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土埋皇上~西汉安陵

精美的石头

<p class="ql-block">  前日西行咸阳塬,游罢张裕城堡酒庄,循长陵路返程。沿途又路遇关中一带最负盛名的一大景观……汉帝群陵!</p> <p class="ql-block">举目远眺,大小陵塚,尽入眼底,由不得感叹陕西黄土埋皇上一说。</p> <p class="ql-block">行程中恰遇路边就有一大型墓塚,一行人均说停车,下来看看,以沾沾皇帝的宝气和贵气。</p> <p class="ql-block">  顺陵道走去,此陵似无人管理,黄尘漫坡,地面几无建筑,荒芜破败。</p> <p class="ql-block">近前见一石碑,刻有“安陵”字样,方知此陵乃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之墓。</p> <p class="ql-block">路旁立有文物保护标牌,对刘盈皇帝有简短介绍。为了更清楚了解刘盈为帝这段历史,我还是查阅了一下资料。</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虽说刘盈是子承父业,可他终究是个二世皇帝,国家毕竟刚刚建立,依然是百废待兴,国力羸弱,君臣之间,朝廷与百姓之间,大汉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此时的刘盈只有十六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放在今天可能还只是一个初中生,让他来治理这初定的天下,几乎所有人都无法预料大汉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刘盈本人性格也比较懦弱,为刘邦所不喜。汉高祖刘邦曾一度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做太子。</p> <p class="ql-block">在这时候,吕雉登场了。吕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许人也?那是刘盈的母亲、先帝刘邦的患难夫妻。吕雉贵为皇后,岂能眼睁睁看着亲儿子被废掉?</span></p> <p class="ql-block">首先,吕后要对赵王刘如意下杀手。刘盈知道后就天天让刘如意跟在身边,二人同吃同睡,可千防万防,还是被人钻了空子。有一天,刘盈早起有事要办,不忍心叫醒还在熟睡中的小弟弟,就让他多睡了一会,可谁知道就这么点时间,就要了刘如意的命。原来吕后派人日夜盯着,一旦刘盈和刘如意分开就下杀手,而此时刘盈的离开,就给了杀手可乘之机。果然,等到刘盈回来时候,看到的只是刘如意的一具尸体。</p> <p class="ql-block">其次,吕后将赵王刘如意的生母戚夫人押入宫内做奴仆,随后又将她做成了“人彘”。所谓“人彘”,顾名思义就是将人变成猪,这在历史上应该是吕后的首创,砍去双手双脚,挖掉双眼,割去舌头,刺聋双耳,然后扔进茅厕。被吕后叫过来观赏的皇帝刘盈,看过之后内心充满了震惊、恐惧、愤怒,当场竟然无言以对。刘盈责怪母亲太残忍,从此便不问政事,郁郁寡欢。大权就此落到了吕后的手中。</p> <p class="ql-block">之后,吕雉开始了她辉煌的后半生。虽说历史上对于吕后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实权派女性,为西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有人说她手段残忍,嗜杀成性,甚至扰乱朝纲、罔顾人伦。单单看看她和刘盈之间,有些事也确实不堪入目。</p> <p class="ql-block">  最可笑的是吕雉竟然将自己女儿的女儿嫁给儿子做皇后,这个辈分有点乱,一般人根本想不明白。史书记载,刘邦和吕雉育有一女一子,女儿为鲁元公主刘乐,儿子为孝惠皇帝刘盈,鲁元公主嫁给了宣平候张敖,生下了女儿张嫣,在张嫣十二岁时,被吕太后收入后宫嫁给了刘盈,荒唐吧,亲外甥女嫁给亲舅舅,这就是吕雉吕太后做的事。好在刘盈没像他母亲一样不顾伦常、泯灭人性,终生未碰张嫣。这个可怜的皇后,在汉文帝登基以后,被遗忘在后宫。</p> <p class="ql-block">  刘盈6岁立为太子,16岁即皇帝位,为人宽厚文弱,但那时朝政为其母吕后掌控而不理朝政,23岁时抑郁而死。哀哉呜呼!堂堂一国之君,也摆脱不了凡人之痛苦,英年早逝,大家不免为这个少皇帝的多舛命运唏嘘一番。</p> <p class="ql-block">  陵道前,有一石槽,内有烧烬的纸灰,想是小刘皇帝的后人,或是当年守陵、护陵的后人祭奠所为。这时封土堆上,传来一阵刺耳的摩托车轰呜声,循声望去,见一业余摩托车手正在沿墓陵封土堆上的小道,吃力地向上攀骑,不时歪倒、不时熄火,但攀骑不止。</p> <p class="ql-block">看此情景,不禁令人生出些许想法,一边是后人的追思祭祀,一边是无知的践踏,偌大的陵山,任由骑手肆意妄为。想来或许是小刘皇帝当年未曾为刘家天下建功立业,也未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无人重视和保护的荒芜园陵;才有了这后人悄默无声的祭奠和无视历史、敢在皇帝头上撒欢的大不敬者。唉!终归历史是由后人评说的,小刘皇帝陵墓的现状,也许就印证了后人们的历史观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