节课始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探究“速度”主题时,巧妙关联科学数据、数学比较、物理现象等知识,但最终落脚于“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特征”,体现了“以文为本,跨界赋能”的设计智慧。 </p><p class="ql-block">课题组成员陈金玲:通过对比表格梳理“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速度层级,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中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强化了语言建构意识。 </p><p class="ql-block">课题组成员许雪皎:利用动态课件演示“光速传播”“宇宙尺度”等抽象概念,将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体验,既激发兴趣,又为理解课文中的夸张修辞奠定认知基础。 </p><p class="ql-block">课题组成员许雪皎(骨干语文教师):以“寻找地球上最快的事物”为任务情境,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使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探究过程,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题组成员何学丽(省语文骨干教师)</span>针对“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光最快’”这一问题,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逻辑严谨性与表达艺术性的统一,实现了从“教知识”到“育思维”的跃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