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新闻评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楹联进社区——让传统“活”在日常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山西楹联评论员 赵中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秋分时节,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孙满仓一行九月廿七日赴运城鼎鑫华府社区,专题调研楹联文化建设。作为全国首批“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小区”,该社区将楹联艺术深度嵌入十大主题文化园,“华夏之都”园的楹联追溯文明根脉,“家和文化”园的联语传递亲情温度,“儒文化园”的对句阐释处世智慧,真正实现“一步一景、景景有联”。孙满仓主席评价其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区融合的巅峰之作”,并强调这一经验值得全国推广。这场文化实践,不仅展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力,更破解了“传统文化如何活化传承”的时代命题。</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在快速城镇化的当下,传统文化常陷入“博物馆式保存”的困境——被束之高阁、藏于典籍,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脱节。而鼎鑫华府的实践,恰恰打破了这层隔阂。此前,楹联多是节庆点缀或文人雅玩,如今却成了居民每日可感、可触、可品的生活底色:老人在联语旁驻足品读,孩童跟着家长逐字认读,访客用镜头记录楹联与景观的呼应。这种转变,让文化传承从“静态陈列”跃升至“活态融入”,证明传统并非与现代脱节的“过去式”,而是能滋养精神生活的“当下养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鼎鑫华府的成功,关键在于“深度融入”而非“简单嫁接”。这里的楹联从不是悬于门楣的装饰符号,而是与十大文化园的主题深度绑定:“华夏之都”园以“五千年文明看运城”为内核串联历史,“家和文化”园用“孝悌传家久”传递伦理,就连步道旁的石凳、廊柱,也配有契合场景的短联。每一副楹联都是文化空间的“点睛之笔”,与建筑、景观共同讲述文化故事,在居民散步、休憩时,潜移默化地传递家国情怀、人伦道德与哲学智慧。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化,远比标语灌输、讲座宣讲更触动人心,也真正践行了传统文化“日用而不觉”的至高境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不在“藏”,而在“用”,唯有扎根现代生活土壤,才能实现创新性发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孙满仓主席提出的“经验推广”,绝非让各地复制“楹联+社区”的形式,而是要借鉴其“以文化赋能生活”的核心理念。当下“千城一面”“千区同貌”的问题突出,用地方文化标识塑造社区个性,是提升居民归属感、认同感的关键。江南可将评弹融入社区活动,岭南可让粤剧走进小区广场,西北能以秦腔丰富居民生活——城乡规划者若能多一份文化自觉,在设计之初就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预留空间,就能推动传统从“象牙塔”走向“街巷里”,从“典籍册页”融入“柴米油盐”,成为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城市文明的内生力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鼎鑫华府的楹联景观带,既是社区风景,更是文化自信在基层的生动表达。它清晰揭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是削足适履迎合潮流,而是让其精神内核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当楹联成为日常可见的风景,当古典智慧通过孩童诵读代代相传,当地方文化借助社区空间重焕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期待更多社区从“鼎鑫华府经验”中汲取灵感,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让古老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生活中持续绽放光彩。</b></p>